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妮日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妮日記》

書       名:安妮日記

作       者:安妮·弗蘭克

創作年代:1942-1944年

文學體裁:日記

出版時間:1947年

字       數:182000

《安妮日記》(荷蘭語:Het Achterhuis)由安妮·法蘭克所寫,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此書發行版的內容摘錄自安妮在納粹占領荷蘭的時期所寫的日記內容,並於戰後由她倖存的父親加以整理出版。

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占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決定完成女兒的夙願,將日記出版問世。

其首次發行時的版本名為《密室: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的日記》(荷蘭語:Het Achterhuis: Dagboekbrieven van 12 Juni 1942 – 1 Augustus 1944,英語:The Annex: Diary Notes from 14 June 1942 – 1 August 1944),並在1947年於阿姆斯特丹發行。英文版本《安妮·法蘭克:一位少女的日記》(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則在1952年由英國瓦倫泰及米契爾公司(Vallentine, Mitchell & Co.)及美國的雙日出版社(Doubleday & Company)發行 ,其後即受到大眾廣泛關注,並且深受歡迎。並很快便被編劇家古德利屈(Frances Goodrich)與哈基(Albert Hackett)在1955年改編為劇本,並於1959年搬上大銀幕,女主角安妮由當時年僅23歲的美國模特兒米妮帕金斯(Millie Perkins)飾演,最近一次的影視作品為德國於2016年製作的電影,由當時21歲的德國童星Lea van Acken飾演安妮。此書現在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書籍之一。

創作背景

安妮·弗蘭克是一位猶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1942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便開始寫日記。13歲的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里,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台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收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占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以信件與日記做為例子。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於是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後,要依據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1]

安妮在1945年3月死於德國一個集中營,死因是斑疹傷寒。她的親人中,只有父親奧托·弗蘭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後移居瑞士。他在以後的日子裡,一直在傳揚女兒的日記,讓全世界共享。他於1980年8月19日過世。

安妮的日記

安妮的日記的原稿共超過三冊。第一冊紀述由1942年6月12日至1942年12月5日發生的事情,然而第二冊則是紀述由1943年12月22日至1944年4月17日發生的事情,由此可見由1942年12月6日起至1943年12月21日間的日記卷冊原稿遺失了。不過這段遺失時期所發生的事情可由安妮為保存紀錄而作的重寫里得知,原稿可能在德軍進入密室逮捕時遺失,亦可能是她在檢閱整個日記後自行燒毀。第三個現存的日記卷冊保存了由1944年4月17日至該年8月1日所發生的事情,此後便被納粹德軍逮捕。

在日記原稿里,她於首三個月使用標準寫法來書寫日記直至1942年9月28日,此時開始將紀錄以小說形式編寫,而小說里那位頑固的喬普(Joop)亦有着寫日記的習慣,並將戰禍與愛相關的事情寫給其朋友群。安妮參與了此朋友群,並寄送其日記紀錄至喬普的朋友吉蒂(Kitty)、康妮(Conny)、艾美(Emmy)、朴(Pop)與瑪麗安(Marianne)直至該年11月,首冊日記完結為止。當開始第二冊日記時,只餘下一位虛構的朋友吉蒂,而在之後的重寫里,她將所有的寄送地址皆轉為吉蒂的地址[2]


當奧圖開始閱讀女兒的日記時,感到十分震驚。他對梅普·吉斯道:「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從來都不足夠。」亦指出安妮對每天生活細節的描述勾起了其很多回憶。

編輯歷史

安妮日記在1947年以荷蘭文發行,1952年以英文發行。首份謄寫本是奧圖為其在瑞士的親屬所製作的。第二份謄寫本則是將其重寫的草稿整理起來,並成為首份用來發行的草稿,並加注一段由其家庭的朋友所著的結語,詳述作者的悲痛遭遇。在1946年的春天,其引起了一位名為揚·羅曼博士(Dr. Jan Romein)的荷蘭歷史學家的注意,其深受感動,並隨即在《荷蘭國家日報》(Het Parool)上撰文:

「這本日記是由一位小孩所寫的,其內容不合常理,使人深感該小孩所面臨的悲痛,相比紐倫堡審判所找到的證據,其更能將納粹主義的可怕具體表現出來。」

這引起了位於阿姆斯特丹的互通出版社(Contact Publishing)的注意,其接觸奧圖,要求其提供一份草稿給其審閱。最後該出版社決定出版此日記,但亦通知奧圖其女兒安妮在日記里對性慾過於露骨的表述,可能會引起部分保守主義者的不滿,並建議其刪掉。因此在該書於1947年6月25日發行前,很多內容被刪除了。

在1950年代末期,英國瓦倫泰及米契爾公司計劃發行英語版本,由芭芭拉·莫亞特·達柏戴(Barbara Mooyaart-Doubleday)翻譯,其於次年年底前完成並提交,並因應奧圖的要求,譯文裡包括了在首次發行版本里被刪除的內容,最後在1952年開始於英國和美國發售。本書很快便成為暢銷書籍,並且被翻譯為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希臘文中文等眾多語文。據此日記改編而成的劇本在1955年獲得普利策獎,而其後參與改編電影演出的莎莉·溫特斯(Shelley Winters)更憑此片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其後溫特斯將其獲得的奧斯卡金像獎座,捐給安妮在阿姆斯特丹的家[3]

迴響

猶太裔意大利化學家、小說家普利摩(Primo Levi)說:「只是一位安妮·法蘭克為吾等帶來的震憾較所有像其般受逼害的人所帶來的總和還要多。或許該這樣說,如果吾等得知所有受害者的真相,吾等將無法生存。」

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說:「所有認為人類在無數次大災難與迷失中皆會有尊嚴地捱下去的人,皆可以以安妮的日記作為最有力的證明。」

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說:「吾等中有部分人在羅本島里閱得安妮的日記,並從中得到奮鬥的啟示。」

捷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說:「安妮的日記至今仍使人受用無窮,特別是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和處於驚慌的人群內。」

2009年,安妮日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歐洲和北美洲世界記憶名錄[4]

對日記的批評

因為安妮在戰後的極高知名度,和其在日記內所記述的關於最後解決的詳細紀錄,使大屠殺否定者開始嘗試挑戰日記的可信度。

西蒙·維森塔爾因為收到了大屠殺否定者的一本名為「騙子日記」的書冊,而產生了調查法蘭克家庭被捕事件的念頭,其目標是找出背叛者並印證日記的歷史真確性。此調查在1963年完成,其找出了負責逮捕的警官卡爾·席伯鮑爾(Karl Silberbauer),其因為找出了密室所泄露出的微弱光線而找出法蘭克家庭藏身之處。大屠殺否定者因此轉移批評目標,由安妮日記本身轉移至日記發行版的真確性。

奧圖在接受訪問時曾指出其將安妮日記內公眾較不關注或是可能受到爭議(因為安妮在日記中有很多批評家人尤其是她母親的言語)的地方刪除,並以假名對提及的人作出保護;這使得大屠殺否定者可以斷言,安妮日記發行版並非忠於原稿,並由奧圖本人或其一位親屬作出全部或部分改寫。雖然奧圖在其餘生里採取了法律行動來保護其女兒日記的可信性,但在安妮日記原稿真確性被確認前,這場辯論並沒有停止。

真相

在奧圖於1980年逝世後,其將其女兒日記的原稿送交給了荷蘭戰爭文獻學會(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War Documentation),並在遺命里委任其為女兒的日記作出法證研究,以證明該原稿在何年所寫、為何人所著。膠水、紙張與其他在原稿里使用的物質如墨水和筆跡及餘下的散亂的紙張經過了詳細的檢查,最後在1986年研究結果被發布。原稿上的筆跡與現存已知是安妮所書寫的樣本相符合,而日記的紙張、墨水與膠水和那些散亂的紙張與阿姆斯特丹在日記所述年代裡所能提供的物質相符合。

相關事件

2014年2月,日本東京都多家公共圖書館陸續發生館藏的《安妮日記》(日文版)及大屠殺相關書籍遭撕毀的事件,據統計有38間圖書館共300多本書損毀。3月14日,東京都警察以毀損罪逮捕東京都小平市某36歲無業男子,並依其口供找到被撕毀的內頁紙片。以色列駐日本大使館將捐贈相同數量的《安妮日記》及大屠殺相關書籍給館藏遭撕毀的圖書館。

2016年版權爭議

2016年元旦,法國南特大學講師奧利維爾·恩茨希爾德將《安妮日記》以荷蘭文抄寫發布到互聯網上,認為該作品的編寫者為安妮·法蘭克;而根據歐盟法規,一本書在作者逝世後第70年起著作權失效,該作品則進入公有領域。但遭到安妮·法蘭克基金會的反對,認為該作品由奧拓·法蘭克米爾亞姆·普萊斯勒整編而成,實際著作權持有者為此兩人,而米爾亞姆仍在世,所以仍受版權保護。因為著作權爭議,並且美國著作權法的進入公有領域時限與歐洲法不同,維基文庫根據美國著作權法規定移除了該作品;維基媒體基金會表示,這是「美國現行著作權法過度擴張的不幸案例」(an unfortunate example of the overreach of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 copyright law)[5]

作者簡介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德國猶太少女,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Bergen-Belsenconcentrationcamp),她的《安妮日記》成為第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視頻

安妮日記相關視頻

1942年6月12日 安妮弗蘭克寫下第一篇日記
荷蘭國家宣傳片
歷史上的今天:1929年6月12日《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出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