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花鹨 |
---|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Anthus richari 目/科/属 雀形/鹡鸰/鹨 迁徏状态 冬候鸟/台湾 普遍性 不普遍 体长/体重 17-18cm/21-40g |
别名:田鹨、理氏鹨,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下嘴粉褐、上嘴及嘴先黑褐色。脚粉肉色,后爪甚长、明显长于后趾。
- 北方亚种成鸟:
- 体上褐色略带灰。头上有黑褐色纵纹,有明显乳黄色眉线及不甚明显黑褐色过眼线,耳羽褐色。颏及喉近白,有黑褐色颚线。
- 体背具黑褐纵斑及淡色羽缘,中覆羽为黑色轴斑较狭长呈尖角状或菱形状。尾羽为暗褐色,外侧尾羽白色。
- 胸、胁皮黄,腹至尾下覆羽近白。颈侧及胸有明显黑色纵斑。
- 飞行时,呈不明颢波浪状。
- 亚成鸟羽翼覆羽及三级飞羽羽缘较白。
- 华东亚种sinensis体型较小,身形略矮,脚爪略短,体背具淡色纵纹也较明显,容易与布莱氏鹨混淆。
栖地&习性
任何开阔林间乡村空地、河滩、草地及农耕地。停栖姿态挺立,落地前常有定点振翅动作。
单独或三两只小群在地面行走觅食。主要食物是成虫和幼虫,尤其是甲虫(鞘翅目)和蚱蜢(直翅目)。
繁殖期
主要是4月至7月。巢窝以粗草和根筑成,内衬以精细材料。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在整个范围的大部分区域中常见且普遍。
鸣声
发出“啾咿-啾咿-啾咿-”
外观相似性
布莱氏鹨体型较小而纤细,嘴较小而尖,站姿较平。体背淡色纵纹也较明显,中覆羽为黑色轴斑较宽,呈桃尖状。腹面经常为较一致的皮黄色。上胸纵纹较稀疏,脚及后爪均较短,后爪约等于后趾长度。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A. r. richardi Vieillot, 1818 – 西伯利亚西南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E至贝加尔湖(L Baikal);冬季主要在亚洲西南部,偏远西部。
- A. r. dauricus H. C. Johansen, 1952 – 泛拜卡利亚和雅库特E到鄂霍次克海,S到N蒙古和中国东北(西北西北);亚洲的冬天。
- A. r. centralasiae (Kistiakovsky, 1928) – E哈萨克斯坦(Zaysan盆地,E天山)E到W&S蒙古,S到N中国(新疆,青海,甘肃,也可能是内蒙古);亚洲的冬天。
- A. r. ussuriensis H. C. Johansen, 1952 – 俄罗斯东南部(乌苏里兰州阿穆尔河下游地区),南至东中国(南至四川和长江),也可能是韩国;东南亚的冬天。
- A. r. sinensis (Bonaparte, 1850) –长江的中国东南;东南亚的冬天。[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richards pipit,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