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妈妈的记忆力(吴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妈妈的记忆力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妈妈的记忆力》中国当代作家吴俊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妈妈的记忆力

妈妈初中没上几天就辍了学,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常羡慕别人有副好口才。可她偏偏口拙还记忆力差,别说成语名言,就连顺口溜和农谚,都讲得磕磕绊绊。夸人的话总是千篇一律,“真美啊!”“真好啊!”她偶尔听见邻居谈话时蹦出几个成语或鲜亮的词,总会追问:“啊?你再说一遍。”像小学生请老师再讲遍题一样虔诚,仿佛这样就能把她认为稀罕的词刻印在脑子里。我有时甚至以为是妈妈侧面奉承人的手段,因为邻居们总会在妈妈好奇的语气里洋洋得意,可她重复邻居说的成语时语调歪歪扭扭,像个刚学骑自行车的孩子骑出的路线,就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记个成语实在让她如临大敌。

我向来对邻家大婶偶尔冒出的成语不屑一顾,“妈,我教你一句夸赞别人的话,保准四邻八舍对你刮目相看,是巾帼不让须眉”。“巾-帼-不-让-须-眉”。妈妈用高深莫测的目光凝视我,重复我的话,每个字停顿的节拍相同又吐字生硬,努力寻找着刚刚我声音在她脑海留下的印记,还是难以将这六个和她生活经验毫无干系的汉字粘合在一起。我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下这六个字给她看,并把意思解释给她听。妈妈把纸拿得远些,眯起老花眼,费力地辨认这几个和洗衣服做饭没关联的字。“哎呦!”妈妈头疼的把纸捅到我怀里,自感无能地叹了口气,以示投降。“没事,我帮您记!”我信誓旦旦地揽下这个任务,怀着必胜的信心。妈妈临睡前我让她念叨几遍,达到熟稔。早起再提问一遍时,这句话就像过了夜的米饭一样生冷。妈妈低着头和面时,我突击盘问:“教您的那句话怎么说?”。“啊?”妈妈抬起头一脸茫然,刚刚念叨的话余温还在,又像隔了一个多世纪般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啊!”我提醒到,这句话快在我嘴上磨出茧子了。“噢!”妈妈才恍然大悟,自己也苦恼:“老了,记不住东西了!”。终于,在我持续不懈地轰炸下,妈妈能片刻反应过来,然后结结巴巴地复述出来了。

和妈妈偶遇她年轻时的朋友,那位阿姨女中豪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我暗地里戳了一下妈妈,示意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妈妈也跃跃欲试,谈得热络之际,赞赏道:“你真是巾帼,啊……”妈妈卡了壳,使着眼色向我求救。“我妈说您巾帼不让须眉。”我接上她的话,缓解了她的尴尬。这恰如其分的夸奖让阿姨听得眉开眼笑,我在心里叹道:“唉!妈妈这记性!真是无能为力了。”

寒假回已搬离十多年的老家转转,四合院租了出去,还是老样子,只是每片砖瓦上都显示着租房人家的生活气象。妈妈站在堂屋前的台阶上,指着大门旁的一堵墙,娓娓道来。向房客笑说着:“就是那个地方,原来停着辆推货使的小车子,我大闺女竟然能踩着它就爬墙头上去了,大夏天的早晨把她锁在家里,她爸爸和我都没在家,她肚子上磨去一层皮噢。”妈妈的眼瞪得老大,脸上还是慌慌张张回家看见姐姐在墙头摇摇欲坠样子的表情,转而又笑道:“后来我抱下她来再让她试试,她怎么也爬不上去了。”妈妈弯着腰估摸着,手向下压,比地面高了十多公分:“她这么高低的时候吧,穿着个小裤衩。”一个四五岁孩子轮廓就一目了然。我和姐姐早已成年,这少说也二十多年历史的故事在妈妈口中不带任何霉味,依旧讲得形象生动,惊心动魄。“您记性真好。”我在心里叹道。

每次放假回家,下了火车再转公交车,到家的时间常常不准,我疲惫地躺在沙发上,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总能变戏法般准时从厨房里端出来。金黄的鸡蛋,酱油色的牛肉粒,绿油油的香菜和黒如墨的紫菜,香喷喷的浇头浇得恰到好处,妈妈把碗摆在我面前的茶几上,递过双筷子,便是我狼吞虎咽的声音。筋道又滑溜的面条吸进了胃,颠簸了一下午的胃霎时变得暖融融。妈妈在一旁看得心满意足。“算的时间差不多,我先擀好面条,再做好浇头,提前十分钟烧上水,你来到家正好热乎还不烫嘴。”妈妈掐着手指头回忆计算的过程,一步步规划得详细,很得意自己的本领。“你怎么知道公交车在路上堵多长时间?”我嚼着面条含糊不清的问。“好几回你都是这个点回来的,最晚也超不了十分钟!”妈妈胸有成竹。“您记性不错啊!”我向妈妈竖起了大拇指,公交车堵车,这种没规律的事也能硬琢磨出规律来,能像航天发射时一样精算的人,也只有心细如发的妈妈。

马上放暑假了,妈妈在电话里又嘱咐:“拿好手机,拿好钱包和行李,别跟那次似的把提包落车站啦!”妈妈说的例子是大学开学时我粗心干的蠢事,虽然是虚惊一场可也大费周章才找到包。那次失误史无前例却被她记住了,隔了两年我早已将它抛到了九霄云外。妈妈却耿耿于怀,从此这件事便成了教育我的反面教材,耳提面命怕我再粗心大意出了差错。“我还能一直那么粗心吗?”我反问道。虽然奇怪妈妈的脑子像台录像机,却也暗自感动,妈妈对我安危的牵肠挂肚,甚至提心吊胆

妈妈的记忆力,随着年龄增加逐渐衰退。可在和孩子有关的事情上总会展现惊人的强悍。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这平淡无奇的一天便在无垠的时间之海里发光。她混淆了是莫言还是屠呦呦获得了中国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不关心是谁取得了划时代绝无仅有的成功,可孩子得了一个红五分这种细枝末节的进步她却如获至宝喜不自胜。这种敏感,在孕育生命时便如血脉般固生。她不需要去刻意记住,那种像血液般流淌在心田的爱催促她不用脑子去记,而是用心,就过目不忘

[1]

作者简介

吴俊,中共党员,上海人,老三届高中生,上个世纪70年代去安徽宿县插队落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