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庞斗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庞斗智
sūn páng dòu zhì

近义词 :钩心斗角

反义词

出 处 :《史记

体 裁成语

属 于 :褒义词

孙庞斗智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为sūn páng dòu zhì,指孙膑庞涓各用智谋相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1]。出自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典故

战国时期,当时的霸主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并做到了大将军的位置。当初庞涓孙膑一起拜在鬼谷门下,鬼谷子因材施教,传授给他们兵法,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就先于孙膑下山了,并与孙膑约好了,如果他混的好,一定会举荐孙膑。孙膑在鬼谷门下继续学习,鬼谷子将孙膑家传的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

孙膑学成下山后,去魏国投奔庞涓,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计。他向魏惠王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孙膑知道这是庞涓的诡计,于是他在市井装成疯癫,麻痹庞涓。

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齐威王就让他作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

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 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庞涓会在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树下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孙膑的名气传遍了诸侯国,后来孙膑不愿再作官,就隐居去了。但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统兵攻赵,一路长驱无阻,直抵赵都邯郸,齐国决定救赵,拜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审慎把脉战局,指出应“批亢捣虚”,提出要“围魏救赵”。稍后齐佯攻平陵示弱,主力却奔袭魏都大梁。经过喋血鏖战,庞涓攻克邯郸,却又被迫回师,解救大梁险情,但归途到桂陵时,遭到齐军的伏击,庞涓率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到魏国。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0年,魏将庞涓举兵攻韩,韩国岌岌可危,哀求齐国救援。孙膑再献奇谋,既许齐必救韩,却又隔岸观火,待韩魏疲惫时,突然猛攻魏国。庞涓不敢恋战,急率魏军主力,回师殊死决战。孙膑因势利导,以强示弱,以减灶诱敌,在马陵预伏重兵,并将一棵大树剥掉树皮,用黑煤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时值深秋黄昏,庞涓狂追至此,隐见文字模样,于是燃火观瞧,熊熊火光之下,庞涓既看清了文字,也看到如蝗弩箭。他仰天长叹,自刎于树下。10万魏军全部覆灭,国势由此一蹶不振。

视频

孙庞斗智斗勇,是谁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1. 孙庞斗智,词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