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子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风子属 |
基本信息
- 属中文名:大风子属
- 属拼音名:dafengzishu
- 属拉丁名:Hydnocarpus
- 中国植物志:52(1):7
描述
Hydnocarpus Gaertn . 大风子属,大风子科,约40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我国有 2-3种,其中 H.hainanensis(Merr. )Sleum. 和H. merrillianus Li 2种,产海南和广西。
乔木;叶互生,全缘或有锯齿;托叶脱落;花单性异株,单生或为腋生、不规则的花束;萼片4-5,很少3或7-11,分离或基部多少合生,覆瓦状排列;花瓣4-5,很少达14片,有时基部多少连合,有一对生的鳞片;雄花有雄蕊5至多数,花药肾形;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1室,有胚珠多颗,生于3-6个侧膜胎座上;柱头3-6;浆果球形,果皮坚硬,内有种子数颗;种子表面有条纹;胚乳油质。
大枫子,别名大风子、米康茄、尾加木、麻风子、驱虫大风子、海南大风子,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1.5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侧脉8-10对。
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联合,两面被长柔毛;花瓣5,卵形,红色或粉红色;退化雄蕊磷片状,线形,着生于瓣上,内部边缘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药外向,长圆形,花丝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圆柱状,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与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纺锤状体;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长硬毛,1室,具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反卷。
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稍有钝棱,长约1.5~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皮厚约1~2毫米。质坚硬,砸破后,种皮内面光滑。浅黄色至黄棕色,种仁与种皮分离,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种仁两瓣,灰白色,陈久变成黄棕色,富油质。气微,味淡。
物质:含大枫子油(为大枫子油酸、次大枫子油酸等的甘油酯)、蛋白质。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入肺,肝经。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治:麻风,外用治梅疮,疥癣,手背皲裂等症。
临床应用
1、治疗麻风。可用大枫子煅末加轻粉,以麻油调制后外涂患处,同时可配合内服扫风丸(以大枫子为首味药),治疗瘤型和结核型麻风,根据短期观察,可使症状减轻,又可采用其制大枫子酸乙酯,作肌肉注射。
2、治神经性皮炎。可用大枫子30g,白藓皮30g,五倍子15g,松香12g,鹤虱草12g,苦参、黄柏、苍术、防风各9g,混合研末,作烟熏,并配合外用止痒药膏和内服溴剂、维生素等,有一定疗效。
3、治疗手癣。可用大枫子油配以核桃仁,猪脂等制成药丸,外搓患部,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大枫子毒性较大,内服易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注射部位有刺激症状。
一般二十元左右每公斤。
物种
大风子属
大叶龙角
海南大风子
泰国大风子
印度大风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