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莊皇太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太宗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受封莊妃

  1. 孝莊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蒙漢文兼通。廣闊的草原煉就了她健美的體魄,蒙古人的習俗使她養成了開朗豪放的性格。她13歲那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的四貝勒皇太極,為鞏固與科爾沁部的聯盟來到寨桑家拜訪,被本布泰那迷人的容貌所吸引,當下就提出娶本布泰,寨桑愉快地答應。1個月過後,寨桑派大兒子吳克善送本布泰與皇太極完婚。皇太極在遼陽東北岡舉行盛宴,歡迎送親隊伍。努爾哈赤也率后妃和各貝勒、大臣遠行遼陽城外10里相迎。從此,本布泰成了皇太極寵幸有加的側福晉。
  2.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作戰負傷,不久病逝,其諸貝勒在爭奪汗位中,皇太極巧用計謀,被推舉為大汗,繼汗位後,改年號為天聰。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為入主中原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登上皇帝寶座,遷都盛京(今瀋陽),本布泰被封為永福宮莊妃,成為五宮后妃的最後一位。年輕的莊妃對努爾哈赤的一些政策上的失誤提出了建議,皇太極採納後,實行了滿漢一體,使用和優禮漢官,改革中央機構,設立六部,仿明朝官制,緩和了滿漢民族矛盾;修訂了《離主條例》、《逃人法》,改善了滿漢奴隸的地位,為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1]
  3. 莊妃為皇太極一連生了3位公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下皇九子,起名福臨,寓意為「福從天降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突然駕崩,出現了激烈的皇位之爭。以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和以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為首的兩大勢力激烈爭奪。莊妃深知年僅6歲的福臨根本沒有競爭實力,她靜觀其變,審時度勢,說服多爾袞任攝政王,解決政權危機。結果諸親王和大臣最終折中妥協,取得由福臨繼位的共識,議定福臨親政前由多爾袞、濟爾哈朗為攝政王,共管朝政。

尊為孝莊文皇太后

  1. 福臨繼位後,改元順治,31歲的莊妃被尊為孝莊皇太后。因皇太極諡號稱文皇帝,故又稱孝莊文皇太后。從此,孝莊皇太后走上了政治舞台,凸顯出女政治家的智慧和才能。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燕京(今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消息傳到盛京,孝莊皇太后當機立斷,建議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大清所有兵馬大舉入關,問鼎中原,實現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遺願。她告誡[[多爾袞】】,入關後要嚴明軍紀,籠絡民心,勝利後遷都北京,穩定中原。多爾袞率清軍與明降將吳三桂合兵剿滅李自成義軍,很快占領北京。
  2.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九日,孝莊皇太后帶着福臨偕文武百官,離開盛京,在王公、群臣的跪拜下,進入紫禁城,入居慈寧宮。她傾心培養福臨當好大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皇帝。她以「獨嗜圖史」的文化素養,精心撫育小皇帝。她選擇最有學問的滿漢大臣作福臨的老師,「令翰林官直宿備顧問,經書史冊,手不釋卷」。福臨每到後宮向太后問安,均長跪受教。她說服小皇帝對多爾袞入主中原之功封為「皇叔父攝政王」。
  3. 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孝莊皇太后接受了明朝降清漢官洪承疇、范文程的建議,向多爾袞諫言。得到多爾袞的應允,在滿洲貴族處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採用明朝政權機構設置,使用明朝文臣武將;為減輕農民稅負,頒布了《大清國攝政王旨》,取消了明末的遼餉、剿餉、練餉和加派的稅賦、徭役等負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對穩定清初的政局,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4. 但是多爾袞權傾朝野,排擠異己,結黨擅權,並有廢帝自立的野心。孝莊皇太后認識到一旦政變,不但孤兒寡母的性命難保,而且大清江山也可能斷送在八旗內亂中。她上下周旋,有進有退,委曲求全,理智地處理與多爾袞的關係。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她建議順治帝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帝下詔加封,從而成功地保護了幼帝,使多爾袞的圖謀沒有得逞。有關「太后下嫁多爾袞」之說,清代史書並無明確記載。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病逝。為籠絡多爾袞兩白旗的勢力,太后安排順治帝率諸王、貝勒、文武大臣身披重孝在東直門5里之外,迎接多爾袞的靈柩。6天後,順治帝追封多爾袞「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
  5. 為穩定政局、贏得人心,孝莊皇太后引導順治帝一方面對八旗王公、大臣普施皇恩,封爵晉位,升遷賞賜,大力扶植忠於皇帝的大臣;一方面對受多爾袞迫害的冤案平反昭雪,恢復爵位和官職。如為被多爾袞害死的肅親王豪格平了反,封其兒子為和碩親王和議政大臣;重用智勇雙全的滿洲大臣圖賴、索尼、遏必隆、鰲拜、巴哈、蘇克薩哈等,分別擔任朝廷重臣,頗得王公大臣對順治帝的擁護。
  6. 孝莊皇太后是滿蒙聯姻的實踐者,認識到這一國策對鞏固清朝政權至關重要,繼續加以貫徹。順治八年(1651年),她將親侄女、大哥卓理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選為皇后。因順治帝不喜歡,3年後降為靜妃。第二年,太后又將兩個侄孫女、二哥察罕郡王的兩個孫女召進宮來,封姐姐為孝惠章皇后,封妹妹為淑惠妃。為維繫科爾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特殊地位,太后還將自己親生的3位公主下嫁蒙古貴族,以鞏固清朝對蒙古各部的統治。
  7. 為了使清朝得到漢族官吏的支持,順治九年(1652年),孝莊皇太后把為清朝戰死的漢族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留在身邊,加封為和碩格格;太后還敢於衝破滿漢不通婚的祖制,於順治十年(1653年),將皇太極的十四女和碩恪純公主下嫁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此舉使絕大多數漢軍將領效忠清廷,也有助於以後康熙平「三藩之亂」的勝利。
  8. 為培養福臨的執政能力,孝莊皇太后寫下激勵忠言:「為天子者,處於至尊,誠為不易。民國者之本,治民必簡任賢才,治國必親忠遠佞,用人必出於灼見真知,蒞政必加以詳審剛斷,賞罰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則。毋作奢靡,務圖遠大,勤學好問,懲忿戒嬉。倘專事佚豫,則大業由茲替矣。凡幾務至前,必綜理勿倦。誠守此言,豈惟福澤於萬世,亦大孝之本也。」但是,少年天子有時性情急躁,遇事還不夠冷靜。順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南明將領鄭成功圍困江寧(南京),聲言要蕩平江南,直取北京。消息傳來,朝野震驚。順治帝驚慌失措,竟然提出放棄北京,退守關外。孝莊皇太后嚴詞斥責:皇帝將祖宗的基業怎能輕易斷送?順治帝深感羞愧,拔出佩劍擊向几案,聲言要御駕親征。太后便耐心勸諫皇帝貴為天子,不應意氣用事,每臨大事要冷靜對待。順治帝改為留在北京坐鎮指揮,派清軍快速增援,又由於鄭成功決策的失誤,最終江寧解圍。江寧危機的解決,顯示了太后把握時局、沉着應變的政治家的風範。
  9.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患痘病臥床不起,誰來繼承皇位刻不容緩,順治帝考慮因為皇子年少,準備立皇弟。太后聽取了在清廷任職的德國人湯若望提出「因玄燁出過天花,有免疫力,適合繼位」的諫言,深思熟慮後,堅持立皇三子玄燁。經太后的極力推薦,順治帝依從了母后,立詔由皇三子玄燁繼位,為清朝選定了一位明君。

孝莊太皇太后

  1. 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年僅8歲的玄燁繼位,改元康熙,尊孝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康熙帝的生母去世後,太皇太后懷着老年喪子的悲痛,毅然承擔起撫育、培養孫兒玄燁的重任。有大臣上疏,勸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孝莊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她婉言拒絕。
  2. 太皇太后為培養康熙帝治國理政的能力,親自寫出訓言,諄諄教導孫兒:「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馳。用人行政務敬以承天,虛公裁斷。」又告誡:「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而望,必深思得眾則得國之道,使四海之內咸登康阜,綿歷數於無疆惟休。」康熙帝在祖母的教導下,從少年「即知黽勉(努力)學問,好讀書,嗜書法,留心典籍,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成為歷史上少有的勤奮好學的帝王。太皇太后不僅用傳統的教育方法,而且還注重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培養康熙,聘請了掌握當代科學知識的洋人到宮中,為康熙傳授各種科學知識。給康熙上課的有德國人湯若望、意大利人利類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時人南懷仁等,授以天文、數學、地理、繪畫和醫學等課程。康熙帝讓南懷仁設計出適合山區作戰的輕型火炮,在平「三藩之亂」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
  3. 按順治遺詔,康熙帝親政前由索尼、遏必隆、鰲拜、蘇克薩哈4位輔政大臣管理朝政,但他們各有野心,矛盾重重。鰲拜目無幼主,大權獨攬,專斷朝政,濫殺無辜,妄圖篡奪皇權,挾天子以令諸侯。
  4. 康熙帝14歲親政後,太皇太后在幕後為康熙出主意、提措施治國理政。她沒有同意立即收回輔臣之權,對4位輔政大臣採取分化、利用的策略。索尼病逝後,鰲拜成了首輔,更加肆無忌憚,欺君罔上,將遇事與其力爭的蘇克薩哈誣陷殺害。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太皇太后與康熙帝策劃了智擒鰲拜的辦法。康熙帝親自選拔了一批貴族少年為侍衛,經常與他們在御花園摔跤、練功。鰲拜常見他們角力,以為皇帝貪玩沒有在意。有一天,鰲拜應召入宮,剛進宮門,只聽一聲號令,習武少年蜂擁而上,將其按倒捆綁起來,投入大牢,公布了其三十大罪狀,判處死刑。後因鰲拜有過較大戰功,改判終身監禁,其黨羽隨之被一一清除,皇權得到了鞏固。
  5. 逆臣剛除,藩亂又起。江南三藩,即平西王吳三桂,駐防雲貴;平南王尚可喜,駐防廣東;靖南王耿仲明,駐防福建。清廷以這三王為屏障,防禦南明的勢力,故稱三藩。康熙帝親政後,南明勢力已被消滅,滿漢民族矛盾也日漸緩和,而三藩擁兵自重,各據一方,耗資巨大,皇帝果斷提出撤藩,不少王公大臣怕引起叛亂,反對撤藩。太皇太后力排眾議,支持撤藩,親自說服大臣統一認識。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便在雲南起兵。第二年,耿精忠(耿仲明之孫)、尚之信(尚可喜之子)也先後響應,聲勢頗大,四川、陝西也起兵響應,叛亂蔓延中國半壁江山,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帝決心平叛,採取剿撫兼施的分化策略,調集了清軍主力,集中討伐吳三桂,使尚之信、耿精忠投降。吳三桂連連失利、日暮途窮,5年後嗚呼哀哉了。歷時8年,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重新統一了中國。在平亂戰爭中,太皇太后與孫兒休戚與共,為其出謀劃策,並多次拿自己的份銀和後宮節省的銀兩,犒賞出征的將士,鼓勵將士英勇平亂。
  6. 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起兵反清的緊急時刻,太皇太后果斷推薦已被免職的大學士圖海為將,率軍出征,迅速平定叛軍,穩定了大局。
  7. 孝莊太皇太后一貫反對奢靡,提倡節儉。自己率先垂範,後宮的用具多年不讓更新。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南方大雨成災,百姓流離失所,太皇太后把宮中節省下來的8萬兩銀子拿出來賑濟災民。順治十一年、十三年她又分別拿出4萬兩和3萬兩銀子用於救災。孝莊倡導的節儉家風影響了康熙、雍正兩朝。康熙帝非常尊重太皇太后,凡朝廷大事都請示而後行。他常說:「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去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皇太后離世,享年75歲。經康雍乾三帝追封累加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她是從內蒙古科爾沁草原走出、在清宮長達60多年,為清朝奉獻一生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歷經四帝,躬助三朝,兩扶幼主,為清朝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大清國母。有人說,清王朝的興衰與兩位女政治家關係密切:興在孝莊太皇太后,在中國封建王朝中出現了少有的「康乾盛世」;衰在慈禧太后,使大清國由屈辱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