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呈張太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獬年少跟隨母親在會同桃枝生活,以才學聞名,詩詞文章風格豪放、工整,同輩中沒人能同他相比。皇佑五年(1053年)考中進士第一名,後任陳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1]、知制誥。
“ |
寒風怒蓬勃,排戶入吾室。 沙灰漲天黑,白日赤黃色。 捉衣擁肩坐,心脾寒憀慄。 須臾天氣變,陰黯如塗漆。 跳空雨雹飛,四走珠璣出。 數子方嘆驚,共怪天公逸。 先生攜書來,昂頤杖飛策。 乃召二三子,環坐與之席。 呼童令取酒,盤飣雜梨栗。 酒行寒氣除,春陽生四壁。 先生說大義,馳騖何纖悉。 洞徹人精神,兩耳飛霹靂。 老語植根節,九牛不可屈。 堯眉與舜目,緬若曾相識。 如當夜黑中,光耀見赤日。 退思聖賢業,所積在劘剔。 韋皮畫山龍,塊泥亦瓦礫。 人固有識智,非如物之植。 而不自刻苦,晝夜如刀尺。 年齒方壯健,男兒宜努力。 方今太平民,尚未獲蘇息。 誰能拱兩手,看人樹勳績。 |
” |
— [北宋]鄭獬 |
作者簡介
鄭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號雲谷,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 ,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陸經商,便寄居於此。商籍人安陸,詳載寧都州志,少負售才詞章豪偉,宋皇佑壬辰科舉人,癸巳狀元及第,初試國子監[2]謝啟曰,李廣才氣自謂無雙。
敢於直諫
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發生重大水災,皇上徵求臣民的意見,鄭獬上書說:"陛下憂國憂民,研究災源,想法消滅它,不知您徵求忠言,是想採用呢,還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為天災而尋求不同意見的多得很,但實際看來,能夠採納合理建議而真正付諸實施的卻很少很少。現在下令號召天下的忠義之士,讓他們儘量說出他們的全部想法,以推薦給朝廷,皇上日理萬機,客觀上必然不可能有時間聽完這些意見,只不過像平時一樣下達給中書省、樞密院,例行公事,最後什麼也沒做就算了。如果這樣,則與前朝空說求賢的相同了。我認為應該選拔官吏,設置專門機構,掌管天下人送來的奏章,同中書、樞密院兩府近臣認真仔細研究,可行則行,不可行則不行,有疑問則廣泛諮詢,共同解決。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辦好,這才是順應天道。天下人想發表意見是很困難的,而皇上聽他們的話卻漫不經心。希望陛下採納群臣的意見,寬容地聽取,以後史書上就記錄,某年發大水,皇上下令徵求合理化建議,採用了某人的建議而辦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談者,不要讓好建議成為掛在牆上的空文。"被調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個人作品
鄭獬善詩文,為官正直,詞作亦清新質樸,簡練明快,《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所著《鄖溪集》三十卷,《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與僧文瑩是好友,現湖北省安陸市白兆山白雲泉留存較完整的摩崖題刻有三處,其中宋熙寧戊申(1068年)一處為最早,有"鄭獬,張侵、僧文瑩同游。熙寧戊申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