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安邦线/大城堡线(英语:Ampang Line/Sri Petaling Line),是巴生谷第三和四条列车线路,也是马来西亚首条轻快铁线。这条路线属于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SPAD)的大吉隆坡/巴生谷综合运输系统。在线路编码中,通往安邦为3号线,代表色是橘色,通往大城堡则是4号线,代表色是褐色。
安邦线和大城堡线前称“实达线”(STAR LRT),并由Sistem Transit Aliran Ringan(简称STAR)的公司管理。现今所有的轻快鐵则由马来西亚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旗下的快捷通轨道公司管理。此轻快鐵系统共长45.1公里,并是马来西亚的第一条标准轨线路。
安邦线与大城堡线的部分路轨,是沿用在20世纪初,雪兰莪铁道所经营之铁路,该线路由吉隆坡市中心的苏丹街其自陈秀连站一带,接着分岔经马鲁里一带至安邦,另一条则经沙叻秀至加影,形成今日轻快鐵线路之雏形[1]。
历史
马来西亚自1980年代起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使首都吉隆坡的机动车数量和道路交通流量不断增加;加上马来西亚政府采取扶持国产汽车工业的政策,使马来西亚成为国民汽车拥有率最高的东南亚国家。根据马来西亚政府在1980年代初进行的吉隆坡总体交通规划,预测到2000年首都私人汽车数量将比1980年增加2.8倍,当局有必要改变交通政策和提高公共交通的比重,否则吉隆坡未来不得不面对严重的交通堵塞,因此该规划报告建议在吉隆坡市中心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公共汽车为辅的交通运输系统。
1990年,由马来西亚和外国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完成吉隆坡轻轨系统(LRT)的可行性研究,建议借鉴香港和新加坡兴建地铁的经验,利用以往市区通往安邦的废弃铁路线路,优先兴建从市中心通往东南方向、连接安邦和冼都的轻轨铁路。1992年11月,轻轨运输系统私人有限公司(Sistem Transit Aliran Ringan Sdn Bhd)由9家公司合股成立,负责这条轻轨铁路的建设和经营,因此这条路线亦得名为“实达轻轨”(STAR LRT)或“实达线”(STAR Line)。
“STAR”第一期工程全长12.1公里,由安邦站至苏丹依斯迈站,于1993年8月完成融资协议并正式动工,至1996年12月建成通车。该线是马来西亚第一条轻轨铁路,轨道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距,牵引供电制式为750伏直流第三轨供电;由德国AEG公司(后来为Adtranz)和英国泰勒·伍德罗公司分别作为机电和土木工程承建商;投资模式为BOO模式(建设-拥有-经营)及土地补偿,以配合当时马来西亚政府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政策。“STAR”二期工程包括北延线(苏丹依斯迈站至冼都东站)和南延线(陈秀连站至大城堡站),两条延线均于1998年建成通车。
然而,实达线和后来的布达拉线建成通车之后,两家轻轨铁路营运商都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主要原因是基础建设和车辆购置费用等固定投资的债务偿还压力,而且客流量水平亦远低于建设规划时的估计。由于吉隆坡的私人汽车拥有比率非常之高,加上政府缺乏对泊车设施和接驳交通等配套的规划,使许多吉隆坡市民仍然习惯使用私人汽车出行,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使用率的提高。根据安邦线原本的建设规划,最初预计到2003年的日均客流量将达到50万人次,但实际客流量仅达到11万人次。
2001年11月,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不得不负起最后承担者的角色,接管了两家频临破产危机的轻轨铁路营运公司,并由企业债务重组委员会(CDRC)负责对其进行债务重组。随后,为了加强整合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的营运效率和服务质素,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于2004年7月注资成立吉隆坡快捷通公司(RapidKL),作为马来西亚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的子公司,自2005年1月1日起成为吉隆坡的公共交通营运商,负责经营巴生河流域的轻轨铁路和巴士服务。
2005年7月19日起,吉隆坡快捷通公司宣布将实达轻轨的两条路线,分别命名为安邦线(Ampang Line)及大城堡线(Sri Petaling Line),所有车站标识于2006年完成更名。2007年4月,吉隆坡快捷通公司又再决定将这两条线路合并及统一命名为安邦线(Ampang Line),不再对两条支线分别赋予不同名称。2016年7月,吉隆坡快捷通公司又再决定将这两条路线拆分为独立的线路,而中间共相连11站[2]。
视频
安邦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马来西亚安邦线轻轨项目投运 ,世界轨道交通咨询网,2015-11-5
- ↑ 吉隆坡地铁线路图高清电子版吉隆坡地铁线路图高清电子版(吉隆坡旅游地图) 免费版 ,数码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