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壽寧北路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壽寧北路戲

壽寧北路戲是福建省壽寧縣的傳統戲劇。

壽寧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主要演奏樂器為長膜笛,是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漢族地方戲曲聲腔劇種之一,曾流行於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亂彈進入福建後產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戲班,其中以北路班最為強盛,其他各路戲班相繼解散後,北路班仍活躍在閩東北一帶,北路戲即由此而得名。

2006年,壽寧北路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壽寧北路戲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地區:福建省

申報地區:福建省壽寧縣

遺產編號:Ⅳ—46

申報日期:2006年

所屬性質: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文化遺產名稱:壽寧北路戲

所屬地區: 福建 · 寧德 · 壽寧縣

遺產編號:Ⅳ—46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 申報單位:福建省壽寧縣

遺產級別: 國家

藝術特徵

壽寧北路戲的唱腔除極少數具有高腔曲牌體特徵外,大多數均屬板腔體,曲調旋律優美, 節奏歡快,行腔順暢,帶有敘事性的表現特徵。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話,這已成為北路戲的一個突出特色。在數百年的演出活動中,北路戲總結出一套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表演形式,不管什麼腳色行當,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推動劇情進展,這種對形體動作的強化和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化與唱腔緊密結合在一起,唱與做高度和諧,形成許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藝術形式,豐富了戲劇的表現力。北路戲的代表性劇目主要有《探陰山》、《對珠環》、《紙馬記》、《鳳嬌與李旦》等。

音樂聲腔

壽寧北路戲唱腔介於聯曲體與板腔體之間,以板腔體為主,以平板正、反調 為其基本唱腔,多數是上、下兩個樂句的形式。唱腔節奏多變,尤其是以後半拍起音的音樂穿插在樂句中和大音程跳進等的變化,使曲調活潑奔放,優美動聽。唱腔可分為三類:一是平板正調和平板反調。平板正調有頭萬、二萬、三萬(一作「反頭犯」、「反二犯」、「反三犯」)以及「老撥子」、「秦腔」、「梆子」(後兩種為吹腔),均為橫哨戲中常用的基本調。頭萬為平板,二萬為慢板,三萬為散板或柳絲緊板。反調如反二萬與二萬,只在開頭樂句上有正反調的旋律,無調性上的變化關係。二是疊牌。此類曲牌旋律平易暢,有如說白,是一套由簡入繁的同一音調不同節奏的分曲體。如[三字疊]、[五字疊]、[六字疊]、[七字疊]、[十字疊]、[急疊]、[溫州疊]、[卜子疊]、[廣東疊]等,較帶沉思抒情特點,不似其他同類曲牌風趣活躍。三是小調曲牌。如[溪江調]、[小補缸]、[小桃紅]、[葡萄架]、[走廣東]、[茉莉花]、[廣明燈]、[游花船]、[平和調]、[步步嬌]、[男辭]、[女辭]、[踢球花腔]、[小上紋]、[烏盆計調]等。這些曲牌大多自其他劇種和民間小戲吸收,有的還來自某些流行劇目如[烏盆計調],是《烏盆計》中的專曲。 此類曲調格調較雜,一般只作為「插曲」運用。此外,板式有導板、搖板和頭萬散板,以及演皮黃戲時所用的回龍、原板、散板等。這些曲調後來都成為北路戲的輔助音樂曲調。如[三字疊]、[五字疊]、[六字疊]、[七字疊]、[十字疊]、[急疊]、[溫州疊]、[卜子疊]、[廣東疊]等,較帶沉思抒情特點,不似其他同類曲牌風趣活躍。三是小調曲牌。如[溪江調]、[小補缸]、[小桃紅]、[葡萄架]、[走廣東]、[茉莉花]、[廣明燈]、[游花船]、[平和調]、[步步嬌]、[男辭]、[女辭]、[踢球花腔]、[小上紋]、[烏盆計調]等。 這些曲牌大多自其他劇種和民間小戲吸收,有的還來自某些流行劇目如[烏盆計調],是《烏盆計》中的專曲。 此類曲調格調較雜,一般只作為「插曲」運用。此外,板式有導板、搖板和頭萬散板,以及演皮黃戲時所用的回龍、原板、散板等。這些曲調後來都成為北路戲的輔助音樂曲調。

音樂伴奏

壽寧北路戲音樂中的伴奏有琴串、吹牌兩種。琴串主要有[頭萬串]、[ 二萬串]、[三萬串]、[小拉子]、[梳妝樓]、[大八板]、[九環串]、[一枝春]、[一枝花]等。吹牌有[清如水]、[大尾聲]、[上酒樓]、[雙貴子]、[龍袍陣]、[風入松]等。鑼鼓經有[二萬頭]、[下山虎]、[火炮]、[緊沖]、[水花浪]、[浪淘沙]、[十九錘]、[九鼎環]等。

20世紀60年代初,在挖掘整理過程中為突出以橫哨為主奏曲調的「北路調」。避免京劇化、經專家認可,音樂中去除了[西皮](二簧)(四平調)等曲調。保留了福建亂彈橫哨戲的特色,其音樂明快、爽朗、易被觀眾接受。

壽寧北路戲各行當角色,在唱曲前都有「叫介」(或稱「叫頭」),如「哭介」、「嘆介」、「訴介」等類,均用拖長的聲調唱念,為無伴奏的乾唱,然後轉入唱腔。「叫介」用於不同場合,如公堂訴苦用「哭介」,徘徊悱惻用「嘆介」,閒情自得念詩詞用「吟介」,敘述情由用「訴介」等。行當不同,「叫介」聲調各異。此外,大將出場登場高時,有時唱高腔,演員乾唱,無音樂伴奏,由幕後幫腔。

伴奏樂器主要是長膜笛,佐以麻胡(毛竹筒作琴筒,也稱「大京胡」)、板胡、三弦、月琴、嗩吶等。打擊樂器與京劇相似。

壽寧北路戲男女分腔,各行當各有特色,如小生用子喉(假嗓發聲)。音色明亮、清脆,行腔蕭灑自如。武生接近小生者用子喉,如《白門樓》之呂布、《三氣周瑜》之周瑜;而短打武生如《上酒樓》之石秀則用本嗓發聲。

青衣,子喉發聲。按傳統,青衣由男性扮演,其音色凝重悲切,行腔深沉委婉。

花旦,子喉發聲。音色甜脆,行腔跳躍,婉轉亮麗。亦有以本嗓發聲。

老生,原喉(真嗓)發聲。音色蒼勁洪亮,行腔悲愴蒼涼。

紅生,原喉發聲亦有與子喉行腔結合的如《龍虎鬥》趙匡胤。聲音有穿透力,行腔抑揚頓挫、高亢寬亮。

大花,原喉發聲。音色濃重粗獷,以鼻音、腦後音為主,間用炸音。

三花,原喉發聲。音色清澈明亮,行腔詼諧活潑,常夾念、白於行腔中。

戲曲器樂

壽寧北路戲的樂隊俗稱「後台」,有「軟件」、「硬介」之分。由6人組成, 俗稱「六條椅」。樂隊地位以鼓板為尊,正吹次之,正吹即北路戲主奏者,除了拉頭把(麻胡)外,還主奏橫哨、嗩吶。「六條椅」座位編制為:

1、硬介:鼓板、大鑼、小鑼(兼檢場)、大鈸

2、軟介:正吹一橫哨、嗩吶、麻胡

副吹一嗩吶、月琴或二胡

三把一三弦

壽寧北路戲唱腔以橫哨(長膜笛)為主要伴奏樂器,配之以麻胡。橫哨構造與曲笛相似,長60厘米,笛管口徑2.5厘米。正調吹奏筒音「6」反調吹奏筒音「2」。音色柔和,活潑而悠揚,在北路戲平板類唱腔和秦腔中應用。

麻胡,用麻竹製作,琴杆為小竹根部製成,長600mm,琴筒長130mm,厚10mm,口徑65mm,以蛇皮蒙面,以竹做碼。弓長760mm,絲線為弦。音域寬廣、高亮。橫哨與麻胡為北路戲富有特色的主奏樂器。

壽寧北路戲伴奏音樂由琴串與嗩吶吹牌組成:

琴串以橫哨麻胡二胡月琴伴奏,適應於生、旦人物動作表演。主 要有[頭犯串]、[二犯串]、[三犯串]、[小拉子]、[梳妝樓]、[大八板]、[九環串]、[一枝春]、[一枝花]、[朝天子]、[天蛾仔]、[柳條金]、[夜青蛇串]、[洞房串]、[八叉串]、[金石榴]、[小魚兒]、[安南串]、[西皮跳龍門]、[反跳龍門]、[到春來]等曲調。

嗩吶吹牌用於升堂、出征、喜慶、迎送之類劇情,有[清水令]、[醉太平]、[滿堂紅]、[上小樓]、[雙貴子]、[步步嬌]、[水裡魚]、[風入松]、[遊街]、[過場仔]、[文點絳]、[武點絳]、[北相桂]、[小河歡]、[萬年歡]、[泣顏回]、[洞房吹]、[大過場]等。

鑼鼓:壽寧北路戲鑼鼓分唱腔鑼鼓與身段鑼鼓。唱腔鑼鼓為行腔前的鑼鼓引板,如[頭犯]鑼鼓點為「格大大」,[反頭犯]鑼鼓點為「乙大、大大大大」。身段鑼鼓用於人物上下場、行軍、對陣等情節,有[下山虎]、[火炮]、[急急風]、[緊沖]、[長錘]、[三擊頭]、[水花浪]、[浪淘沙]、[十九錘]、[九鼎環]等,多數與京劇鑼鼓大同小異。

傳承意義

作為福建有影響的珍稀劇種之一,北路戲有着極深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歷史價值。[1]

參考文獻

  1. 壽寧北路戲福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