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
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乾濕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境內以蝴蝶泉、蒼山、洱海、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1]
建制沿革
大理歷史悠久,是雲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據文獻記載,4世紀白族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散布了許多氏族部落,史書中稱為「昆明之屬」,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前221年,秦朝開始經營西南,在西南地區建立行政機構,自此開始中央王朝對大理的統治;漢時(前109年),漢武帝出兵擊敗了「昆明之屬」各部落,並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縣,開闢了中國南方絲路,使得大理成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絲路」中轉站。
三國時期,雲南、貴州以及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歸屬蜀國。後,孟獲叛亂,諸葛亮妙計七擒之,平定叛亂,並在大理地區重建雲南郡。
隋朝時期,597年,昆明發生叛亂,隋以史萬歲平之;唐時貞觀年間,唐王朝設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區各縣均歸其管轄。
公元七世紀,洱海周圍出現了蒙崔、越析、浪穹、鄧賧、施浪和蒙舍等六個「詔」(部落),其中的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故稱南詔。公元八世紀,六詔在唐支持下,建立南詔政權。南詔與唐王朝之間關係密切。後來,由於南詔力量日益強大,與唐朝矛盾日趨激烈,終於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雙方發生大規模戰爭,史稱「天寶戰爭」。後經過雙方努力,公元794年舉行「蒼山會盟」,雙方重歸於好。
南詔後期,宮廷內亂,終於國家在混亂之中分崩離析。南詔國就此消亡。
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建立了大理國。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的疆界。大理國統治雲南達300多年,期間曾受宋王朝的「雲南八國都王」等封號。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元兵,從寧夏入甘肅,經六盤山,結集於臨洮(甘肅南部),然後進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區分三路以進。忽必烈親率中道兵,過大渡河「經行山谷2000餘里」,由今鹽源、永勝,直抵金沙江,「乘革囊及伐以渡」,到達今麗江境。忽必烈率軍攻取了劍川、鶴慶,由上關進逼大理城。城破,大理相高祥被殺,大理王段興智逃到滇池地區。1254年春,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合台留鎮雲南。
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繼續進軍,先後平定了大理國的五城、八府、四郡及烏、白蠻37部,在昆澤(今宜良)俘獲大理王段興智,大理國亡。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委任賽典赤為雲南平章政事,來雲南建立行省。賽典赤撤銷了原來的萬戶、千戶、百戶軍事性的建置,改設路、府、州、縣,建立了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置路三十七、府二、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尚設立了甸、寨、軍民府等。元代在雲南建立行省,標誌着中央王朝對雲南統治邁進了一大步,形成了「行省有令則布天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的政令統一局面。元代雲南行省時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屬於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大理路: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並大理上下二萬戶府為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城,領有一縣、二府、五州。
1276年改府為路,雲南正式成為行省級區劃的名稱。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襲破大理城,朝廷改行省為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置諸指揮使司,領諸衛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並察諸府州縣司衛所,稱為「三司」。今大理州地域分隸於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朝時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別隸屬於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府直隸廳。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大理地區被劃為雲南的內地。《蠻司志》卷八載:「版籍其地,加以經化,創置雲南、楚雄、臨安、大理諸府為內地;更以元江、永昌之外麓川、車裡諸地為西南夷,一如舊時成都之視滇池。」大理府為迤西道治所,大理提督駐地,領4州、3縣、1長官司。領州:趙州、鄧川州、賓川州、雲龍州;領縣:太和縣、雲南縣、浪穹縣;長官司:十二長官司。
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後成立了雲南省軍政府。大理地區隸屬於滇西道,後歸屬騰越道。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
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
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
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鶴慶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8個縣,3個自治縣,面積29459平方千米,總人口351萬。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大理市,郵政編碼671000,區號0872。[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大理州地處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複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為高山峽谷區。點蒼山以東、祥雲以西為中山陡坡地形。境內的山脈主要屬雲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於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劍川與麗江地區蘭坪交界處的雪斑山是州內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點是雲龍縣怒江邊的紅旗壩,海拔730米。
境內以老君山—點蒼山—哀牢山一線的大斷裂為界,構成兩大部分。東部屬揚子准地台區,西部屬藏滇地槽褶皺區(又稱三江區)。其東部揚子准地台區,西以洱海—紅河深(大)斷裂為界,往東延入楚雄州境,為揚子准地台西緣的一部分。其西部藏滇地槽褶皺區,是州境內西部及南部廣大地區,東以洱海一紅河深(大)斷裂為界,西至怒江、瀾滄江河谷,呈南北縱貫州境,點蒼山上還有蒼山十九峰。
氣候環境
大理州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四季溫差小。較接近北回歸線,太陽輻射角度較大且變化輻度小,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四季溫差不大;熱帶季風氣候,分雨旱季。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氣壓移來時(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雨量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風移來時(夏半年5~10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垂直差異顯著。大理州由於地形地貌複雜,海拔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河 谷熱,壩區暖,山區涼,高山寒,立體氣候明顯;氣象災害多。由於季風環流的不穩定性和不同天氣系統的影響,大理州氣象災害較多。常見的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低溫、洪澇、霜凍、冰雹、大風等。
水文環境
州內湖盆眾多,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個,面積共1871.49平方公里。占大理州總面積的6.6%。盆地多為線形盆地,呈帶狀分布,從西向東排列為6個帶。第四紀山嶽冰川遺址分布於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區,大理點蒼山是中國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主要河流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條,呈羽狀遍布大理州。州境內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東湖、劍湖、海西海、青海湖8個湖泊。[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水資源有淡水湖泊洱海,豐富的蒼山泉水和地下水;地熱資源有溫泉僅塘子鋪溫泉,水流量就達1310立方米/小時,水溫達76.5℃。地下水徑流量以最枯流量資料的75%計算也達2.26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非金屬礦有馳名中外的大理石大型礦床。據初步勘查,僅蒼山小岑峰一帶大理石儲量就達1億立方米。還有儲量豐富的石灰石、石英砂、螢石、粘土、煤等;金屬礦有鉑、鈀、錳、銻等。其中鶴慶縣北衙新發現超大型金礦,已累計查明黃金資源量127噸,估算共生鐵礦石5000萬噸,共伴生銀3000噸,銅金屬量20萬噸。專家認為,目前探明的金礦資源說明雲南金資源也已經位居西南第一位。
區域人口
大理州有13個世居民族,分別是:漢、白、彝、回、傈僳、苗、納西、壯、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有8個人口較少民族,分別是傈僳、苗、傣、阿昌、壯、藏、布朗、拉祜等民族。
2013年末,全州戶籍總人口356.92萬人,其中:男180.18萬人,女176.74萬人;少數民族183.75萬人,占總人口的51.48%,其中:白族120.78萬人。[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4年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32.88億元。全市有工業企業501家,基本形成電力、食品、輕紡、機械、建材、造紙、印刷、化纖、製藥、煙草加工、皮革塑料等多門類的地方民族工業體系。199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7.25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3.57億元。現有農業耕地面積8598公頃,有效灌溉面積7523公頃,旱澇保收面積7222公頃,全市農業年產值3.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3元。市內交通發達,通訊設施先進,境內鄉村公路基本貫通,水上運輸極為方便;320、214兩條國道穿越市境,成為連接滇西八地州陸路交通樞紐和借道通往四川、西藏、東南亞國家的橋樑;大理飛機場已建成通航,開通了昆明、天津航線;廣通至大理鐵路、"昆楚"二級汽車專用線的延伸段楚雄至大理一級汽車專用線和大理至麗江的准二級公路於1998年建成通車。1996年完成貨運量11.95萬噸,客運量24.45萬人次。通訊傳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已建成無線電尋呼台、光纜傳輸系統、移動通訊系統等通訊樞紐,全市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7.2萬門,可直撥國內各省市和世界各地。
第一產業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典型的農業州,大理州山區面積占大理州國土面積的93.4%,山地農業是大理州農業的一大特點,州內最低海拔730米、最高海拔4295.3米、海拔高差3565.3米,具有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雨熱同季、乾冷同季,立體氣候明顯。在多樣的氣候條件下大理州種植的糧食作物有稻穀98萬畝、包穀103萬畝、小麥25萬畝、大麥69萬畝、蠶豆43萬畝、馬鈴薯25萬畝、大豆3萬畝、芸豆15萬畝、蕎麥10萬畝等品種;重點經濟作物有烤煙50萬畝、甘蔗5萬畝、油菜25萬畝、蔬菜55萬畝等;特色作物有核桃450萬畝、茶葉18萬畝、蠶桑25萬畝、果藥45萬畝等;優勢水果以柑桔、葡萄、梨、梅子為主;大理州各地糧經生產受海拔、交通、科技水平和基礎條件制約、發展極不平衡:州內中部、東南部1800米以下海拔盆壩糧、煙、菜、桑、蔗、果產區,種植的水稻主要為秈稻品種,畝產達600公斤左右,最高畝產有1982年賓川縣「桂朝2號」畝產達1055.8公斤,烤煙畝產達180公斤左右,畝產值2500元左右;每畝桑園養蠶產鮮繭30公斤左右,高產示範田塊畝產繭可達80公斤以上;甘蔗畝產6600公斤,高產田塊達11000公斤以上,賓川壩子種植的柑桔、葡萄畝產3000公斤以上,畝產值5000元以上,高的接近萬元,區內以大蒜、香蔥、番茄、茄子為主的冬春早菜畝產量達2500-5000公斤,畝產值3000-8000元,農民生產效益高低直接受市場價格影響,呈現同期性波動。
中北部1900-2200米以上海拔溫涼壩區適種作物多,產量偏低。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包穀、麥類、蠶豆、馬鈴薯、芸豆、蔬菜、梅子等。種植的稻穀以粳稻品種為主,畝產550公斤左右,1993年大理市粳稻「合榆一號」品種1.11畝攻關田創畝產1024.64公斤高產記錄;包穀、麥類、蠶豆是該區的當家糧食作物,畝產均在500公斤左右,2008年大理市玉米攻關田畝產達986.9公斤,種植的菜用型馬鈴薯畝產2500公斤,高產田塊畝產可達5000公斤以上。
2008年小春生產大理州156.2萬畝小春糧食作物,平均畝產達220公斤,總產達34.39萬噸。193.75萬畝冬季農業開發特色作物平均畝產值達1388.9元,總產值達26.91億元。大理州大春糧豆面積236萬畝,平均畝產424公斤,總產100.12萬噸,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92.2萬畝,總產134.51萬噸,平均單產343 公斤。
2008年大理州外銷(銷往州外)畜禽達588.37萬頭只(其中仔豬62.6萬頭,肥豬89.3萬頭,肉羊69.1萬隻,肉牛19.3萬頭,肉禽347.5萬隻,乳牛0.57萬頭),外銷禽蛋1.36萬噸,肉製品5061噸,外銷畜產品收入達24.2億元,占畜牧業產值的38%,是全省最大的畜產品輸出地。外銷大蒜20萬噸,外銷野生菌2萬多噸,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及廣東、福建、西藏等地區。2008年末大理州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7.37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73.85億元,林業產值12.79億元,畜牧業產值63.64億元,漁業產值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78元。
第二產業
建國初期,大理州轄區內只有小型私營企業13戶,工業總產值只有1090萬元,占全區工農業總產值的20%。到1978年,大理州工業企業發展到了522戶,並建立了一批小而全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07年,大理州先是把「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大理州經濟工作的兩個重點來抓;繼而提出了「工業強州」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接着啟動實施第一輪和第二輪工業經濟「倍增計劃」;2008年又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決策,按照一個較為清晰並符合大理州情的工業發展思路及具體規劃布局,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大理州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理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繼2003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後,2006年、2008 連續突破200億、300億大關。
2013年,大理州工業現價總產值完成905.1億元,比上年增長15.7%。按規模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624.4億元,增長16.0%,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280.7億元,增長15.1%;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338.1億元,增長16.3%,重工業完成567.0億元,增長15.3%。
2013年,大理州六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611.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占大理州工業總產值的67.6%。其中礦冶工業產值135.8億元,增長3.0%;煙草工業產值74.2億元,下降0.7%;機械工業產值145.0億元,增長31.9%;生物資源及優勢農產品深加工業產值98.7億元,增長26.9%;建材工業產值64.0億元,增長9.6%;能源工業產值94.3億元,增長4.8%。
發電量162.2億度,增長11.7%,其中水力發電量145.2億度,增長10.3%,風力發電量16.3億度,增長23.4%;十種有色金屬產量19.6萬噸,增長14.3%,其中鋅產量14.8萬噸,增長8.2%;水泥產量1376.9萬噸,增長23.2%;捲菸產量44.8萬箱,減少1.7%;乳製品產量31.1萬噸,增長2.8%;精製茶產量2.4萬噸,增長12.2%;鋼材產量13.3萬噸,增長3.2%;汽車8.9萬輛,增長37.9%;自來水生產量6904萬立方米,增長7.1%。
2013年,大理州實現工業增加值260.0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3.5%。大理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1.7億元,同比增長10.7%;實現利潤總額50.1億元,增長9.8%;實現利稅總額102.4億元,增長6.4%。
第三產業
2013年,大理州創建3個4A級景區。新開通航線2條,大理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50萬人次。接待海內外遊客2241萬人次,增長21.3%;旅遊業總收入248.9億元,增長27.6%;遊客平均停留時間提高到2.33天。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銷售商品房139.4萬平方米。建成農貿市場12萬平方米、農家店70個。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9億元,增長12.7%。
2013年,大理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33.3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從銷售地域看,城鎮零售額完成192.6億元,增長13.5%;鄉村零售額完成40.7億元,增長16.7%。從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完成43.8億元,增長14.4%;零售業零售額完成160.5億元,增長14.7%;餐飲業零售額完成27.3億元,增長10.7%;住宿業零售額完成1.7億元,與上年持平。從經濟成份看,公有制經濟零售額完成54.6億元,增長12.6%;非公有經濟零售額完成178.7億元,增長14.5%,其中,私有經濟零售額完成158.3億元,增長14.4%。
2013年,大理州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完成274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3%。其中出口21222萬美元,增長28.0%;進口6200萬美元,下降8.6%。
2013年,大理州實際利用外資628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1.4%。實際引進州外到位資金534.8億元,增長52.4%。
2013年,大理州共接待海外遊客7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5.7%,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9566.3萬美元,增長40.3%;接待國內遊客2170.2萬人次,增長21.2%。全年旅遊業總收入實現248.9億元,增長27.6%。
2013年,大理州財政總收入完成143.9億元,同比增長15.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2.0億元,增長21.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22.9億元,增長11.2%,其中:教育支出46.7億元,增長13.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7億元,增長25.6%;醫療衛生支出20.8億元,下降4.1%;農林水事務支出32.8億元,增長2.7%。
2013年末大理州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57.1億元,比年初增長21.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45.8億元,增長18.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62.8億元,比年初增加108.8億元,增長19.6%,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62.9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395.8億元。
2013年全年保險保費收入17.9億元,比上年增長19.7%,支付賠款支出4.9億元,增長13.2%。[5]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3年全州建成國家一級文化館3個,三級以上文化館(站)78個,國家一級圖書館1個,二級圖書館2個,三級圖書館11個,博物館20個(含民營),建成村級文化室603個,農民文化大院46個,各種文化廣場51個,裝配農家書屋968個,建成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州縣級支中心13個,鄉鎮網點100個,全州有國家級文化先進縣(市)1個,省級文化先進縣(市)5個,州級文化先進鄉(鎮)56個,建成了州圖書館、州博物館及全民健身中心、明珠廣場等一大批標誌性重點文化設施。
教育事業
2013年,全州擁有各類學校1900所,其中:高等教育2所,中等專業3所,普通中學196所,職業中學14所,小學1008所,幼兒園677所。在校學生603518人,其中:高等教育18461人,中等專業16470人,普通中學192244人,職業中學16322人,小學267295人,幼兒園92724人。招生174136人,其中:高等教育4813人,中等專業5583人,普通中學68836人,職業中學5773人,小學38640人,幼兒園50491人。畢業生167113人,其中:高等教育3841人,中等專業5711人,普通中學59412人,職業中學7862人,小學50383人,幼兒園3990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7.4%,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8.8%。
醫療衛生
2013年全州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783個,衛生人員總數達10704人,技術人員9064人;有病床12400張,每千人口有病床3.57張,醫院病床使用率達86.6%;每千人口有執業(助理)醫師1.24人,每千人口有註冊護士1.74人。各項健康指標明顯提高,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8.11%,嬰兒死亡率降至9.23‰,孕產婦死亡率為13.99/10萬。
2013年末,全州衛生機構1878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15835張;衛生技術人員12326人。[6]
歷史文化
白族風情
大理市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白族占有全市人口的65%。白族風情多姿多彩,風俗習慣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一向外觀整齊、莊重、大方,白牆青瓦,古樸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牆基、門頭、窗頭、橫樑皆用石頭砌成,屋頂以板瓦為溝,筒瓦為頂。民居內部庭院多有講究,往往依據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體上有四種形式:一為「兩房一耳」,即兩幢樓房互相垂直,交叉處有一耳房;二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樓房,主房對面為照壁;三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樓房,每一處交叉點都有一耳房;四為「六合同春」,即有兩個大院,每院三幢樓房,各方的樓廊彼此相連,通行無阻,稱為「走馬轉角樓」。白族民居尤為講求蓋門樓,通常蓋門樓的形式為「一滴水」,即為普通的坡屋,樸素大方,而另一種形式「三滴水」則顯現了一種華麗,其建築十分精美,飛檐翹角,宏偉壯觀。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顯現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裝飾性的建築,象徵了吉祥、福祿與安康。各種各樣的照壁也體現了主人的意願與企盼,堪稱白族民居建築的精美藝術品。
白族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體現為本主崇拜。據查,本主崇拜的宗教信仰形成與南詔時期,並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內容也越發豐富。本主崇拜是一種多神崇拜,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是幾個或幾十個村寨共同信奉一個本主神。本主神也是多種多樣,如:自然本主有石頭、水牛、猴子等;神靈本主有山神、穀神、太陽神等;英雄本主有杜朝選、段赤誠等;佛教與道教本主有觀音、李靖等。
本主信仰不同於佛教的修來生,也不同於道教的化神仙,它只是對現世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的一種期盼。「以死勤事者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悍大患則祀之」是本主崇拜的總原則。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表現,至今不衰。[7]
名優特產
白族「土八碗」
「土八碗」是白族傳統宴席上一套典型的菜譜,有煮、炒、蒸、炸、煎、醃多種菜餚,色澤鮮艷,滋補健胃,老少皆宜。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粬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滷製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
大理砂鍋魚
大理洱海是雲南橫斷水脈中蓄水量最大淡水湖泊。洱海自然資源豐富,僅魚類就有十多種。
白族對魚的食法和烹調技術頗具特色。在眾多食法中,最具風味特色的是砂鍋魚。砂鍋魚集中了白族魚味的精華,熱烹熱吃,配以豆腐等食物,味道鮮美,是大理白族款待賓客的佳肴。砂鍋魚的烹調方法是:把從洱海捕來的黃殼鯉魚刮洗乾淨後,用毛巾擦去水分,於腹壁上擦抹精鹽,醃10多分鐘後,放進大理特製的砂鍋里清燉,再加人泡豆腐、火腿、肉丸、玉蘭片、豬蹄筋等十多種配料及調味品,把砂鍋置於木炭火爐上烹燉而成。
乳扇
乳扇是一種呈扇形的乳製品,是洱源白族人民待客的一道上等菜。雲南十八怪之「牛奶做成扇子賣」,指的就是「乳扇」。乳扇的食法很多,可生吃可熟吃,也可燒、炸、煎、煮等。用乳扇、烤茶、核桃面等泡製的白族三道茶。
生皮
火燒豬肉(多用臀部和後腿皮肉)和豬肝切成細絲,以蔥、蒜、芫荽、燉梅、辣子面、醬油等為佐料,調蘸而食。此吃法民間稱之為「吃生皮」。吃生皮的習俗,相傳始於南詔時期。[8]
風景名勝
挖色鎮
古稱魯川,挖色。位於洱海東岸,地處大理市中東部,北與雙廊鎮接壤,南臨海東鎮,東與賓川縣雞足山鎮毗鄰,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西對如屏蒼山而遙望大理古城,東通佛教勝地雞足山而隱窺金頂,自古即為洱海東岸一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洱海地區歷史淵源久遠的白族外鄉文化發源地之一。 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獨特,臨時以來便是洱海東岸連接周邊地區的水陸交通集散地和集貿中心,其經濟活躍、文化發達、民俗風情濃郁,洱海區域白族外鄉文化保管較為完整的地區之一。
天龍八部影視城
背靠秀美的蒼山,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坐落於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蒼洱景區的中心和風光秀麗的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山麗片區。東臨碧波萬頃的洱海,東距大理古城1.5公里,北距大理三月街會場0.5公里,距崇聖寺三塔2公理,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為《天龍八部》影視劇拍攝投資興建的一個大型影視拍攝基地。根據《天龍八部》劇組的設計和構想,影視城按照「大理特點、宋代特色、藝術要求」三結合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占地面積700餘畝。主體建築有城牆、城門、皇宮、王府、大理街、女真部落、西夏城等。二期工程將根據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擴充內容,建設以展示遠古時期大理白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白族農莊》天龍八部》中描寫的聚賢莊、信陽城馬夫人家,無量山石洞房,西夏石窟,大碾房,以及木,鐵古橋及客寨、茶花園等其他配套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將達4萬平方米。 整個天龍八部影視城由三大片區組成:第一局部為大理國,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宮、鎮南王府;第二部分是遼國,包括遼城門和大小遼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宮和女真部落了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依照大理特色,宋代特點,參照《清明上河園》影視拍攝與旅遊風光相結合的原則,大理又一個較大規模的旅遊景點。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與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元世祖平雲南碑等現有景點相輝映,形成集中展示大理歷史文化的旅遊核心區。天龍八部》製片人張紀中稱讚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堪稱「中國一流、西部第一」。
蒼山
蒼山又名點蒼山,古籍中另有玷蒼山、熊蒼山、大理山之稱。蒼山山脈由十九峰自北向南連脊屏列組成最高點海拔4122米(馬龍峰),最低點海拔1360米(漾濞江與西洱河交匯處),4000米以上山峰有七座。蒼山東坡兩峰夾一溪,形成了十九峰夾十八溪的梳狀地貌。 蒼山溪流屬瀾滄江水系,為山地型源頭河,具有河流短小、河谷深切、河床狹窄、比降大、下切侵蝕力強,洪枯水季節流量變化大的特點。西坡的雞邑鋪有溫泉出露,水溫約為36℃。蒼山東坡的洱海盆壩區年均氣溫15℃,西坡漾濞江河谷區年均氣溫16.1℃,年降雨量均在1050毫米左右。 蒼山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古冰川遺蹟地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德國學者Credener.W首次考察蒼山地質、地貌。1937年奧地利學者H.V.Wissmann根據蒼山典型的冰川遺蹟,將此次冰期命名為「大理冰期」。「大理冰期」作為第四紀古冰期的末次冰期已為學術界普遍採用。
劍川鐘山石石窟
位於劍川縣南部的石鐘山。石鐘山古時候稱為中山,因有形如巨鐘的紅丹霞岩,故稱為石鐘山。石窟分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箐三個片區,共計16窟139尊造像,是我國最南方的一個石窟群,有「南天瑰寶」之稱。石鐘山石窟在內容上可分為南詔王室造像、外國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等幾類,這些造像明顯地表現出三大特點:
較為集中地展示了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室宗神祗。二是將王放造像也雕刻到佛教石窟中。三是原始崇拜與神佛同時供奉。四是外國人的造像。
由於石鐘山石窟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大理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
佛圖寺塔
於大理市下關鎮陽皮村北側的佛圖寺前,塔高30.7米。為十三級密檐方式形磚塔,塔基為二層台方形基座,下層台邊長19.7米,高1.2米,用毛石壘砌,條石壓沿。搭身內容,內壁為筒體結構,直通至十二級。外壁塔身壁身整體呈拋物線狀,第一級方長4.5米,直砌。
「蛇骨塔」經1981年維修實測後,定名為「佛圖寺塔」塔西面的佛圖寺,現存大殿、南北廂房和過廳,為清代建築。1983年1月,佛圖寺塔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世祖平雲南碑
位於大理市大理鎮西門村委會大紙房村東北側,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門外一公里許的點蒼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場上,地處南詔、大理國故都阻苴咩城遺址西南隅。
碑由碑座、碑身、碑額和護碑邊匡幾個部分組成。青石質贔屓頭部殘損。碑身由兩塊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長(高)1.3米,下截碑石長(高)1.55米。上下兩石寬均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書。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築群
喜洲鎮位於大理古城北17公時針,喜洲為大理壩子中較大的一個白族自然村。
喜洲白族居民歷史修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發展到近現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遺產。2001年6月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城遺址
南詔故都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地處下關(南詔時期的龍尾關)至大理之間的蒼山佛頂峰麓,南距下關6公里,北與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
太和城在作為南詔開國都城之前,已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河蠻」城邑。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蒙舍詔主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開始了統一六詔的大業,「奪據大和城」。次年,被唐王朝冊封為首任雲南王的皮羅閣對大和城進行了增修擴建。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羅單身漢率眾離開蒙舍詔定都大和,大和城開如了作為南詔開國都城的歷史。唐天寶六年十月(公元747年)南詔王閣羅鳳又在大和城西部的核桃山頂增築內城,「因唐賜金剛經至,故名金剛城。」到了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王異牟尋決定「更徒苴咩城」,太和城結束了作為都城的歷史。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是由一大二小三個組成。大塔又外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為9.9米,凡十六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塔頂有銅製覆缽,上置塔剎,塔頂上角設金翅鳥,在1925年大理地震時隨搭剎震落。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9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雄偉壯觀,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舊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花園
大理張家花園,白族民居姓氏文化建築的代表作,大理二十一世紀大理民居旅遊的名片。 園起:傳說中唐時南詔,宋時大理國御用禮賓合院式皇家建築,由五個三坊一照壁,一個四合五天井和大理獨有的後花園組合而成,白族民居歷史上最大的建單元「六合同春」,文稱「鹿鶴同春」以金鹿與白鶴為祥瑞象徵,建築文化源於南詔王國統一的洱海六個部落的建築文化,南詔大理國的民族團結象徵,南詔,大理國王聽取政見及宴請部落酋長的禮儀建築,興於南詔大理國,毀於元世祖平大理國,大理人民祖輩口口相傳至今,是大理人民千年夢想的白族民居理學建築莊園。大理張家花園選址於點蒼山聖應峰麓觀音塘北旁,由大理民間建築藝術大師,園主張建春投資並親手創意設計,傾心締造的民居建築文化藝術之園。
張家花園的空中樓閣,東觀雞山日出,北看玉龍隱仙,南瞻彩雲南現,西仰蒼山瑞雪,風花雪月四時常春,藍藍的天下有露天咖啡廳,品咖啡看蒼洱大觀、空中亭閣喝普洱茶看高天上流雲,發呆的書吧,可以聽到寺院晨鐘,盡情享受妙香佛國,白家民居帶給遊客的一個靈性藝術空間,遊人留連往返,園中大有可觀,是大理旅遊「激動」的代名詞,被來賓和知名人士稱為「大理藝術王宮」,認同是中國最漂亮的民居之一,大理特色旅遊的精品,中國著名的民居旅遊文化產業典範,大理民居文化民俗旅遊景區。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從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歷史。現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陽苴咩城的基礎上恢復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牆外層是磚砌的;城內由南到北橫貫着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
魏寶山
巍寶山簡稱巍山,位於巍山縣城東南面約10公里處,面積19•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569米。巍寶山是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南依太極頂,西鄰陽瓜江,東連五道河,北與大理點蒼山遙望,綿亘數十里,峰巒起伏,山形似一頭蹲坐的雄獅回首俯瞰縣城。山上,古木參天,濃蔭蔥鬱,溪泉叮咚,花繁草茂。綿綿數十里。山中綠樹成蔭,地涌青霞、花放異彩,前人認為有寶氣,故得名。巍山可分為前山和後山兩個景區,景點有30多處。除10多個道觀外,有洗心間、銀粟泉、七星井等新景觀,還有古人撮合的美女瞻雲、龍池煙柳、鶴樓古梅等八景,這些景觀往往與神話故事相關聯,使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互相交融,形成巍山一大特色。此外,巍寶山還是南詔發祥地,道教名山,如今又恢復了洞經音樂樂奏會和彝族歌會,使這座名山更加璀璨。
蝴蝶泉
蝴蝶泉坐落在大理點蒼山雲弄峰下。它像一顆透明的寶石,鑲嵌在綠蔭之中,以它特有的奇觀,吸引着遠近遊客。
蝴蝶泉從下關乘車,沿滇藏公路北行30餘公里,車左側即有一座古色古色的石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上書「蝴蝶泉」三個大字,乃郭沫若游大理時留下的墨跡。
從牌坊到蝴蝶泉邊,約有百米,泉池二三丈見方,四周用透亮的大理石砌成擴欄。泉水清澈見底,一串串銀色水泡,自沙石中徐徐湧出,汩汩冒出水面,泛起片片水花。這泉水得蒼山化雪之功,不僅水量穩定,水質也十分優良。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學士,到此考察遊覽,並寫下了許多重要的詩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