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莎·海菲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亞莎·海菲茲,(Jascha·Heifetz,1901-1987),二十世紀傑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演奏家;1901年出生於當時屬於俄羅斯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3歲隨父學琴,次年進入維爾紐斯音樂學院,6歲演奏門德爾松作品,8歲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Leopold·Auer。
1912年,年僅11歲的海菲茲在柏林登台演出(尼基什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自此開始輝煌的歐洲巡迴演出;後在美國演出並定居,1925年加入美國國籍;30年代中期後,其演奏水平登峰造極;海菲茲與世界知名指揮家、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大量音樂唱片,1987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亞莎·海菲茲 | 逝世日期 | 1987年12月10日 |
外文名 | Jascha·Heifetz | 畢業院校 | 彼得堡音樂學院 |
國籍 | 美國(生於立陶宛) | 職業 | 小提琴演奏家 |
出生日期 | 1901年2月2日 | 主要成就 | 二十世紀最偉大小提琴演奏家之一 |
出生地 | 立陶宛維爾紐斯 | 代表作品 | 錄製了貝多芬、柴科夫斯基、巴赫、 |
性別 | 男 | 勃拉姆斯、布魯赫等小提琴作品 |
人物簡介
亞莎·海菲茲(Jascha·Heifetz,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猶太血統的美籍俄國(立陶宛)小提琴演奏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2]
幼年時期跟父親學小提琴,四歲進維也納音樂學校,五歲即公開演奏,八歲在音樂學校畢業後進聖彼得堡音樂學校深造。9歲轉入彼得堡音樂學院,成為奧爾的學生。1911年在彼得堡首次登台。並開始旅行演出。1912年10月與尼基什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轟動一時,1925年入美國籍。[3]
二戰以後,他先後在洛杉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講學,1969年起正式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小提琴教授。1972年舉辦告別音樂會,1987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4]
海菲茨的運弓。充滿彈性和力度;他對弓子的壓力很大,發出極宏亮的聲音;與此對應的是左手有力揉弦帶來的輝煌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強弱對比出神入化,速度相應都比較快。海菲茨的演奏曲目極廣,
1925-1948年,在他的藝術巔峰期,對各種類型的作曲家他幾乎都留有錄音,其中最為出色者還是民族樂派的作品,這類作品最能適合於他表現其激情的需要。
海菲茨在音樂會上喜歡使用一把1742年的"瓜納里",這把琴薩拉薩蒂生前用過,有極美的音色。
人物生平
亞莎·海菲茲,被全球評論家一致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提琴家。用他的同胞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話來說:「小提琴家有許多,但海飛茲卻只有一個。」和出生於奧地利的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2,2-1962.1.29)一樣,海菲茲是二十世紀最具革新精神和影響力的小提琴家——這肯定不是巧合,這兩個男人的生日為同一天,都是2月2日;兩人都是在快到87歲生日時去世。
海菲茲出生於音樂家庭,父親是一位音樂老師,曾為自己剛滿三歲的兒子特製過一把僅四分之一大小的小提琴。海飛茲在會和別人交談之前就開始學習演奏音樂,顯而易見,他的天賦非常特殊,仿佛是上天所賜,很小的年紀就具備了驚人的音樂才能。六歲時,這位琴童就能在大庭廣眾面前,以一半尺寸大小的小提琴演奏了《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
七歲時,海菲茲在俄國的科夫諾,即現在的立陶宛考納斯,舉辦了首場公開演出,曲目為《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九歲那年,海飛茲加入了匈牙利小提琴家、著名小提琴老師萊奧波德·奧爾在聖彼得堡開設的小提琴課程,連續三年被譽為具有無可比擬天賦的天才兒童。奧爾那些著名的學生中,包括埃弗倫·津巴利斯特、米沙·艾爾曼、托沙·塞德爾以及艾迪·布朗,但只有海菲茲具備稀有而神奇的「內在光芒」。1911年4月, 海飛茲首次在聖彼得堡舉行公開演出;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海菲茲又相繼在德國、奧地利和斯堪的納維亞舉辦了數場音樂會。一個有關超級神童的流言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十一歲那年,他首次出現在德國柏林。不久以後,海菲茲應邀參加一個專門召開創建於歐洲的小提琴家「首腦會議」。當時在場的知名音樂人士有:胡安·曼儂、布洛尼斯拉夫·胡伯曼、卡爾·弗萊什、威利·黑斯、簡·庫貝利克以及弗里茨·克萊斯勒。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中,海菲茲演奏了《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克萊斯勒技藝精湛的鋼琴伴奏下,海飛茲僅憑記憶演奏了這支名曲)。正是在這段時期里,克萊斯勒發出了他那著名的言論:「好了,先生們,我們不妨在膝蓋上砸壞自己的小提琴吧!」
俄國革命爆發以後,海菲茲全家在克服了許多反對猶太人的艱辛之後,逃離了布爾什維克,於1917年前往美國。海菲茲和普羅科菲耶夫之間第一次備有證明文件的會晤是1917年2月13日,在彼得格勒(如今的聖彼得堡)舉辦音樂會期間,這是海菲茲在全家移民美國之前,在俄國舉辦的最後一場獨奏音樂會。海菲茲演奏了肖邦的一首夜曲和《帕格尼尼練習曲》,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則作為精選曲目,在下半場演出。
十六歲的海菲茲於1917年10月27日,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了首場音樂會,取得了壓倒性的成功。觀眾席里擠滿了音樂家,方圓200英里左右的小提琴手都來到了演出現場。全場沸騰了,尤其是俄裔小提琴家米沙·艾爾曼,邊擦去額頭上的汗水邊說:「今晚這裡真是太熱了!」而俄裔鋼琴家利奧波德·戈多夫斯基則靜靜地觀察着眼前所發生的一切,說:「只為小提琴手!」在觀看完海菲茲的演出以後,音樂評論家Samuel Chotzinov這樣寫道:「當這位十六歲的小提琴家步入舞台時,似乎是音樂廳里觀眾最不關注的一位演員。然而接下來這種非凡精湛技藝的展現,以及表現出來的音樂修養及才能,在這樣歷史性的大講堂里是聞所未聞的。」一夜之間,海飛茲成了美國的音樂神童,在到達美國的第一年時間裡,僅在紐約就舉辦了三十場獨奏音樂會。
1920年,19歲的海菲茲在英國倫敦舉辦了首場音樂會。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給他寫了一封充滿傳奇色彩的信:「如果你用如此超人的完美來刺激飽含嫉妒的上帝,」蕭伯納警告說:「你在年紀輕輕時就會死去。我誠摯地建議你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不是祈禱。沒有一個凡人應該敢於如此完美地發揮。」
1925年,海菲茲獲得了美國國籍,成為一名美國公民,並充分採用「美國方式」行事。出於對這一收容他國家的極度熱愛,二戰期間,海飛茲為盟軍的男男女女舉辦了上百場音樂會,包括巡演中南美洲、北非、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在危險的情況下,海菲茲經常是在平板車的後部演奏樂曲。
1928年,海菲茲出版了數十部著名小提琴曲改編曲中的第一部,其它改編作品還包括根據歌劇《三橘之戀》改編的進行曲和諧謔曲、以及對格什溫《波吉與貝絲》中一些段落的改編。這些作品,都成了標準曲目單里的一部分。
懷着對音樂的滿腔熱忱,海菲茲的巡演足跡踏遍了全球無數國家和地區,他的巡演路程相當於兩次到月球的往返旅行。海菲茲每場音樂會的報酬為2,250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空前的收入,他也因此而成為歷史上報酬最高的小提琴家。
晚年的海菲茲成了一位非常投入的老師、以及他所信仰事業的擁護者。從1962起,他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教授小提琴;1975年,海菲茲音樂講座得以創建。作為一名受到全球人士愛戴的小提琴藝術大師,海飛茲在公益環保方面的努力同樣不遺餘力。他帶領建立起作為緊急電話號碼的「911」報警系統,致力於製造純淨空氣。海菲茲和南加州大學的學生,曾用佩戴防毒面具來抗議煙霧給人的健康所帶來的危害;1967,海菲茲將自己的雷諾轎車改裝成電動汽車,以降低空氣污染指數。
海菲茲在音樂界的名聲使得好萊塢電影製片人紛紛前來拜訪。他一生共拍攝了四部影片,包括1939年的《青少年與音樂》(They Shall Have Music),和1947年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海飛茲搬到了洛杉磯,並在那裡度過了後半生。1972年,海菲茲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辦了最後一場公開獨奏音樂會。1987年12月10日,海菲茲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享年86歲。
縱觀他的一生,海菲茲以其完美的技術方法著稱於世。公共演出場合中的海飛茲,沒有裝腔作勢也沒有痛苦,他如生根般地屹立於舞台之上,小提琴高高舉起,那毫無表情的面龐,宛如獅身人面像。有些評論家對此感到困惑不解,在他們看來,如此冷靜地詮釋音樂作品,琴聲則成了某種機械化的禮儀。這也正是海菲茲演奏的一大特色:在冷靜外表的背後,是一種壓倒性的情感投入和戲劇性的效果;他決不允許情緒或外界影響的波動,來擾亂他演出時的泰然自若和細微的平衡。當被好奇的公眾視線聚焦時,海飛茲僅是遙遠的一尊神。20世紀70年代,他曾提出了750萬英鎊有關侵犯隱私權的訴訟,反對出版商未經授權出版他的傳記。他的例行演出日程就是他的「商業秘密」,他堅定地拒絕談論自己的過去;然而,海飛茲似乎確實批准了在他死後出版一本授權傳記。
儘管如此,作為一位強大的小提琴藝術大師,海菲茲的地位卻從未有過動搖,一直到他70多歲。他的一生共錄製了80餘張唱片專輯,甚至還以筆名吉姆·霍伊耳創作了一首名為《當你向我示愛時》(不要假裝)的流行歌曲,經美國鄉村歌手瑪格麗特·懷汀等演唱後,於1946年一炮走紅。海菲茲一直處於事業的巔峰狀態,是他提出了小提琴演奏的新標準,那是之前未曾夢想到的高度。他是嘗試這一新生事物的第一人也是最偉大的實踐者,集極富勇氣的炫技高手、情感熾熱的抒情詩人、罕見的追求作品獨特風格的設計家等優異品質於一身,海飛茲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全能音樂大師。
因其艱辛的工作和罕見的才能,海飛茲一生中獲得了無數榮譽。他甚至被任命為法國軍團的軍官,一個源於他在法國做過許多慈善演出的獎項。他也數次榮獲格萊美大獎,包括1989年去世後獲格萊美終身成就獎;1999年,海菲茲進入格萊美名人堂。
海菲茲大事年表
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
1901年:2月2日出生於立陶宛共和國首都維爾紐斯(當時屬於俄國的一部分),父親為魯溫·海菲茲、母親為Anna Sharfstein。
1904年:在和父親初步學習了小提琴之後,讀完了十九世紀比利時小提琴家查爾斯·德·貝里奧《方法》一書的第一本。
1906年:秋季時,獲准進入維爾紐斯音樂學校,師從伊利亞·達維多維奇·馬爾金學習音樂,並在十二月份的一場學生獨奏會上舉行了首次公開演出。
1909年:5月份在立陶宛考那斯職業首演了《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和薩拉薩蒂的《浮士德幻想曲》;那年春季從維爾紐斯音樂學校畢業。
一十年代
1910年:一月份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進入Ionnes Nalbandian的小提琴班;十一月和十二月在那裡參加了學生獨奏音樂會的演出。
1911年:4月份,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舉辦了首場完整獨奏音樂會;5月份在聖彼得堡為Zvukopis錄製了首張唱片;8月份在敖德薩的一場戶外音樂會吸引了數千名觀眾;秋季時進入匈牙利小提琴家、著名小提琴老師萊奧波德·奧爾的小提琴班。
1912年:在波蘭華沙舉辦了首場音樂會,包括一月份和華沙愛樂樂團的三次同台演出;5月19日首次在德國柏林舉辦獨奏音樂會;10月28日首次和和匈牙利指揮家阿瑟·尼基什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獻藝。
1913年:繼續在聖彼得堡和德國洛施維茨奧爾夏令營里,師從萊奧波德·奧爾學習小提琴;分別在柏林、華沙、維爾紐斯以及基輔舉辦音樂會(10-12月份)。
1914年:2月份在作曲家本人的指揮棒下演出了《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巡演德國、奧地利和匈牙利,包括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一場演出(成了自約瑟夫·約阿希姆以後,和該樂團合作的最年輕小提琴家);一戰爆發時暫時滯留在德國。
1916年:在結束了奧爾夏季班的學習以後,巡演斯堪的納維亞,來到了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亞(奧斯陸)。
1917年:10月27日,首次登台卡內基音樂廳,同台演出的為鋼琴家安德烈·拜諾伊什特;11月為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錄製了首張原聲唱片;12月13日在蒙特利爾舉辦了加拿大的首場演出。
1919年:鋼琴家塞繆爾·喬奇諾夫成為他的伴奏。
二十年代
1920年:分別在英國、蘇格蘭和法國舉辦首場音樂會。
1921年:分別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舉辦首場音樂會。
1923年:鋼琴家伊西多爾·阿赫龍成為他的鋼琴伴奏;分別在中國和日本舉辦首場音樂會。
1925年:5月份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12月份為Victor錄製了首張電音唱片。
1926年:1月份開啟了全球巡演,所到國家和地區包括:荷蘭、德國、匈牙利、奧地利、摩納哥、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埃及、巴勒斯坦、丹麥、瑞典、挪威以及拉脫維亞;12月份回到美國,被授予「法國軍人榮譽博物館十字勳章」(是獲得此項榮譽最年輕的一位)。
1927年:1月份,繼續全球巡演,所到國家和地區包括:西班牙、埃及、印度、新加坡、香港、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美國和墨西哥;創作了第一首小提琴改編曲(墨西哥作曲家曼努埃爾·龐塞的《小星星》)。
1928年:和美國無聲電影明星佛羅倫薩·維多爾結婚,並且收養了她的女兒蘇珊娜;分別在瑞士、土耳其、羅馬尼亞和希臘舉辦首場音樂會。
1929年:改編羅馬尼亞小提琴家、作曲家格里高拉斯·迪尼庫的《霍拉舞曲》。
三十年代
1930年:女兒約瑟法出生;世界首演了意大利作曲家馬里奧·卡斯泰爾沃-泰代斯科的《雲雀》(應海菲茲委託而創作);舉辦首場無線電廣播音樂會;在白宮為美國第31任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演出。
1931年:巡演中國和日本,分別在菲律賓和爪哇舉辦音樂會。
1932年:兒子羅伯特出生;世界巡演國家和地區包括:蘇門答臘、印度、埃及、巴勒斯坦、瑞士、比利時、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波蘭、南非、美國和加拿大;為貝爾電話實驗室做實驗性的長時間錄音。
1933年:和托斯卡尼尼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合作,舉辦馬里奧·卡斯泰爾沃-泰代斯科《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的世界首演;Arpad Sándòr成為他的鋼琴伴奏;最後一次巡演德國(希特勒當選總理)。
1934年:錄製首套完整鋼琴奏鳴曲(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作品)和《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協奏曲》;首次在蘇聯舉辦音樂會也是1917年離開俄國後僅有的一次演出;5月份伊曼紐爾·貝成為他的鋼琴伴奏;首次巡演南美,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和烏拉圭,並返回墨西哥和美國;在白宮為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演出節目。
1936年:幫助創建美國音樂藝術家協會,並擔任第一屆副總裁。
1937年:和俄國瑟奇·庫塞維茲基指揮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在美國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1939年:主演米高梅電影《青少年與音樂》;和波蘭指揮家阿圖爾·羅津斯基及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合作,世界首演了《沃爾頓小提琴協奏曲》。
四十年代
1941年:為英國戰爭救濟和俄羅斯戰爭救濟舉辦義演音樂會,參加由美國財政部贊助的一場無線電廣播音樂會,以支持國防債券的出售。
1942年:在全美勞軍聯合組織(以下簡稱USO)軍營里舉辦音樂會;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廣播節目(以下簡稱NBC)「The Telephone Hour」中首次出場(共出場54次)。
1943年:為中南美洲的USO舉辦巡迴音樂會,並在全美的軍營和醫院舉辦音樂會。
1944年:和鋼琴家米爾頓·凱耶巡演北非、撒丁島、西西里島和意大利,為USO演出節目;和尤金·奧曼迪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合作,世界首演了俄羅斯作曲家路易斯·格魯伯格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了格什溫《波吉與貝絲》中的選曲。
1945年:和鋼琴家西摩·里普金巡演英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被占領的德國,為USO舉辦音樂會,包括5月8日歐洲勝利日在德國貝庫姆舉辦的一場音樂會;12月和佛羅倫薩·維多爾訴訟離婚。
1946年:1月份獲准和佛羅倫薩·維多爾離婚;巡演美國、墨西哥和古巴;以筆名吉姆·霍伊耳(Jim Hoyl)和抒情詩人馬喬里·戈奇厄斯合作,發表了兩首通俗歌曲,其中的《當你向我示愛時(不要假裝)》,一炮走紅(由美國歌手賓·克羅斯比、美國女爵士歌手海倫·沃德以及美國鄉村女歌手瑪格麗特·懷汀演唱並製作唱片)。
1947年:與弗朗西絲·施皮格伯格結婚;和法國指揮家弗拉迪米爾·戈爾什曼以及聖路易斯交響樂團合作,世界首演了埃里希·沃爾夫岡·科恩戈爾德的《小提琴協奏曲》;巡演美國並在英國、法國、比利時、瑞士和古巴舉辦音樂會。
1948年:兒子傑伊出生;學術性休假暫別音樂會舞台,但在NBC「The Telephone Hour」欄目里舉辦了四場全國範圍內的廣播演出。
1949年:巡演恢復,相繼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和古巴舉辦音樂會;和波蘭裔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出生於蘇聯的大提琴家格雷戈爾·皮亞蒂戈爾斯基合作,在芝加哥拉維尼亞音樂節上舉辦了一系列的三重奏音樂會;(和Henryk Kaston 共同開發的) 「 Heifetz Mute 」(註:一種以海菲茲命名的裝在小提琴上的弱音器)獲得專利;首次在NBC的「The Telephone Hour」節目中,出現在電視上。
五十年代
1950年:巡演以色列和美國;和英國作曲家本傑明·布里頓協作,對其《小提琴協奏曲》進行修訂,但這部作品從未公開演出過。
1953年:回到以色列開始了另一場巡演,被一名男子在演奏《理查德·施特勞斯小提琴奏鳴曲》時,揮舞的金屬管擊傷(理查德·施特勞斯的音樂當時在以色列遭禁演);相繼在英國、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葡萄牙、芬蘭、瑞典、挪威、古巴和美國舉辦音樂會。
1954年:巡演日本和美國;相繼在加拿大、英國和法國舉辦音樂會;布魯克斯·史密斯成為他的鋼琴伴奏。
1955年:首演了瑞士作曲家厄內斯特·布洛赫改版過後的《第二小提琴奏鳴曲》(詩的神秘);巡演北美、南美和中美洲。
1956年:和美國指揮家沃爾特·亨德爾、達拉斯交響樂團合作,世界首演了匈牙利作曲家米克羅斯·羅茲薩 的《小提琴協奏曲》;舉辦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音樂會巡演,其範圍波及到了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和瑞士。
1957年:被任命為法國軍人榮譽博物館司令。
1958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下簡稱UCLA),教授了第一節實驗大師課程;最後一次出現在「The Telephone Hour」無線電廣播節目中。
1959年:在UCLA被任命為攝政音樂教授;在內特 「N 鋁比佛利山莊熟食店的地板上滑倒,導致髖關節骨折;隨後的感染幾乎要了他的性命,但他還是接受了聯合國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的邀請,於12月參加了聯合國大會堂里「人權日音樂會」的演出。
六十年代
1960年:和倫納德·伯恩斯坦及紐約愛樂交響樂團,一同回到好萊塢露天音樂會。
1961年:由美國國家唱片藝術及科學學會宣布,首次獲得格萊美大獎(海菲茲共三次榮獲格萊美大獎,另外兩次分別在1962和1964年);在好萊塢和蘇格蘭中提琴家威廉·普利姆羅斯及其他嘉賓音樂家合作,舉辦了一系列「海菲茲-皮亞蒂戈爾斯基」室內樂音樂會。
1962年:被任命為南加州大學特殊音樂研究所的音樂系教授,他在那裡的一系列大師班課程都被拍成了電影;在巴黎歌劇院為老音樂家們演出,並在英國錄製唱片;和第二任妻子弗朗西絲·施皮格伯格離婚;和美國鋼琴家萊昂·弗萊舍及其他嘉賓音樂家,在舊金山舉辦了一系列「海菲茲-皮亞蒂戈爾斯基」音樂會。
1963年:公共電視播放了大師班課程電影;在好萊塢露天劇場和大提琴家皮亞蒂戈爾斯基、伯恩斯坦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一起,共同演出了《勃拉姆斯大提琴與小提琴雙協奏曲》;在洛杉磯蘇格蘭儀式禮堂舉辦了一系列「海菲茲-皮亞蒂戈爾斯基」音樂會。
1964年:自1956以後首次返回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了一系列「海菲茲-皮亞蒂戈爾斯基」音樂會;在洛杉磯音樂中心錢德勒劇場的開幕演出中,和祖賓·梅塔指揮的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合作,共同演奏了《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1965年:和鋼琴家莉蓮·施托伊貝爾在USC演出了一系列小提琴奏鳴曲。
1966年: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最後一場音樂會,包括一場獨奏音樂會、一場室內樂以及協奏曲(《柯努斯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大提琴與小提琴雙協奏曲》)。
1967年:將雷諾轎車改裝成電動汽車,以降低空氣污染指數;和以色列愛樂樂團在好萊塢露天劇場演出。
1968年:和布魯克斯·史密斯在錢德勒劇場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和管弦樂團合作的演出曲目為《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勃拉姆斯大提琴與小提琴雙協奏曲》。
七十年代
1970年:重返以色列,在那裡舉辦獨奏音樂會,也和皮亞蒂戈爾斯基一塊登台演出;在巴黎和布魯克斯·史密斯及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為NBC的一台電視廣播節目錄製了一場電影表演,節目在1971年播出。
1972年:和皮亞蒂戈爾斯基及學生在USC演出室內樂;在錢德勒劇場和布魯克斯·史密斯舉辦了最後一場獨奏音樂會,由Columbia Records錄製並發行。
1974年:和皮亞蒂戈爾斯基及學生在USC舉辦了最後兩場公開演出。
1975年:肩部受傷結束了公開演出生涯,但其餘生依然和學生及友人繼續演奏室內樂。
1977年:同意擔任國際卡斯泰爾沃-泰代斯科協會名譽副主席。
1978年:為孩子們改編了兩段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並發表了紀念格雷戈爾·皮亞蒂戈爾斯基的作品。
八十年代
1983年:結束了在USC的教學,但私下授課依然繼續。
1987年:12月10日在洛杉磯雪松西奈醫療中心去世。
1989年:身後被國家錄音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個人生活
童年
海菲茲童年生活在嚴酷的訓練中度過。他的父親陸文(Reuven Heifetz)是優秀的小提琴家,像許多優秀音樂家的父親一樣,陸文對天賦出眾的兒子仍然非常嚴苛。甚至到亞莎自己成為家中唯一養家糊口的人時,他的父親還是會挑剔他的每場演出。
婚姻
1928年,海菲茲與離異三年的默片演員佛羅倫薩·維多(Florence Vidor)結婚,並收養了她與前夫的女兒。他們後來有了兩個孩子:約瑟法(Josefa,生於1930年)和羅伯特(Robert,1932—2001)。這段婚姻於1945年結束。
1947年,海菲茲與弗朗西絲·施皮爾伯格(Frances Spiegelberg)結婚,並於兩年後有了小兒子約瑟夫(Joseph,又名傑伊Jay)。1962年二人離婚。
晚年
1972年海菲茲做過一次右肩手術,儘管手術成功,但他的右臂不能再抬到像以前一樣高了。因此他終止了演出生涯。晚年致力於小提琴教育事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南加州大學做大師課。80年代則在他的私人工作室為學生授課,至1987年去世。
後代
海菲茲的後代人沒有成為小提琴家。他的女兒約瑟法是一位詞典編纂者。小兒子傑伊是一位專業攝影師。孫子丹尼爾(Daniel Mark Heifetz)則是出色的鼓手。
人物成就
亞莎·海菲茲錄製的經典音樂唱片
海菲茲的演奏技巧準確而輝煌,音色純淨而優美、圓潤而飽滿,富有激情 ,具有動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變化非常豐富,那絕妙的韻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隨着歲月的流逝,他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大。
直到晚年,他還精力充沛地從事演奏與教學等藝術活動。對這位演出行程150萬海里的偉大小提琴家的普遍評論是:「海菲茲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熾熱的情感與深邃的智慧熔於一爐,火候控制得恰到好處;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並且做得出類拔萃、不同一般。」他的名字和小提琴藝術幾乎化成一體,人們一提起小提琴藝術就必然首先想到他。他對弓子壓力很大,發出宏亮的聲音;左手有力的揉弦帶來輝煌的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強弱對比出神入化;風格樸實優美,忠於原作,從不炫耀技巧。
自16歲起,他先後錄製唱片160多種,銷量已超過300萬張。他改編過150首小提琴作品。還曾與鋼琴家魯賓斯坦、大提琴家弗伊爾曼(後為皮亞蒂戈爾斯基)組成了享譽世界的三重奏組。除小提琴外,他對攝影、園藝以及體育活動都有強興趣。他是一位熱情而不知疲倦的偉大藝術家,一生演奏過無數的小提琴作品。他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經典錄音
亞莎·海菲茲錄製的經典音樂唱片
RCA60261-2-RG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NBC交響樂團/托斯卡尼尼)
RCARCD1-5402 貝多芬/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萊納、明希)
EMICHS7649292弗蘭克:小提琴奏鳴曲(魯賓斯坦/鋼琴)
RCA7709-2-RG拉羅:西班牙交響曲/薩拉薩特:流浪者之歌(RCA勝利交響樂團/斯坦堡)
EMICDH7640302西貝柳斯/柴柯夫斯基/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倫敦愛樂樂團/比徹姆、巴比羅利)
RCA5933-2-RC 柴柯夫斯基/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芝加哥交響樂團/萊納、明希)
演奏欣賞
亞莎·海菲茲帶你領略莫扎特的浪漫-哈夫納小夜曲 [5]
聖桑《引子與迴旋》(亞莎·海菲茲) [6]
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亞莎·海菲茲) 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亞莎·海菲茲) 2014年12月07日發布
《卡內基音樂廳》(亞莎·海菲茲)[7]
珍貴視頻!小提琴大師亞沙·海菲茲演奏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 [8]
【小提琴】海菲茲演奏勃拉姆斯《諧謔曲》(《FAE》奏鳴曲第三樂章)/Heifetz Plays Brahms: Scherzo from FAE Sonata [9]
【小提琴】海菲茲演奏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7/Jascha Heifetz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 7 [10]
【Jascha Heifetz】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11]
海菲茨 & 聖桑-引子與迴旋隨想曲 & 小提琴 720p高清版[12]
Jascha Heifetz(亞莎.海菲茲)---流浪者之歌 [13]
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亞莎·海菲茲) [14]
視頻
《第二協奏曲第一樂章》
參考資料
- ↑ 聖桑《引子與迴旋》(亞莎·海菲茲)上傳於 2017-12-10
- ↑ Jascha Heifetz(亞莎.海菲茲)---流浪者之歌上傳於 2009-07-27
- ↑ 海菲茲 精靈之舞上傳於 2012-09-30
- ↑ 海菲茲最後錄音集上傳於 2015-09-18
- ↑ 亞莎·海菲茲帶你領略莫扎特的浪漫-哈夫納小夜曲 2017-06-05
- ↑ 聖桑《引子與迴旋》(亞莎·海菲茲) 2017年12月10日發布
- ↑ 《卡內基音樂廳》(亞莎·海菲茲) 2017年12月10日發布
- ↑ 珍貴視頻!小提琴大師亞沙·海菲茲演奏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 2017年10月06日發布
- ↑ 【小提琴】海菲茲演奏勃拉姆斯《諧謔曲》(《FAE》奏鳴曲第三樂章)/Heifetz Plays Brahms: Scherzo from FAE Sonata 2019-03-02 15:14:53
- ↑ 【小提琴】海菲茲演奏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7/Jascha Heifetz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 7 2019-05-02 12:03:49
- ↑ 【Jascha Heifetz】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2015-06-02 06:24:05
- ↑ 海菲茨 & 聖桑-引子與迴旋隨想曲 & 小提琴 720p高清版 Jascha Heifetz-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2019-10-15 21:16:51
- ↑ Jascha Heifetz(亞莎.海菲茲)---流浪者之歌 2015年09月04日發布
- ↑ 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亞莎·海菲茲) 2014年12月07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