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妮日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妮日记》

书       名:安妮日记

作       者:安妮·弗兰克

创作年代:1942-1944年

文学体裁:日记

出版时间:1947年

字       数:182000

《安妮日记》(荷兰语:Het Achterhuis)由安妮·法兰克所写,是其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此书发行版的内容摘录自安妮在纳粹占领荷兰的时期所写的日记内容,并于战后由她幸存的父亲加以整理出版。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其首次发行时的版本名为《密室: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的日记》(荷兰语:Het Achterhuis: Dagboekbrieven van 12 Juni 1942 – 1 Augustus 1944,英语:The Annex: Diary Notes from 14 June 1942 – 1 August 1944),并在1947年于阿姆斯特丹发行。英文版本《安妮·法兰克:一位少女的日记》(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则在1952年由英国瓦伦泰及米契尔公司(Vallentine, Mitchell & Co.)及美国的双日出版社(Doubleday & Company)发行 ,其后即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并且深受欢迎。并很快便被编剧家古德利屈(Frances Goodrich)与哈基(Albert Hackett)在1955年改编为剧本,并于1959年搬上大银幕,女主角安妮由当时年仅23岁的美国模特儿米妮帕金斯(Millie Perkins)饰演,最近一次的影视作品为德国于2016年制作的电影,由当时21岁的德国童星Lea van Acken饰演安妮。此书现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书籍之一。

创作背景

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便开始写日记。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收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1]

安妮在1945年3月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斑疹伤寒。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托·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安妮的日记

安妮的日记的原稿共超过三册。第一册纪述由1942年6月12日至1942年12月5日发生的事情,然而第二册则是纪述由1943年12月22日至1944年4月17日发生的事情,由此可见由1942年12月6日起至1943年12月21日间的日记卷册原稿遗失了。不过这段遗失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可由安妮为保存纪录而作的重写里得知,原稿可能在德军进入密室逮捕时遗失,亦可能是她在检阅整个日记后自行烧毁。第三个现存的日记卷册保存了由1944年4月17日至该年8月1日所发生的事情,此后便被纳粹德军逮捕。

在日记原稿里,她于首三个月使用标准写法来书写日记直至1942年9月28日,此时开始将纪录以小说形式编写,而小说里那位顽固的乔普(Joop)亦有着写日记的习惯,并将战祸与爱相关的事情写给其朋友群。安妮参与了此朋友群,并寄送其日记纪录至乔普的朋友吉蒂(Kitty)、康妮(Conny)、艾美(Emmy)、朴(Pop)与玛丽安(Marianne)直至该年11月,首册日记完结为止。当开始第二册日记时,只余下一位虚构的朋友吉蒂,而在之后的重写里,她将所有的寄送地址皆转为吉蒂的地址[2]


当奥图开始阅读女儿的日记时,感到十分震惊。他对梅普·吉斯道:“原来我对她的了解,从来都不足够。”亦指出安妮对每天生活细节的描述勾起了其很多回忆。

编辑历史

安妮日记在1947年以荷兰文发行,1952年以英文发行。首份誊写本是奥图为其在瑞士的亲属所制作的。第二份誊写本则是将其重写的草稿整理起来,并成为首份用来发行的草稿,并加注一段由其家庭的朋友所著的结语,详述作者的悲痛遭遇。在1946年的春天,其引起了一位名为扬·罗曼博士(Dr. Jan Romein)的荷兰历史学家的注意,其深受感动,并随即在《荷兰国家日报》(Het Parool)上撰文:

“这本日记是由一位小孩所写的,其内容不合常理,使人深感该小孩所面临的悲痛,相比纽伦堡审判所找到的证据,其更能将纳粹主义的可怕具体表现出来。”

这引起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互通出版社(Contact Publishing)的注意,其接触奥图,要求其提供一份草稿给其审阅。最后该出版社决定出版此日记,但亦通知奥图其女儿安妮在日记里对性欲过于露骨的表述,可能会引起部分保守主义者的不满,并建议其删掉。因此在该书于1947年6月25日发行前,很多内容被删除了。

在1950年代末期,英国瓦伦泰及米契尔公司计划发行英语版本,由芭芭拉·莫亚特·达柏戴(Barbara Mooyaart-Doubleday)翻译,其于次年年底前完成并提交,并因应奥图的要求,译文里包括了在首次发行版本里被删除的内容,最后在1952年开始于英国和美国发售。本书很快便成为畅销书籍,并且被翻译为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希腊文中文等众多语文。据此日记改编而成的剧本在1955年获得普利策奖,而其后参与改编电影演出的莎莉·温特斯(Shelley Winters)更凭此片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其后温特斯将其获得的奥斯卡金像奖座,捐给安妮在阿姆斯特丹的家[3]

回响

犹太裔意大利化学家、小说家普利摩(Primo Levi)说:“只是一位安妮·法兰克为吾等带来的震憾较所有像其般受逼害的人所带来的总和还要多。或许该这样说,如果吾等得知所有受害者的真相,吾等将无法生存。”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说:“所有认为人类在无数次大灾难与迷失中皆会有尊严地捱下去的人,皆可以以安妮的日记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南非总统曼德拉(Nelson Mandela)说:“吾等中有部分人在罗本岛里阅得安妮的日记,并从中得到奋斗的启示。”

捷克总统哈维尔(Václav Havel)说:“安妮的日记至今仍使人受用无穷,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和处于惊慌的人群内。”

2009年,安妮日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欧洲和北美洲世界记忆名录[4]

对日记的批评

因为安妮在战后的极高知名度,和其在日记内所记述的关于最后解决的详细纪录,使大屠杀否定者开始尝试挑战日记的可信度。

西蒙·维森塔尔因为收到了大屠杀否定者的一本名为“骗子日记”的书册,而产生了调查法兰克家庭被捕事件的念头,其目标是找出背叛者并印证日记的历史真确性。此调查在1963年完成,其找出了负责逮捕的警官卡尔·席伯鲍尔(Karl Silberbauer),其因为找出了密室所泄露出的微弱光线而找出法兰克家庭藏身之处。大屠杀否定者因此转移批评目标,由安妮日记本身转移至日记发行版的真确性。

奥图在接受访问时曾指出其将安妮日记内公众较不关注或是可能受到争议(因为安妮在日记中有很多批评家人尤其是她母亲的言语)的地方删除,并以假名对提及的人作出保护;这使得大屠杀否定者可以断言,安妮日记发行版并非忠于原稿,并由奥图本人或其一位亲属作出全部或部分改写。虽然奥图在其余生里采取了法律行动来保护其女儿日记的可信性,但在安妮日记原稿真确性被确认前,这场辩论并没有停止。

真相

在奥图于1980年逝世后,其将其女儿日记的原稿送交给了荷兰战争文献学会(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War Documentation),并在遗命里委任其为女儿的日记作出法证研究,以证明该原稿在何年所写、为何人所著。胶水、纸张与其他在原稿里使用的物质如墨水和笔迹及余下的散乱的纸张经过了详细的检查,最后在1986年研究结果被发布。原稿上的笔迹与现存已知是安妮所书写的样本相符合,而日记的纸张、墨水与胶水和那些散乱的纸张与阿姆斯特丹在日记所述年代里所能提供的物质相符合。

相关事件

2014年2月,日本东京都多家公共图书馆陆续发生馆藏的《安妮日记》(日文版)及大屠杀相关书籍遭撕毁的事件,据统计有38间图书馆共300多本书损毁。3月14日,东京都警察以毁损罪逮捕东京都小平市某36岁无业男子,并依其口供找到被撕毁的内页纸片。以色列驻日本大使馆将捐赠相同数量的《安妮日记》及大屠杀相关书籍给馆藏遭撕毁的图书馆。

2016年版权争议

2016年元旦,法国南特大学讲师奥利维尔·恩茨希尔德将《安妮日记》以荷兰文抄写发布到互联网上,认为该作品的编写者为安妮·法兰克;而根据欧盟法规,一本书在作者逝世后第70年起著作权失效,该作品则进入公有领域。但遭到安妮·法兰克基金会的反对,认为该作品由奥拓·法兰克米尔亚姆·普莱斯勒整编而成,实际著作权持有者为此两人,而米尔亚姆仍在世,所以仍受版权保护。因为著作权争议,并且美国著作权法的进入公有领域时限与欧洲法不同,维基文库根据美国著作权法规定移除了该作品;维基媒体基金会表示,这是“美国现行著作权法过度扩张的不幸案例”(an unfortunate example of the overreach of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 copyright law)[5]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concentrationcamp),她的《安妮日记》成为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视频

安妮日记相关视频

1942年6月12日 安妮弗兰克写下第一篇日记
荷兰国家宣传片
历史上的今天:1929年6月12日《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出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