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寿宁北路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寿宁北路戏

寿宁北路戏是福建省寿宁县的传统戏剧。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主要演奏乐器为长膜笛,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之一,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

2006年,寿宁北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寿宁北路戏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福建省

申报地区:福建省寿宁县

遗产编号:Ⅳ—46

申报日期:2006年

所属性质: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文化遗产名称:寿宁北路戏

所属地区: 福建 · 宁德 · 寿宁县

遗产编号:Ⅳ—46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 申报单位:福建省寿宁县

遗产级别: 国家

艺术特征

寿宁北路戏的唱腔除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外,大多数均属板腔体,曲调旋律优美, 节奏欢快,行腔顺畅,带有叙事性的表现特征。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话,这已成为北路戏的一个突出特色。在数百年的演出活动中,北路戏总结出一套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不管什么脚色行当,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推动剧情进展,这种对形体动作的强化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与唱腔紧密结合在一起,唱与做高度和谐,形成许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艺术形式,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北路戏的代表性剧目主要有《探阴山》、《对珠环》、《纸马记》、《凤娇与李旦》等。

音乐声腔

寿宁北路戏唱腔介于联曲体与板腔体之间,以板腔体为主,以平板正、反调 为其基本唱腔,多数是上、下两个乐句的形式。唱腔节奏多变,尤其是以后半拍起音的音乐穿插在乐句中和大音程跳进等的变化,使曲调活泼奔放,优美动听。唱腔可分为三类:一是平板正调和平板反调。平板正调有头万、二万、三万(一作“反头犯”、“反二犯”、“反三犯”)以及“老拨子”、“秦腔”、“梆子”(后两种为吹腔),均为横哨戏中常用的基本调。头万为平板,二万为慢板,三万为散板或柳丝紧板。反调如反二万与二万,只在开头乐句上有正反调的旋律,无调性上的变化关系。二是叠牌。此类曲牌旋律平易畅,有如说白,是一套由简入繁的同一音调不同节奏的分曲体。如[三字叠]、[五字叠]、[六字叠]、[七字叠]、[十字叠]、[急叠]、[温州叠]、[卜子叠]、[广东叠]等,较带沉思抒情特点,不似其他同类曲牌风趣活跃。三是小调曲牌。如[溪江调]、[小补缸]、[小桃红]、[葡萄架]、[走广东]、[茉莉花]、[广明灯]、[游花船]、[平和调]、[步步娇]、[男辞]、[女辞]、[踢球花腔]、[小上纹]、[乌盆计调]等。这些曲牌大多自其他剧种和民间小戏吸收,有的还来自某些流行剧目如[乌盆计调],是《乌盆计》中的专曲。 此类曲调格调较杂,一般只作为“插曲”运用。此外,板式有导板、摇板和头万散板,以及演皮黄戏时所用的回龙、原板、散板等。这些曲调后来都成为北路戏的辅助音乐曲调。如[三字叠]、[五字叠]、[六字叠]、[七字叠]、[十字叠]、[急叠]、[温州叠]、[卜子叠]、[广东叠]等,较带沉思抒情特点,不似其他同类曲牌风趣活跃。三是小调曲牌。如[溪江调]、[小补缸]、[小桃红]、[葡萄架]、[走广东]、[茉莉花]、[广明灯]、[游花船]、[平和调]、[步步娇]、[男辞]、[女辞]、[踢球花腔]、[小上纹]、[乌盆计调]等。 这些曲牌大多自其他剧种和民间小戏吸收,有的还来自某些流行剧目如[乌盆计调],是《乌盆计》中的专曲。 此类曲调格调较杂,一般只作为“插曲”运用。此外,板式有导板、摇板和头万散板,以及演皮黄戏时所用的回龙、原板、散板等。这些曲调后来都成为北路戏的辅助音乐曲调。

音乐伴奏

寿宁北路戏音乐中的伴奏有琴串、吹牌两种。琴串主要有[头万串]、[ 二万串]、[三万串]、[小拉子]、[梳妆楼]、[大八板]、[九环串]、[一枝春]、[一枝花]等。吹牌有[清如水]、[大尾声]、[上酒楼]、[双贵子]、[龙袍阵]、[风入松]等。锣鼓经有[二万头]、[下山虎]、[火炮]、[紧冲]、[水花浪]、[浪淘沙]、[十九锤]、[九鼎环]等。

20世纪60年代初,在挖掘整理过程中为突出以横哨为主奏曲调的“北路调”。避免京剧化、经专家认可,音乐中去除了[西皮](二簧)(四平调)等曲调。保留了福建乱弹横哨戏的特色,其音乐明快、爽朗、易被观众接受。

寿宁北路戏各行当角色,在唱曲前都有“叫介”(或称“叫头”),如“哭介”、“叹介”、“诉介”等类,均用拖长的声调唱念,为无伴奏的干唱,然后转入唱腔。“叫介”用于不同场合,如公堂诉苦用“哭介”,徘徊悱恻用“叹介”,闲情自得念诗词用“吟介”,叙述情由用“诉介”等。行当不同,“叫介”声调各异。此外,大将出场登场高时,有时唱高腔,演员干唱,无音乐伴奏,由幕后帮腔。

伴奏乐器主要是长膜笛,佐以麻胡(毛竹筒作琴筒,也称“大京胡”)、板胡、三弦、月琴、唢呐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似。

寿宁北路戏男女分腔,各行当各有特色,如小生用子喉(假嗓发声)。音色明亮、清脆,行腔萧洒自如。武生接近小生者用子喉,如《白门楼》之吕布、《三气周瑜》之周瑜;而短打武生如《上酒楼》之石秀则用本嗓发声。

青衣,子喉发声。按传统,青衣由男性扮演,其音色凝重悲切,行腔深沉委婉。

花旦,子喉发声。音色甜脆,行腔跳跃,婉转亮丽。亦有以本嗓发声。

老生,原喉(真嗓)发声。音色苍劲洪亮,行腔悲怆苍凉。

红生,原喉发声亦有与子喉行腔结合的如《龙虎斗》赵匡胤。声音有穿透力,行腔抑扬顿挫、高亢宽亮。

大花,原喉发声。音色浓重粗犷,以鼻音、脑后音为主,间用炸音。

三花,原喉发声。音色清澈明亮,行腔诙谐活泼,常夹念、白于行腔中。

戏曲器乐

寿宁北路戏的乐队俗称“后台”,有“软件”、“硬介”之分。由6人组成, 俗称“六条椅”。乐队地位以鼓板为尊,正吹次之,正吹即北路戏主奏者,除了拉头把(麻胡)外,还主奏横哨、唢呐。“六条椅”座位编制为:

1、硬介:鼓板、大锣、小锣(兼检场)、大钹

2、软介:正吹一横哨、唢呐、麻胡

副吹一唢呐、月琴或二胡

三把一三弦

寿宁北路戏唱腔以横哨(长膜笛)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之以麻胡。横哨构造与曲笛相似,长60厘米,笛管口径2.5厘米。正调吹奏筒音“6”反调吹奏筒音“2”。音色柔和,活泼而悠扬,在北路戏平板类唱腔和秦腔中应用。

麻胡,用麻竹制作,琴杆为小竹根部制成,长600mm,琴筒长130mm,厚10mm,口径65mm,以蛇皮蒙面,以竹做码。弓长760mm,丝线为弦。音域宽广、高亮。横哨与麻胡为北路戏富有特色的主奏乐器。

寿宁北路戏伴奏音乐由琴串与唢呐吹牌组成:

琴串以横哨麻胡二胡月琴伴奏,适应于生、旦人物动作表演。主 要有[头犯串]、[二犯串]、[三犯串]、[小拉子]、[梳妆楼]、[大八板]、[九环串]、[一枝春]、[一枝花]、[朝天子]、[天蛾仔]、[柳条金]、[夜青蛇串]、[洞房串]、[八叉串]、[金石榴]、[小鱼儿]、[安南串]、[西皮跳龙门]、[反跳龙门]、[到春来]等曲调。

唢呐吹牌用于升堂、出征、喜庆、迎送之类剧情,有[清水令]、[醉太平]、[满堂红]、[上小楼]、[双贵子]、[步步娇]、[水里鱼]、[风入松]、[游街]、[过场仔]、[文点绛]、[武点绛]、[北相桂]、[小河欢]、[万年欢]、[泣颜回]、[洞房吹]、[大过场]等。

锣鼓:寿宁北路戏锣鼓分唱腔锣鼓与身段锣鼓。唱腔锣鼓为行腔前的锣鼓引板,如[头犯]锣鼓点为“格大大”,[反头犯]锣鼓点为“乙大、大大大大”。身段锣鼓用于人物上下场、行军、对阵等情节,有[下山虎]、[火炮]、[急急风]、[紧冲]、[长锤]、[三击头]、[水花浪]、[浪淘沙]、[十九锤]、[九鼎环]等,多数与京剧锣鼓大同小异。

传承意义

作为福建有影响的珍稀剧种之一,北路戏有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1]

参考文献

  1. 寿宁北路戏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