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平文衡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平文衡殿
图片来自xuite

太平文衡殿位于台湾台东县卑南乡太平村内,其位置紧邻在卑南乡公所旁,为一座祭祀关圣帝君道教庙宇,太平文衡殿又有圣武庙的名称,是该地区重要的地方信仰中心之一。

沿革介绍

日治时期

太平文衡殿最初在台湾日治时期1918年由故乡在台南厅萧垄支厅(今台南市将军区)的黄文潜、林国安、张桐等三人将沤汪文衡殿内供奉的关圣帝君神像,分灵后迎驾到今天台东县卑南乡供奉,当时神像安置在林国安家中并设置简易神坛提供给邻近村民祭祀。

战后时期

1949年,台湾战后,由于祭祀这尊关圣帝君神像的居民日益增加,因此部分居民提议募资建庙,并由林国安、黄安心、李改、陈鯸鳅、陈中献、黄文滔、周来福、林灿三、郭老运、林运算、侯龙、张阿清、林海水,陈德元、李天德、赖畔等多位当地居民无偿提供总共近1千坪的土地来兴建一间黑瓦砖造的平房用以安放神像,其位置即就在今日太平文衡殿建筑的左后方。

1979年,文衡殿信徒黄文潜等人再度提出重建庙宇的提案,然而文衡殿新建筑动工后经历长达6年的工期,直到1985年才全部完工,并举行入火安座典礼。

2009年7月11日至9月30日之间,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关帝庙的关圣帝君神像,经分灵后,迎驾至太平文衡殿进行巡礼,该活动由中华两岸公共事务交流协会与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弘道协会筹措举行。并且太平文衡殿方面,也遵循古礼举办释奠大典,为台东祈福。

2013年11月15日,太平文衡殿举行28周年的安座大典,于前晚11月14日便有许多来自西部的友庙前来参与盛会。在典礼当天由到访的云林县虎尾顺天宫三献礼团队来协助文衡殿进行团拜科仪。

建筑特色

太平文衡殿占地约有1千坪。正门的两边各设有一尊士兵的塑像,进入大门后的广场左前方有做为戏台的崇圣台,正门前方的牌楼前放有一对石,两侧宫墙雕塑著双龙拜塔,麒麟呈瑞等吉祥雕像。

文衡殿的主建筑为三殿重檐歇山式庙宇建筑,前殿称作山川殿用作拜殿,正殿中央主祀关圣帝君的神像,并且也同时祭祀著清水祖师,另配祀神为关平太子、周仓将军。左、右侧殿祭祀中坛元帅土地公太岁星君白猿元帅等。后殿祭祀观音大士天上圣母等。配祭神则有注生娘娘地藏王菩萨等。

文衡殿里祭祀的白猿元帅,是民间传说中曾救过孙膑的神猿,这样的祭祀方式在一般台湾其他庙宇中相当罕见。

重要祭典

太平文衡殿一年当中,以6月22日的关帝圣诞为最重要与最盛大之祭典,这时会有许多移民自台南市学甲区与将军区的信徒前来参与祭典,文衡殿的祭祀圈共分为分为东角(干达崛仔)、西角(太平村西侧)、中角(文衡殿所在中心的太平村市区)、北角(泰安地区)。

道教

道教是华夏的本土宗教,道教思想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道教体系最早创始人是五斗米教天师道)的张道陵,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至南北朝经过宗教改革,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概论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也积极发展。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学理论,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并将哲学家神化;但直到汉朝中后期才有教团产生。张道陵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师道,信奉老子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于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

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与儒学佛教合称“三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登圣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1]。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及行善积德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发展历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溯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崇拜天地、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与鬼神沟通的卜筮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时期的祭祀上天祖先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宗教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知识相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可追溯最早人与鬼神沟通的占卜草筮及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的阴阳家神仙家与此同时兴起,各种寻找神仙及“长生不老药”的活动,屡见于史书。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初期道教思想。

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西南蜀地益州(在今成都)称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从而创立了正一道(又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在中原,也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组织民众起事反抗东汉王朝(史称黄巾之乱黄巾起义)。正一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著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订定道教经书的主要创始人物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卜筮巫术,并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道教的宗教形态初具。[2]

道教教义主要融合自道家学说。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说,无宗教形态;道教是宗教,虽奉老子教主庄子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庄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黄帝、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也有学者指出,早在东汉之前道教已有许多宗派,以史籍所载所曰,有关张陵张鲁的事蹪,来论述道教不创自三张父子,而《后汉书》有文于下:“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被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

参考文献

  1. 道教教理和教义
  2. 道教简介 (Chinese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