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龍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龍縣(旅遊產業)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雲龍縣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轄縣。位於州境西部,東連洱源、漾濞,南鄰永平、保山,西靠怒江,北接蘭坪。總面積4712平方千米。總人口21萬人(2012年),有白、漢、彝、傈僳、苗、回等民族。全縣轄4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諾鄧鎮、功果橋鎮、漕澗鎮、白石鎮、寶豐鄉、關坪鄉、團結彝族鄉、長新鄉、檢槽鄉、苗尾傈僳族鄉、民建鄉。縣政府駐諾鄧鎮。

地勢北高南低,怒江山脈、雲嶺支脈和瀾滄江、沘江由北向南縱貫雲龍縣境,怒江流經縣域西境;山川、河流東西並列,北南縱貫,河床深,形成高山峽谷相間的地貌形態。屬大陸性副熱帶氣候。礦藏有金、銀、銅、鉛、鋅、錫、鎳、鈷、貢、水晶石大理石、石膏、鹽等。水能資源豐富。森林為常綠闊葉林、雲南松林、華山松林、雲杉林。風景名勝有天池、虎頭山、蟠龍寺、下澡、塘溫泉[1]瀑布等。

歷史沿革

唐初為匡州西境,蒙氏謂之雲龍甸,元因置雲龍甸軍民府,明置雲龍州,1913年改縣。一說雲嶺和瀾滄江橫貫,故名。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設比蘇縣,屬益州郡。轄境東至批江流域,西至今緬甸境內恩梅開江一帶,範圍包括今雲龍境內批江以西部分及今怒江州大部分地區。東漢永平十二年(69)割益州西部屬國都尉所領六縣,設立永昌郡,比蘇縣屬永昌郡。蜀漢建興三年(225)設立南中七郡,統屬於床降都督管轄,比蘇縣仍屬永昌郡。西晉泰始六年(270)「分益州南中: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為寧州」,比蘇縣屬寧州。西晉永嘉五年(311)從永昌郡中分出比蘇縣,設置西河郡。東晉成和年間(326~334)「分東河陽郡置西河郡治比蘇縣,宋齊因之」。南北朝梁末(557)廢除比蘇縣。

武德四年(621),屬南寧州總管府,稱為尹州。麟德元年(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蘇地屬尹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冊封皮羅閣為雲南王,建立洱海地區蒙氏政權。南詔時期,雲龍瀾滄江以東地區屬劍川節度,以西地區屬永昌節度。宋(937~1253)以「白蠻」為主體的封建領主政權(大理)時期,雲龍屬勝鄉郡,名「雲龍賧」。宋(大理)後期,今屬蘭坪縣的大部分地區從雲龍賧中劃出改屬謀統府,稱蘭溪部。元至元十四年(1277)立通安州為肇江路治(今麗江[2]地區),今屬怒江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縣一帶從雲龍甸中劃出,改歸肇江路管轄。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雲龍甸軍民總管府並防送千戶所,隸金齒宣慰司。

洪武十七年(1384)雲龍土酋段保「從征有功」,授雲龍土知州,屬大理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雲龍設順盪井、上五井、師井、箭杆場、十二關等巡檢司。明正統年間(1436~1449),改屬蒙化府,後仍歸大理府。明嘉靖年間(1522~1566)雲龍州屬浪速地區改歸永昌府騰越土司管轄。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箭杆場(今團結、關坪兩鄉)、師井(今檢槽地區、果郎鄉一部分)、諾鄧井、上五井(今石門鎮及果郎、寶豐兩鄉各一部分)、十二關(今長新地區)、順盪井(今白石地區)由浪穹縣(今洱源縣)劃歸雲龍州。明崇禎二年(1629)遷州治於雒馬井(今寶豐鎮)。

康熙五十年(1711),全縣共人丁二千三百八十六丁(上述人丁指16~60歲的男子)。清乾隆十二年(1747)分劃永昌以北瀾滄江、怒江地區,以知子羅(今碧江)、上帕(今福貢)歸麗江府,以老窩、六庫、漕澗歸雲龍州」。乾隆十八年(1753)雲龍管轄的片馬、漁洞諸寨(今滬水縣西部邊境之片古崗)劃歸保山。清光緒十八年(1892),全縣總人口5723戶、23594人。

民國元年(1912)境內東南部屬箭里的黃蜂、白臘箭劃歸漾濞縣。民國2年(1913)改雲龍州為雲龍縣,迤西道改為滇西道,雲龍縣屬滇西道。同年老窩、六庫兩土司地劃歸瀘水行政委員區。民國3年(1914),滇西道改稱騰越道,雲龍縣屬騰越道。民國18年(1929)縣治從寶豐遷至石門,改稱縣政府。民國18年(1929),廢騰越道直屬省。民國22年(1933年)老窩從瀘水設治局劃出,歸回雲龍管轄。民國32年(1943)2月、10月,騰衝縣政府先後兩次在漕澗設立行署。民國37年(1948),雲龍縣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駐大理縣);民國38年(1949),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駐姚安縣)。

1949年11月13日,在師里七登村成立雲龍縣人民政府。1949年底,全縣總面積4934平方千米。1950年屬大理專區。同年1月1日雲龍縣人民政府移駐縣城石門。同月改鄉為區,下設行政村,建立11個區委、區政府、72個村政府。1951年2月19日,大理專員公署批准,將雲龍縣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樹、立莊登等18個小村劃歸洱源縣。1952年5月,永平縣屬瓦草河村(40戶、180人,耕地318畝)劃歸雲龍縣。1953年人口普查,總人口為95623人。

1954年6月18日雲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在今怒江州地區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根據怒江工委建議,於1955年3月28日將雲龍縣所屬第五區漕澗(全區轄15個鄉、鎮,人口5301戶、25305人)劃歸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所屬的瀘水縣。同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將漕澗地區歸回雲龍。1956年5月,將第一區所屬河東鄉的芷打拉、皮匠房、莊房、三星廠、白蕎地、撤哥密、羅里密、鐵匠房、董家村等9個自然村,共20餘平方千米劃歸漾濞縣。1956年11月1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0次會議決定:撤銷大理專區,設置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屬大理州。

視頻

雲龍縣 相關視頻

大理雲龍縣風光
雲龍縣宣傳片:文化雲龍 健康山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