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在基层.网络的文学现场站台守夜(元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基层.网络的文学现场站台守夜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在基层.网络的文学现场站台守夜》中国当代作家元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在基层.网络的文学现场站台守夜

文友们都知道我凌晨二三点还发微公号和朋友圈,以致养成夜读元辰的习惯。1997年上网以来,我一直在晚上处理论坛事务,阅读和回复网友当天新作。我说我是网络文学江湖“裘千丈”,游走网络是为了把黄蓉郭靖找出来。文学的希望不在我这样的“落伍者”(王安忆对爱好文学但错过最好时机老三届作者的称谓)身上,而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身上。我的作用是当“沙袋子”陪他们走过入门时期。我陪同走过的许多人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比如王秀梅、王十月、鬼金、欧阳杏蓬、余秀华、俞白眉、宁财神等等,我还在网络中和又一批网友眉目传情,夜以继日。

我1966年高中毕业,回乡劳动两年后参军,历任战士、文书、报道员、政治处书记、宣传股干事副股长、基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部干事,1982年底转业,历任宜昌县委宣传部副科长、县委政研室副主任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2001年底机构改革提前退休。1984-198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干部专修科脱产学习汉语言文学。主要职业是宣传报道、文件报告、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等运用文写作,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仅仅是业余爱好,断断续续写作50年,197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担任宜昌县(夷陵区)作协副主席主席、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理事等职计31年;连续不断上网22年;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200余万字,出版《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创作结集未出版散文六卷120万字(其中长篇纪实散文2卷60万字),小说三卷100万字(其中长篇一卷60万字),新诗、诗词、评论各一卷40万字。曾获夷陵区欧阳修文学奖、宜昌市屈原文学创作奖创作荣誉奖、第二届“屈原杯”诗歌大奖赛优秀奖、2003年全国全国注册策划师文案金奖、2014年中外华人散文诗歌大赛诗歌一等奖。被评为2003年全国八大网络文学庄主,宜昌市博客达人,夷陵区首届文化名人。散文被梁艳萍《转型时期的湖北散文研究》列专节评论;评论被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李鲁平《新时期湖北文学亲历三十年》、蔡家园《湖北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于可训《湖北文艺评论、文艺理论建设研究报告》评论和提及。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诗词学会会员。

1982年转业以来,便和本地文友互为师友,开展文学评论,为本地作者写评论、做点评。夷陵古典文学甚为有名,近代亦不乏名家,建国后成规模的创作活动却始于新时期,本土作者的创作几乎有我全程陪伴。我关注每个作者的进展,通过交流探讨、撰文评论、笔会组织、稿件编发等形式,促进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平的提高。我在部队期间,经历了80年代初的北京早春景象,从那时自学文学批评,较为系统地自学了中外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名家文论、各流派美学、艺术批评,并以文学创作、书法篆刻、艺术摄影作审美经验积累,也为部队作者写过评论;1984年在华师学习,又以形成专业批评能力的为课外个人目标,系统补修各类心理学,关注文学批评前沿。因而,我的评论属感悟式非学院派评论,注重创作实践,从主体经验、能力和文本入手,从创作意图实现评论,寻找更高更好的可能,不只注重个人阅读感受,被评论者认为常常有一招点醒梦中人的效果。我评论过数百人,大多是基层、网络的普通作者,也为叶新、马季、王心丽、王晓英、安妮宝贝、林白等知名作家写过评论,本区重要作者几乎无一遗漏。杜鸿戏称我是新时期文学意识的传播者、业余作者的引路人、一个人当了作家的摇篮。

活动组织也是推进创作的重要形式,我当作协主席时,没有条件组织全区笔会活动,只是协助文联组织。小规模交流却从未间断,曾和杜鸿、程世农、胡智组织多届同题小说赛。为探讨交流小说技巧,几个人常常站在县委院子里交流到深夜。2012年认识月儿湾生态农庄老板以后,每年开展一两次笔会活动,五年个人牵头组织了四次座谈交流和五届诗歌朗诵会,成立了区文联月儿湾创作中心。并与点军区开展了多次诗歌联谊活动。2018年月儿湾因故停业,在区文联的扶持下,又将朗诵会搬到农村,2018年在黄花镇军田坝村、2019年将在龙泉镇青龙村举办点军、秭归、夷陵端午诗歌联谊会。每次笔会活动大多由我经手,从方案起草、报告审批、联络筹备、征稿编辑、印制诗册、制作幻灯、落实人员和交通工具、安排流程和结账,事后收集发布新作品,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精心筹办。

1997年上网络前我已加入湖北省作协,最初一帖“国中谁比曹雪芹”在青青草引起二百多人发帖讨论,我也因为提出“红楼梦的三重读法”进入网友视野,而后在榕树下、原创广场、稻香村等文学论坛认识了邢育森、吴过、Sieg、尚爱兰母女、宁财神、俞白眉、林进友、王心丽等一大批知名网友,鼓动杜鸿、周士华、林文楷等本地网友上网。1998年湖北神舟集团网友天鸟为我建立个人论坛《问石斋》,至2008年专事网络文学批评10年。与吴过、陈容均、林进友、杜鸿等共同主持,推出“原创导航”“文学研究与批评导读”,组织同题竞赛和专人专题网络研讨会。本人此间发布的《对武汉四家联办网络文学研讨会的八点建议》被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史》等多部学术著作引用,成为一时的热点。2000年个人出版网络文学评论集《网上漫语》,2010年出版另一本评论集《现场批评》。2000年至2003年兼任故乡网汉语中长篇版主时,以问石斋为编辑平台,为故乡网推出大型综合月刊《汉语新时代》23期,为漓江出版社组稿长篇小说94部,推举10部,出版四部。2003年被网络封虾榜列入全国八大文学庄主。

2004年起担任东湖社区汉语天下版主,先后与谷未黄、杜鸿、韩林子、一汉在川、黄叶斌、林深数树、王建福等本土文友会合;后担任东湖社区荆楚文坛超版、新散文首版,汉王荆楚文坛超版、宜昌文坛首版,长江网长江文坛超版、长江新散文版主,再继续网络文学批评的同时,致力于湖北网络散文的组织推动。追帖评帖,发现推举新人,开展散文研究,组织网络笔会,建设网络散文集散高地。曾主办大型综合性大型网刊《汉语姿态》五期,后由于传稿不便,自2011起改为编选《网络文学年度优秀作品精选》和湖北网络文学作品联展,坚持八年不间断。2018年底将本区会员作品展与湖北网络散文、新诗、诗词纳入同时组展,11月初发布公告,12底截稿,元旦首发,至今尚未发完。其中散文联展61人、新诗21人、诗词29人、区内展47人,每人参展作品1-10件,加照片、简介、配图,由我一人收取审定、回复,然后将散文、新诗、诗词稿编发微信公众号和美篇,并将区内展、散文联展分配给四个网友分别发美篇或论坛。工作量大,不能有一处错漏,元旦春节前后的三四个多月,我都烤着取暖器忙这个,连感冒咳嗽也没停止发稿。当初编选东湖新散文和长江新散文两个版一百七十多人的年度作品精选时,有人怀疑海量作品中选出的稿件是否都看过,我理直气壮地回答,不仅看过,而且作了比较,起码看过十篇以上才定稿。站台守夜,就是默默无闻做这些扎实的工作。

2017年,将“夷陵评论”微刊发表的本土作家作品评论以及本人以前所写《夷陵文学概述》、新写《夷陵文学2017》等,汇集成25万字的《夷陵文学评论2017》,申报2018年度宜昌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市委宣传部文艺科转达了三位评委的一致意见,认为对地域文学开展系列评论的做法很好,开启了区县文学研究先河,文集设置“概述、作家印象、专题集评、文体探微、艺术评论、评论在场”的体例也蛮好。但因扶持项目针对的是个人原创,建议我改为个人著作下年再报。而我的本意是以文化名人工作室名义做一个集体项目,不想以个人名义申报,拟用工作室首期2.5万元来出这本书。

随着4G普及,自媒体文学兴起,本区作者都能上网,论坛文学冷落,2016年底我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元辰文苑和元辰美篇,除发布个人作品外,以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名义开办了“夷陵评论”微刊,迄今已编发作品四百余期,适时推出名家名作、新作快递、新会员、会员作品年展、湖北网络文学、专题文论等专栏,配以评论,赢得区内外作者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同时开设了元辰自媒体文学研究微群和自媒体文学散文、自媒体文学选稿、自媒体文学总编室三个Q群,把原文学论坛失散的文友、新上网的文友和本地文友沟通起来,以“夷陵评论”微刊为平台,形成一个本地和外地互通的网络文学群落。当阳青年评论家史发竹专为这个群落写了一篇7600字的评论,认为这种以自媒体文学研究、评论为纽带,以微信公众号、美篇、论坛、q群为平台的群落,是一种现场创作与评论共进的文学现象。她说:“这个园地的一群人,摒弃低俗,拒绝浮躁,静心文学,与时俱进。应该说,这种网络自媒体文学群落,与传统文学有着很大的文化同源性,并且是传统文学某些被遮蔽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凸显和放大。其中的优秀作品以及不骄不躁、不惊不诧的群体精神,很好地诠释了文学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自我解剖和疗愈,也是对人文精神呼唤的回应。”我也认为,当下的自媒体文学群落,应该努力做到“不务虚名,自我精进,稽古推新,守正大雅,勤勉笔耕”,不要被一些虚假的争名夺利的文学现象迷住望眼。

1982年转业回县以来,之所以连续37年来为夷陵文学、22年来为网络文学站台守夜,一是个人爱好、个人需要——我始终认为,写作首先是提高人生质量、人生品位的个人需要,然后才是有利社会、利乐他人,自己的问题没解决,教育和影响他人只是一种妄想;二是因为家庭状况、经济状况能够坚持下来——上班时和退休后,我都没有太多家务要做,也没有家人长期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尤其是2007年在华为工作的独子早逝之后,孤零零两个老人没有孙子可带,既靠文学走出伤痛,又有时间和经历为文友网友做点小事,且本人身体尚好,遭遇不幸未曾倒下;三是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到肩负着“守正大雅、弘扬正道”的责任——无论社会矛盾多么复杂、思想动荡多么激烈,向善向道的理念不能崩毁,传递正能量坚持大方向的信心不能丢,不能随波逐流,低眉俗流,昏昏丧丧;四是长期坚持,根已经扎入文学中——自己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人脉资源都深深介入到文学之中,不能连根拔除;五是确认自己“文学落伍者”,不可改变——不能以文学为业,不须以文学谋功谋利,也不期望终有一天写出伟大作品,且在基层,打交道最多的都是基层业余作者、网络作者,基层现场需要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照亮创作,需要人站台守夜,我就是那个人,何不乐而为之?何况能吸取他人的血,防止自己继续掉队落伍。每一种选择,如果都有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那就一定能坚持下去。

感恩文学进入大众时代的好时期感恩不断改善的文学社会生态,感恩党委政府和文联系统的大力扶持,感恩文友网友把自己当作亲人。感谢夷陵区让我长期担任作协、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批准我为首届文化名人并为我建立工作室;感谢市文联、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把我列入文艺名家推介;感谢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把我当做基层评论家代表不遗余力推介,感谢省作协多次邀请我参加网络文学研讨会、网络文学调研座谈会,感谢省文联、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授予我“优秀文艺志愿者”称号;感谢本区和市内文友、湖北网友为我这个失独父亲过七十岁生日,让我被尊重、温暖和爱意包围。我老伴参加过聚会活动后说,我真没有想象到,这些文友网友对我老头这么关爱、这么好啊。她的心也和文友们很近了。[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