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定海天主堂是一座位於浙江省舟山市的天主教教堂,下轄:定海、白泉、馬岙、臨城、金塘、瀝港、鹽倉、紫微、以及岱山的高亭、楊梅坑、岱西、橋頭、東劍、嵊泗等14個祈禱所。
教堂歷史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法國傳教士顧方濟來定海,有中國神父邱濟國、王若翰協助在城區附近傳教。道光二十三年(1843),城北設小聖堂一所。
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紫薇狹門(今雙橋鎮永豐村)建造定海首座天主教堂。同年七月,顧方濟調寧波任本堂。1847年,浙江第一任主教法國人石伯祿來定海擴建狹門堂為主教常駐堂。1848年,寧波孤兒院遷定海北門外,不久改為修道院。
道光三十年(1850),在修道院址另建天主堂,稱味增爵堂,面積1828平方米。同年,又在西門建天主堂,分設上下兩堂(今城關第三小學和區府大院內),上堂稱「彌額爾堂」,下堂為仁慈堂,收養嬰兒。共建樓房76間,平房46間,大堂一座,面積6000平方米。
1951年,有北門「味增爵堂」和西門上下兩堂;紫微狹門、鹽倉野岙、皋泄東湖、金塘穆岙、荷花等五處祈禱所。教友1945人,其中城關甬東鄉355人(內有女180人、兒童151人)。是年十一月,「聖母軍」被取締,原西門天主堂法籍神父伊法里被驅逐出境,由華籍神父主持教務。是年,西門教堂的仁慈堂由縣人民政府接管改作辦公用房,北門外「味增爵堂」改建為駐軍四一三醫院,只留西門「彌額爾堂」(即上堂)。五處祈禱所活動也逐漸減少。1958年,教友千餘人,活動基本停止。
「文化大革命「期間,「彌額爾堂」被用作城關第三小學擴建校舍,鄉下五處祈禱所,先後被拆除或另作他用。1986年8月,西門、北門兩教堂政府折價13.37 萬元,並歸還占用樓房十六間。1987年,政府另撥款35000元,賠償西門大堂,撥地在北郊義橋村建新堂。1987年,有教友800餘人,祈禱所4處,定海籍顧石峰神父任舟山總本堂,兼任沈家門本堂。
1991年,金仰科神父來舟山主持教務,出任定海本堂。2000年,定海教堂隨着教友的不斷增加,定海大堂與教會的發展已不相協調。經教區批准,撥款重建定海聖彌額爾堂,並興辦定海敬老院。2004年新堂建成 。
傳教士
傳教士亦作宣教師或宣教士(英語:Missionary),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1],很少會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雖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傳教士,一般傳教士這個詞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實際上佛教是最早大規模傳教的宗教,沿着絲綢之路[2]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語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遠方傳教的人,漢語也譯作宣教士,而Preacher一詞則指在人群中進行講道的傳道人。
參考文獻
- ↑ 日本神道教究竟是什麼?淺談日本的神道教|日本文化,搜狐,2017-09-09
- ↑ 絲綢之路簡介:唐朝時期開闢的中國到歐洲的商道,趣歷史網,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