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耳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耳猬
原圖鏈接

大耳猬[1](学名:Hemiechinus auritus),为猬科、大耳猬属的动物。大耳猬体型较小,耳大、尖、钝圆,尾短,耳后至尾基部的体背覆以坚硬的棘刺,棘刺自基部至刺尖依次为暗褐色、白色、暗褐色、白色的节环,少数棘刺全为白色。

大耳猬昼伏夜出、胆小怕光、多疑孤僻,冬眠,以家族群落为单位栖息和繁殖,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主,年产1胎,每胎3-6仔,常栖息于农田、庄园、乱石荒漠等处,分布于亚洲非洲等地。

大耳猬外形似刺猬,但耳较长,突出于棘刺之外,见于内蒙、新疆等地。南方有中国鲍猬、小毛猬和海南新毛猬,它们都是鼠形而无棘刺的种类,背部被毛、尾细长。

形态特征

大耳猬体长约200mm,耳大,约40-50mm,高出周围棘刺,耳尖钝圆。自耳后至尾基部的体背覆以坚硬的棘刺,长达35mm。棘刺为多节环组成,自基部至刺尖依次为暗褐色、白色、暗褐色、白色的节环,少数棘刺全为白色。头顶棘刺不向左右分披。相互连接。体侧及腹部覆以较短软毛。纹灰白色。头橙黄色。耳灰黄色。体侧灰黄色,腹部灰白色。尾短不及35mm,浅棕褐色。 大耳猬头骨眶间区窄,前额V形膨胀;人字脊不向上后方突出,故枕髁和枕大孔从背面可见;基枕骨略呈三角形。

栖息环境

大耳猬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刺猬的典型代表,常栖息于农田、庄园、乱石荒漠等处,主要在菜园、芦苇、灌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大耳猬昼伏夜出、胆小怕光、多疑孤僻,白天躲藏于窝内,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在离开洞穴外出觅食的过程中,走出一段路后,总要原路返回,往返多次,确认安全后,才会继续向前推进,直达目的地,并且每次外出时,总是沿着同一条路线活动。因此,有大耳猬出没的通道,总是特别光滑而平整。大耳猬的视觉和听觉都较弱,但嗅觉非常灵敏,平时出外觅食以及防敌主要依靠其灵敏的嗅觉。

大耳猬是以家族群落为单位栖息和繁殖的,一个家族聚居在内部相互连通、有多个不同方向开口的同一洞穴中。随着家族内个体数量的增加,则洞穴的规模扩大,洞穴加深加长,而且开口增多。这样的结构,便于其隐匿栖身和四处出洞觅食,以及逃避天敌危害,除非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或天敌危害,否则每个家庭群体终年都固定群居,极少出现分群现象。

大耳猬有冬眠习性,当气温降到0-8℃开始冬眠,冬眠期长达半年,一般自秋季10-11月份开始冬眠,到次年3-4月份出眠。但如果常年温度适宜,也可以不冬眠。

大耳猬是杂食性动物,但主要以昆虫为主,如[[[蝼蛄]]、金龟子蟋蟀蝗虫等。有时也食鼠类、幼鸟、鸟卵、蛙、小蛇、蜥蜴等小动物。另外,也吃一些植物的幼果、幼芽、薯类、花生、玉米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塞浦路斯、埃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亚、蒙古、巴基斯坦、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在中国主要见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等地。


繁殖方式

大耳猬4-5月龄时就已经性成熟,可以进行交配繁殖后代。冬眠结束后,即可进入发情期。母刺猬发情期间表现不安,来回爬动,阴部有分泌物。一般每年早春2-3月份开始交配,妊娠期34-37天,平均35天,6-7月份产仔,年产1胎,每胎3-6仔,最多9仔,少数一年可繁殖2次。幼刺猬10天左右睁眼,其哺乳期为40-50天,幼仔在出生40天后便开始主动摄食,50-60天便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当年生长4-5个月便成年。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尽管在其分布的边际数量有所下降(如乌克兰),但其在分布区内还是很普遍和常见的物种。大耳猬种群数量发展未知。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