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運城市,山西省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 。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 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9%。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坂,後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也是在這裡誕生。
運城市垣曲縣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芮城縣的西侯渡文化遺址,是考古界發現的人類最早用火的實證。誕生了春秋商人猗頓、三國名將關羽、初唐詩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學大家司馬光、戲曲名家關漢卿等文武俊秀,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形成了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其中國保90處、省保57處[1]。
截至2018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 ,常住人口為535.9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09.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5.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27.9億元,三次產業構成為15.0:36.8:48.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229元,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為4266美元。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併,改為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併,改為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併,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併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為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運城市人民政府駐鹽湖區河東街248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耕地保有量49.4327萬公頃。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843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205.5公頃,房地產用地197.4公頃,商業服務用地27.9公頃,基礎設施等其它用地412.2公頃。
礦藏資源
運城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煤、鐵、金、銀、銅、鋁、鋅、鉛、鈷、鉬、芒硝、岩鹽、白鈉鎂礬、滷水、熔劑灰岩、灰岩、粘土、磷、長石、玻璃石英砂岩、重晶石等21種。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4種,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為銅、鉛、鎂(鎂鹽、白雲岩)、芒硝、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優勢礦種由北向南呈「二點一線」式分布,其中河津市下化鄉一帶及平陸與垣曲交界處一帶的煤礦和石灰岩、白雲岩與中部鹽湖區三路里至萬榮縣三文一帶的白雲岩,灰岩構成「二點」;南部中條山區內生礦產銅、鐵等呈線狀分布;單礦種分布相對集中,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93.99%,分布於垣曲縣和聞喜縣的接壤地區;石灰石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河津市龍門山—西皚口—魏家院一帶,礦體平均厚度1.5-30米,宜露天開採。
人口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常住人口為535.9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2.57(女性為100)。全年出生人口5.19萬人,出生率為9.70‰;死亡人口2.83萬人,死亡率為5.28‰;自然增長率為4.4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20%,比上年提高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