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戰》旨在從戰略的高度進一步闡述地理條件與戰爭實踐的關係,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實現「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重要條件。《地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
它認為,戰爭指導者僅僅從兵力對比上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這僅有一半勝利的可能性,而只有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同時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條件時,才有取得作戰全勝的把握性。戰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換言之,空間則是戰爭賴以進行的載體。 因此,任何戰爭無一不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本篇再次強調「地利之助」對作戰勝負的重要性。
原文
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眾,以弱勝強。所謂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 可以擊,而不知地利,勝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全勝。法 曰:「天時不如地利。」① 晉安帝②討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議拒晉師。公孫五樓⑤曰:「晉師勁果,所利在速 戰,初鋒勇銳,不可擊也。宜據大峴⑥,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可徐揀精兵二千 騎,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別遣段暉率諸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此上策也。各命守 宰依險自固,較其資儲之外,余悉焚盪,蒼除⑦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 釁,中策也。縱賊入峴,出城迎戰,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戶口眾多,非可以一時 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設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據五州⑧之強, 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精騎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十里而軍,軍壘成,用馬為便,宜出峴逆戰,〔戰〕而不 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人峴,自貽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險,終屈於韓信;諸葛瞻不守馬閣之險,卒擒於鄧艾。臣以天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峴,策之上也。」超又不從。而攝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揀士馬,蓄銳以待之。其夏,晉師已次〔東莞〕,超遣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俄而,晉師渡峴,慕容超懼,率兵四萬就段暉等於臨朐,戰敗,超奔廣固,數日而拔,燕地悉平。
注釋
①天時不如地利: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又見於《尉繚子·戰威第四》。
②晉安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晉武帝」,今據史校改。晉安帝,即東晉皇帝司馬德宗。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派劉裕為將率兵十萬滅亡了南燕。
③南燕:十六國之一。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拓跋珪率兵擊敗後燕,燕相慕容德率眾從鄴城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稱燕王,後又遷至廣固稱帝,占有今山東和河南一部分,史稱其政權為「南燕」。
④慕容超:慕容德之侄。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即帝位。他不恤政事,信用奸佞,喪失民心。義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東晉大將劉裕軍所俘獲,送至建康(今南京)斬首。在位僅六年。⑤公孫五樓:南燕將領,官至征虜將軍。
⑥大峴:即大峴山,位於今山東臨朐東南。此山險峻路狹,其上有穆陵關,向稱「齊南天險」。
⑦芟除:謂剷除,除掉。芟(shān),除草為芟。
⑧五州:南燕分其地為幽、並、青、徐、兗五州。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2]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