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雨隨筆(李三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雨隨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夏雨隨筆》中國當代作家李三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夏雨隨筆

打開一扇窗,讓屋子外面的清風細雨,送一片清涼進來。聽沙沙落地的雨聲,叩打着樓下屋頂的天棚,在一片雜亂的喧囂里,滋潤着這個夏日的時光。

七月流火,想起了詩經中的這句詩。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用用詩歌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揭示和反映了一種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伴隨着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從昨天起,又是中華傳統節令中的一個雜節,這就是三伏天中的初伏(進伏),這意味着極端炎熱的天氣已經開始。

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按照秦漢五行相剋相生理論,在天干地支中,丙丁(離)為火,庚辛為金。夏天代表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火)已經來臨。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分為初伏(當地人也叫頭伏),中伏和末伏,一伏十天(也有20天的),三伏合起來就是三十天,也叫三伏天。庚辛為金,金能生水。火能熔化金,到了庚日,金必伏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小時候由於生活在農村,耕田種地的環境裡,許多關於時令節氣和天氣變化的知識,都是通過父老鄉親日常交往談論的話題中,在經意與不經意間,通過耳濡目染的影響知道的。儘管由於年齡的原因,我們這一代人,對大人們所提及的那些話頭碎片,在理解上還是不甚了了,但從他們對交節和天氣變化的看重情況中,也能夠隱隱約約捕捉得到,在他們心目中,這些信息對於自己日常的農業生產活動,意義是不同尋常的。早燒不出門,晚燒千里行。東絳(彩虹)日頭西絳(彩虹)雨,南絳(彩虹)過來發白雨。這些在他們嘴裡脫口而出的農家諺語,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樸素的天氣預報話語。

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農村偏僻的地域環境,加上廣播電視和通訊不太便利的原因,這些存活與人們口頭的農學常識,無疑地對人們從事日常的農事活動和便利自己的生活,起到了意義不凡的指導作用。

大暑小暑,泡死老鼠。 那時候,遇到下雨天,人們就都呆在自己家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農家人生活的常態。只有下雨天,他們才有自己停下手中的農活,給自己留一點休息的機會,不像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和節假日。

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吃莊務農的好把式。只要是農活,沒有能夠難住他的地方。向所有的父老鄉親一樣,每天天一亮,他就起來操持自己的農活。一年到頭,只要不是下雨天,從來沒有閒散下來的時間。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我們兄弟姐妹,對於日常里要乾的農活,一個一個都是能夠拿得起放得下,做起來也是熟練自然,能夠撲下身子吃苦耐勞。

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直到現在,對於農村生活的一切,都會有一種源自天然的親近感,對於現而今各自的所擁有的生活狀態,從心底里有一種知足和滿足的情感。

在自己的心目中,父親作為一個農民,其他所有的農民一樣,吃得苦。由於時代的原因,也吃了不少苦。但憑着他的勤勞,憑着他性格中的倔強和堅韌,把我們兄弟姐妹一個一個拉扯長大。而且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讓我們弟兄們一個一都進了學校上學。不管自己有多勞累有多苦辛,只要人家的孩子能夠上學,他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學校,絕不給我們今後的人生,不留一些人為造成的遺憾。在我的影響中,這是他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而與眾不同的地方。

與他們那代人相比,父親自己粗識文墨。曾經有過上小學四年的經歷。這也正是我們作為下一代人感到值得自豪和慶幸的地方。一家六個孩子,憑着父母自己的辛勤勞動,除了姐姐一個人由於是女孩子,加上當時成分大和時代環境的原因,沒有上過一天學之外,幾個兒子,到了給上學的年齡,都一個一個報名送進了學校。 供給孩子上學的結果,到後來,作為上學僅存的碩果,也就有了我和一個弟弟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先後跳出農門,畢業後分派到當地的鄉村中學從事教師工作。由於父母這一代人對孩子和下一代教育的重視,這樣的的經歷,影響所及,從我因為上學讀書而改變了一生的命運。時至今日,父母的子女一代和我們兄弟姐妹的下一代,算計下來,以我自己的孩子也上了大學為止,包括我本人在內,總共有十二個孩子經過讀書都與大學結緣。作為父母親這一脈,在家族內,這應該在也是一件令人深感自豪與欣慰的氣象。

父親與眾不同的另一個地方,就是他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民,在長年累月的農事生活中,對傳統的交節立候非常關注。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這的確是一種讓人敬佩和羨服而難能可貴的品質。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自己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家裡因為有孩子上學起早要把握時間的需要,開始有了當時流行款式的第一台收音機。也正是從這時候,伴隨着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原先農業社時期家家戶戶串聯安裝的廣播喇叭,因為分產到戶包干土地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家裡擁有了一台可以自由支配的收音機,其意義就顯得不同尋常。聽廣播新聞,聽秦腔大戲,聽有關農業生產技術的講座和動態,時局的變化,一切盡在廣播聲中,便讓擁人們有了一種開闊的視野。

甘肅人民廣播電台每天早中晚間定時播出的天氣預報,成了父親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數十年從不間斷的收聽,讓我這個自認為曾經在外面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小知識分子,突然間對父親有了一種刮目相看的親近感。

不僅如此,當時遇到夏收割麥子碾場的收穫季節,全村的人們,都匯集在各自的打麥場裡,割麥子,摞麥垛子,龍口奪食的大夏天氣里,氣候的變化無常,一旦遇到雷雨天氣,弄不好,來不及收拾的莊稼,就有被雨浸泡淋濕的情況。因此,關注天氣預報,根據天氣情況,恰當地安排自己一天裡的農作活動,便顯得意義重大。

在這樣的場合下,父親的言行,在勞動的人們當中,就有了不同一般的作用。每天起來,有的人在吃早飯的時節,隨便來家裡坐坐,談話的主題,就是問今天的天氣咋樣。因為經常聽天氣預報,加上自己曾經有過的人生閱歷,對天氣的變化情況,在父親自己的心裡,總有一種胸有成竹的認知和判斷,而且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也很少有過失誤的經歷。

在父親這一代人,他們把交節中的立春叫打春,開春下地叫開年動農了。把麥子熟了開始收割叫開鐮了。夏天裡進入三伏天叫入伏了。對入伏的說法,在當地人看來,一入伏就下雨,意味着往後的日子裡就會雨水多,否則,則意味着要面臨着一場乾旱的到來。昨天是這個年份的夏天裡進伏的第一天,今日一場雨,或許,乾旱的天氣就要被多雨的天氣代替了。

想起了古籍里烈日炎炎似火燒這樣的句子,一場雨過後,或許,天氣應該是要變得有些清涼了。 [1]

作者簡介

李三祥,自號嶓冢山人,甘肅天水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