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崔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崔峒一名崔洞[1],字號不詳。唐代詩人,博陵安平人,崔行功曾孫。

生卒年皆不詳。登進士第,最早被聘為潞州府功曹參軍[2],大曆年間曾任拾遺補闕等職。[3]或說曾任集賢院學士。[4]大曆年間與李端盧綸吉中孚錢起等人合稱「大曆十才子」。《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人物生平

崔峒幼年家境貧寒,父親早逝,又逢亂世,讀書較晚,且時斷時續,三十多歲才登進士第。登第後在京都長安等待封官,曾寫詩以記:「讀書常苦節,待詔豈辭貧。暮雪猶驅馬,晡餐又寄人。愁來占吉夢,老去惜良辰。延首平津閣,家山日已春。」吏部安排他到北方的一個縣當了個縣官。40歲時,被調入集賢院,授拾遺集賢學士。遂寫詩道:「九遷從命薄,四十幸人聞。」朝廷見他有些能力,派他去潤州任刺史。但每況愈下的政治社會現狀使他深感心中無底,因此上任時連家眷都沒帶。到任後情緒不高,胸無大志,經常與一些和尚、道士往來,顯然這更不利振他勤政之志。在當時他給許多朋友的詩作中每有表露。例如:「愛爾無羈束,雲山恣意過。一身隨遠岫,孤棹任輕波。世事關情少,漁家寄宿多。蘆花泊船處,江月奈人何。」在任時崔峒常常想家。史書上對後來是否調回京城說法不一。有的說他終於州刺史,死在任上;有的說他調回京城。從崔峒的詩作看,後者是對的。有詩為證,在京城給朋友寫過不少信:「慣作雲林客,因成懶漫人。吏欺從政拙,妻笑理家貧。」並自足地說:「十年隨馬宿,幾度受人恩。白髮還鄉井,微官有子孫。」那時,崔峒同許多官僚們一樣,守着自己的小家,過起了事不關己,飽食終日,養尊處優的日子。

大曆中曾任拾遺、補闕等職。集賢學士。唐朝大曆年間和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耿湋、夏侯審合稱「大曆十才子」。

作品

崔峒的詩全國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被選錄了崔詩九首,並評價云:「崔拾遺,文彩炳然,意思方雅。」這首詩,意象高華,投贈之意,怨憤之情,出以雅正之筆,為崔詩中的佳作。

【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

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性情。

雲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陶潛縣裡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

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賞析 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這首詩作於崔峒晚年,抒寫了自己一生在仕、隱之間徘徊的內心矛盾。 「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據《唐詩紀事》及崔峒朋友們的詩文記載,崔曾登進士第,大歷中任拾遺、補闕等職,後因事貶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縣北)功曹,終被貶於州刺史,卒於貞元中期。從詩的作年和詩中語氣來考察,這首詩可能即作於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屬於閒官,且詩人所居之地又遠離朝廷,因而詩的上句說數年來漂泊江湖,摒棄做官的虛名,下句「竹杖紗巾」,是隱者裝束,意思說自己逍遙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願。金聖嘆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寬然有餘,更無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獻書,遂又生出無數不稱情」(《金聖嘆選批唐詩》卷之四上)以「遂」字為中心解這兩句詩,一語中地。下一聯具體描寫瀟灑的生活:「雲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雲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詩人現居的閒散之地,此聯詩人自述一切率意而為,有時逢寺即宿,有時日落西山,無事時沿江漫行。這兩句頗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聯的意趣。 頸聯歸結到寄韋李本意。「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上句陶潛指李明府,陶曾為彭澤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韋應物。陶淵明既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從那首《贈同官李明府》中「流水聲中視公事,寒山影裡見人家」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懷磊落的人物;庾亮為晉朝太尉,《晉書》卷七十三載:亮都督江荊六州軍事,鎮武昌。「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樓,亮至,將起避,亮徐曰:'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興復不淺'。便據胡床嘯詠,其坦率多類此。」「樓中對月」疑寫此事。韋應物為大歷、貞元間著名山水詩人,性格清雅閑靜,詩風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祿者。崔峒以兩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兩位同樣雅潔的今人,說他們做官,不說政績怎樣,而說看花、對月,這樣寫主要是對他們「吏隱」生活的嚮往,同時稍露自傷不遇之情。 「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聯轉入滿腹牢騷不平,詩人向兩位朋友訴苦:我不遠萬里,到京城獻書,誰知「君之門兮九重」,一片赤誠,難以上達天聽,不為君知。這兩句並不是「悔獻書」,他對獻書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賞識自己的才幹,使得他不能像韋蘇州和李明府那樣,既能當官,又過著「瀟灑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詩中常交織著「仕」與「隱」的矛盾。他們都是中下層知識分子,對他們來說,最愜意的莫過於「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這樣吏、隱兩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這種「待遇」而產生怨恨,不過,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詩,對他的矛盾心理寫得很形象具體:「狥旬世甘長往,逢時忝一官。欲朝青瑣去,羞向白雲看。榮寵無心易,艱危抗節難」。 這首詩,意象高華,投贈之意,怨憤之情,出以雅正之筆,為崔詩中的佳作。 [5]


注釋

  1. 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內韓翃作韓栩、崔峒作崔洞。
  2. 參見《唐才子傳》卷四〈崔峒小傳〉;傅璇琮在《唐代詩人叢考》據盧綸〈得耿湋司法書,因敘長安故友零落,兵部苗員外發、秘書省李校書端,相次傾逝,潞府崔功曹峒、長林司空丞曙俱謫遠方,余以搖落之時。對書增嘆,因呈河中鄭倉曹,暢參軍昆季〉詩認為崔峒擔任「潞府功曹」已在建中或貞元年間,實是由朝中補闕被貶爲潞州功曹參軍。《唐才子傳》記載時間誤倒。
  3. 《文藝傳》云:「終右補闕」。
  4. 唐詩紀事》卷三十
  5.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崔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