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08年9月30日-1974年10月24日)蘇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他在六歲時就能公開演出,15-19歲在他的出生地的敖得薩音樂院求學,二十歲時前往莫斯科舉行首次表演,26歲起在莫斯科音樂院擔任教職,三十歲時一鳴驚人,在布魯塞爾贏得〞依薩易〞音樂大賽的金牌,後引起全球樂迷的注意。[1]

年輕的流浪小提琴手

奧伊斯特拉赫出生於烏克蘭的敖德薩(Odessa)。這裡曾在數年前誕生過另一位20世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大師內森·米爾斯坦,正是由於兩位非凡的大師共同生於此地,使得這座並不算太大的城市變成了全世界都為之矚目的地方。他的父親是猶太人擔任簿記員的工作,也是一名業餘小提琴手,他的母親則是敖德薩歌劇院合唱團的一員。當年在蘇聯,猶太人並沒有太多的職業選擇,音樂是一個出路。父親在他五歲的時候帶領他學習小提琴。在俄國革命期間,這位年輕的音樂家在敖德薩音樂學院學習。他在12歲時首次公開露面,為包括作曲家塞爾普·普羅科菲耶夫在內的觀眾演奏貝多芬協奏曲。在他年輕的歲月,奧伊斯特拉赫為了支撐家裡的經濟而擔任了流浪各地的小提琴樂手,他演奏的地點遍布在列寧格勒到西伯利亞的村莊和城市。後來他回憶道,他合作的指揮家有很好的也有很糟的,但不論如何,這些演出經驗對他都是很好的學習。 1934年,Oistrakh先生成為莫斯科音樂學院的講師,第二年獲得國際認可,成為列寧格勒競賽一等獎的獲得者。 1935年,他在華沙著名的Wieniawski比賽中獲得第二名。 1937年在布魯塞爾贏得Eugene Ysaye比賽後不久,他成為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正教授,並於1942年獲得斯大林獎,這是蘇聯的最高獎項。同年,他加入了共產黨。[2]

享譽國際

1955年,奧伊斯特拉赫首先在倫敦訪問出引起了轟動,即而就在日本和美國掀起了「奧伊斯特拉赫狂潮」,尤其是在美國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中的演奏,簡直就是一場盛大而狂熱的聚會。在他美國首演的門票啟售前兩個小時,有高達七千人排隊購票,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定居在美國的眾多一流音樂家,都來到了音樂廳中聆聽他的演奏,這些重要人物包括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米夏·艾爾曼內森·米爾斯坦吉諾·弗朗切斯卡蒂斯皮瓦科夫斯基(Tossy Spivakovsky)、艾薩克·斯特恩,歌唱家羅伯遜(Paul Robeson)、施瓦爾茨考甫(Elizabeth Schwarzkopf)和指揮家皮埃爾·蒙都(Pierre Monteux)等人。而克萊斯勒的出席和讚揚,使得奧伊斯特拉赫尤為激動,因為當時他心中最為崇拜的人物就是這位20世紀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鼻祖。[3]奧伊斯特拉赫此次在美國取得的輝煌成功,徹底地奠定了他作為20世紀中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大師的地位,人們由此將他與神奇般的海飛茲並列起來,將他看作是近代小提琴演奏藝術中最重要的龍頭人物之一。 1964年他發作了心臟病,自此之後就影響了他的國外巡演。1974年當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演奏的期間,他心臟病發,逝於下榻的飯店。

家庭

1927年他與塔瑪拉·羅塔雷娃(Tamara Rotareva)結婚,她是一位有才能的鋼琴家[4],因為仰慕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才華而最終成為了他的妻子。就在他們結婚的這一年,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勇奪在哈爾科夫舉行的全國青年演奏家比賽冠軍,這也算是給新婚妻子的一個賀禮。他的婚姻是幸福的,妻子塔瑪拉為了支持丈夫的前程而不惜放棄了自己的事業,1931年塔瑪拉不僅生下了他們唯一的兒子,後來也成為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伊戈爾·奧伊斯特拉赫,且悉心照料了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幾十年。據說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開演奏會時,她總是懷着緊張的心情守候在後台休息室內,並為丈夫準備好一杯水和一條毛巾。她從不坐到觀眾席上去,總是獨自一個在那裡為丈夫的演奏默默地祈禱。[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