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萊氏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萊氏鷚
Blyth's Pipit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flickr
Stefan Johansson 拍攝

基本資料

學名     Anthus godlewskii

目/科/屬  雀形/鶺鴒/鷚

遷徏狀態   迷鳥/台灣

普遍性    不常見

體長/體重  15-17cm/17-30g

布萊氏鷚,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下嘴粉褐、上嘴及嘴先黑褐色。腳粉肉色,後爪較短、約略等於後趾。

  1. 與大花鷚非常類似。但體型較小而纖細,尾羽較短,站姿較平。
  2. 嘴較小而尖(嘴尖至額基長度約與額基至眼前長度,大花鷚則是嘴尖至額基長於額基至眼前長度)
  3. 腳及後爪均較短,後爪較彎,約略等於後趾長度(大花鷚後爪則較平且明顯大於後趾長度)。
  4. 中覆羽為黑色軸斑較寬且短,呈桃尖狀(似赤喉鳲或黃腹鷚)。腹面經常為較一致的皮黃色,上胸縱斑較細而稀疏。
  • 亞成鳥羽翼覆羽及三級飛羽羽緣較白。

棲地&習性

平地至山區開闊田野、草原,偏好稍乾燥環境。他們經常在起飛時鳴叫,然後進行一次非常波浪起伏的飛行。

站立時身體呈水平,常與其他鷚成鬆散小群在地面覓食,快速奔跑,攝取植物上或地面昆蟲為食。

繁殖期

主要是5月。在乾燥的岩石山坡上繁殖,通常植被很少,還有石質或碎石草原。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在整個範圍的大部分區域中常見且普遍。

鳴聲

發出輕短「啾」聲,有時重覆兩聲,與大花鷚長音不同。

外觀相似性

大花鷚體型較大,站姿挺直。嘴較粗且長,腳及後爪均較長。中覆羽為黑色軸斑較狹長,呈尖角狀或菱形狀,上胸縱紋較粗且密,腹較白與皮黃色胸及脇有色差。

分佈

主要分佈在南俄羅斯(東阿爾泰山)東到Transbaikalia和中國東北(內蒙古),南到蒙古,發生在中國中部,而越冬則主要發生在印度[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Blyth's Pipit
Blyth's Pipit - Anthus godlewskii - Mongoolse pieper / Noordwaard - Netherlands / 28-1

參考文獻

  1. blyth's pipit,shanghaibir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