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石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石鸻

中文学名:大石鸻
学名:Burhinus oedicnemus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Aves
目: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石鸻科 Burhinidae
属:大石鸻属 Esacus
种:大石鸻 E. magnirostris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大石鸻 眼睛: 大。嘴: 黑色,嘴基部有黄斑;脚: 暗黄。

虹膜: 黄色

模式产地: 澳大利亚

形态特征

体大(53-57cm)头亦大,头黑褐色具显著的白色眉纹。颏和喉白色,颚纹黑色,就像位于嘴边的八字胡。 上体橄榄褐色,微具细的暗色纵纹。小覆羽上有黑色和白色带斑。下体白色,前颈和胸缀有皮黄色。飞翔时仅外侧3枚初级飞羽具白色横带,内侧初级飞羽黑色或白色。尾橄榄褐色,中央1对尾羽黑褐色,微缀淡色斑点。 下体主要为白色,前颈和胸淡灰色,具细的暗色纵纹。尾下覆羽皮黄色。

生态习性

群体成员可以相互扶持,从而避免遭到其他猎食者的袭击猎杀。在夜间和黄昏成对活动,白天躲藏在无干扰的隐蔽地方。

觅食: 以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

叫声:愤怒时发出响亮的嘶叫声;告警叫声为响亮的see-eek声;并常在夜里发出两三个上扬音符的粗野哨声。[1]

栖息环境

于海滨沙滩、岩礁和海边红树林地区,是一种海岸鸟类。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3-4月或8-12月,随地区而不同,雌雄成对繁殖。性成熟的雌性一窝仅能产卵一两枚。

营巢: 不擅长筑巢,于海边潮水线以上的沙石地上或沙滩上,稍稍扒一浅坑即成。

卵: 乳白色,大小为60-69mm×43-47mm。上被有褐色、黑色或灰色斑点和斑纹。[2]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南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冬鸟至中国西南、海南岛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罕见。于海南岛及云南西南部及南部(腾冲、潞西、西双版纳)有记录。[3]

保护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视频

视频:

斯里兰卡 大石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