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雨随笔(李三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雨随笔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夏雨随笔》中国当代作家李三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夏雨随笔

打开一扇窗,让屋子外面的清风细雨,送一片清凉进来。听沙沙落地的雨声,叩打着楼下屋顶的天棚,在一片杂乱的喧嚣里,滋润着这个夏日的时光。

七月流火,想起了诗经中的这句诗。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用用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揭示和反映了一种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伴随着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从昨天起,又是中华传统节令中的一个杂节,这就是三伏天中的初伏(进伏),这意味着极端炎热的天气已经开始。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按照秦汉五行相克相生理论,在天干地支中,丙丁(离)为火,庚辛为金。夏天代表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火)已经来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分为初伏(当地人也叫头伏),中伏和末伏,一伏十天(也有20天的),三伏合起来就是三十天,也叫三伏天。庚辛为金,金能生水。火能熔化金,到了庚日,金必伏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小时候由于生活在农村,耕田种地的环境里,许多关于时令节气和天气变化的知识,都是通过父老乡亲日常交往谈论的话题中,在经意与不经意间,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知道的。尽管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对大人们所提及的那些话头碎片,在理解上还是不甚了了,但从他们对交节和天气变化的看重情况中,也能够隐隐约约捕捉得到,在他们心目中,这些信息对于自己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意义是不同寻常的。早烧不出门,晚烧千里行。东绛(彩虹)日头西绛(彩虹)雨,南绛(彩虹)过来发白雨。这些在他们嘴里脱口而出的农家谚语,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朴素的天气预报话语。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农村偏僻的地域环境,加上广播电视和通讯不太便利的原因,这些存活与人们口头的农学常识,无疑地对人们从事日常的农事活动和便利自己的生活,起到了意义不凡的指导作用。

大暑小暑,泡死老鼠。 那时候,遇到下雨天,人们就都呆在自己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家人生活的常态。只有下雨天,他们才有自己停下手中的农活,给自己留一点休息的机会,不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

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吃庄务农的好把式。只要是农活,没有能够难住他的地方。向所有的父老乡亲一样,每天天一亮,他就起来操持自己的农活。一年到头,只要不是下雨天,从来没有闲散下来的时间。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对于日常里要干的农活,一个一个都是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做起来也是熟练自然,能够扑下身子吃苦耐劳。

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直到现在,对于农村生活的一切,都会有一种源自天然的亲近感,对于现而今各自的所拥有的生活状态,从心底里有一种知足和满足的情感。

在自己的心目中,父亲作为一个农民,其他所有的农民一样,吃得苦。由于时代的原因,也吃了不少苦。但凭着他的勤劳,凭着他性格中的倔强和坚韧,把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一个拉扯长大。而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让我们弟兄们一个一都进了学校上学。不管自己有多劳累有多苦辛,只要人家的孩子能够上学,他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绝不给我们今后的人生,不留一些人为造成的遗憾。在我的影响中,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而与众不同的地方。

与他们那代人相比,父亲自己粗识文墨。曾经有过上小学四年的经历。这也正是我们作为下一代人感到值得自豪和庆幸的地方。一家六个孩子,凭着父母自己的辛勤劳动,除了姐姐一个人由于是女孩子,加上当时成分大和时代环境的原因,没有上过一天学之外,几个儿子,到了给上学的年龄,都一个一个报名送进了学校。 供给孩子上学的结果,到后来,作为上学仅存的硕果,也就有了我和一个弟弟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先后跳出农门,毕业后分派到当地的乡村中学从事教师工作。由于父母这一代人对孩子和下一代教育的重视,这样的的经历,影响所及,从我因为上学读书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时至今日,父母的子女一代和我们兄弟姐妹的下一代,算计下来,以我自己的孩子也上了大学为止,包括我本人在内,总共有十二个孩子经过读书都与大学结缘。作为父母亲这一脉,在家族内,这应该在也是一件令人深感自豪与欣慰的气象。

父亲与众不同的另一个地方,就是他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民,在长年累月的农事生活中,对传统的交节立候非常关注。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的确是一种让人敬佩和羡服而难能可贵的品质。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自己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里因为有孩子上学起早要把握时间的需要,开始有了当时流行款式的第一台收音机。也正是从这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原先农业社时期家家户户串联安装的广播喇叭,因为分产到户包干土地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里拥有了一台可以自由支配的收音机,其意义就显得不同寻常。听广播新闻,听秦腔大戏,听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的讲座和动态,时局的变化,一切尽在广播声中,便让拥人们有了一种开阔的视野。

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早中晚间定时播出的天气预报,成了父亲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数十年从不间断的收听,让我这个自认为曾经在外面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小知识分子,突然间对父亲有了一种刮目相看的亲近感。

不仅如此,当时遇到夏收割麦子碾场的收获季节,全村的人们,都汇集在各自的打麦场里,割麦子,摞麦垛子,龙口夺食的大夏天气里,气候的变化无常,一旦遇到雷雨天气,弄不好,来不及收拾的庄稼,就有被雨浸泡淋湿的情况。因此,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恰当地安排自己一天里的农作活动,便显得意义重大。

在这样的场合下,父亲的言行,在劳动的人们当中,就有了不同一般的作用。每天起来,有的人在吃早饭的时节,随便来家里坐坐,谈话的主题,就是问今天的天气咋样。因为经常听天气预报,加上自己曾经有过的人生阅历,对天气的变化情况,在父亲自己的心里,总有一种胸有成竹的认知和判断,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很少有过失误的经历。

在父亲这一代人,他们把交节中的立春叫打春,开春下地叫开年动农了。把麦子熟了开始收割叫开镰了。夏天里进入三伏天叫入伏了。对入伏的说法,在当地人看来,一入伏就下雨,意味着往后的日子里就会雨水多,否则,则意味着要面临着一场干旱的到来。昨天是这个年份的夏天里进伏的第一天,今日一场雨,或许,干旱的天气就要被多雨的天气代替了。

想起了古籍里烈日炎炎似火烧这样的句子,一场雨过后,或许,天气应该是要变得有些清凉了。 [1]

作者简介

李三祥,自号嶓冢山人,甘肃天水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