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专巷子(马克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师专巷子》是中国当代作家马克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师专巷子
在固原老城的西北,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子----文化巷。因当时西海固的最高学府固原师专坐落在巷子尽头,当地人习惯叫它为师专巷子。巷子窄狭,简陋,但在我的心目中却有着无可取代的分量,三十年来始终是我梦魂牵绕的地方。
1987年我们带着乡下孩子特有的胆怯和羞涩走进巷子、走进巷子尽头的固原师专,从此和这条巷子建立了特殊的血肉联系。在《诗经》的反复吟唱里,我们听到了来自两千多年的沉重叹息、感受到西周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在唐诗宋词的斑驳风雨里我们读懂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爽浪漫、苏轼的旷达豪放;在明清小说的起承转合里我们慢慢地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开始同情潘金莲的遭遇、怜惜林黛玉的眼泪。我们在渐渐地成熟长大,巷子在悄悄地发展变化,某个周末去看电影,不经意发现巷子东边几间民房的山墙上开出了门窗,挂上了XX饭馆、XX发廊、XX录像厅的招牌,再次走过巷子就会听见“嗷——嗷——啊——啊”的武打声,闻到勾人馋涎的饭菜香味,偶尔还会看见一位笑意盈盈的红唇女子在门口的铁架上晾晒毛巾。1990年仲夏,饯行的骊歌在耳畔响起,我们告别了垂柳依依的校园、告别了一段洒满鲜花的青春岁月,穿过亲切的师专巷子,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在西海固山川的纹理之间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扶老携幼,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季节轮回、光阴流转,三十年的风霜雪雨、吹老了容颜、染白了双鬓、淋湿了热情。曾经的梦想破了又续、续了再破,碎片洒落一地;生活的担子挑起卸下,卸下挑起,伤痛布满全身。但始终不曾改变的是对这条巷子的怀念和对巷子尽头那座校园的感念。
2021年2月20日,和妻子一起来固原看病,在等待结果的间隙里,妻子去转商城,我独自一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这条梦里牵绕了几十年、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巷。道边的垂柳不见了踪影,两边林立的高楼取代了过去低矮的民房,时装家电、副食果蔬绕得人眼花,动感的音乐声、个性化的叫卖声吵得人头晕,市场的繁荣和商品的繁盛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这哪里还是当年那条僻静清幽、激荡着火样热情、飘散着淡淡忧伤的师专巷子呢?
巷子尽头,那座熟悉的校门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把以前的铁栅门变成了电动拉链门。院内的水泥小道依然笔直干净,当年半人高的松树已经快赶上教学楼的高度了。那道闪着银光的电动门,仿佛是一条时光的溪流把当下和过往隔在了遥远的两岸。久久地伫立岸边,一个个熟悉而亲切的身影穿过时光的迷雾款款而来,渐次清晰。副校长慕岳严肃严谨、一丝不苟。详实丰富的讲义写在硬皮塑料笔记本上,在老校长慢条斯理、分条缕析地讲述中,我们知道了文学的本质是人学,文学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点。杨子仪老先生衣着简朴、矮矮胖胖,戴一顶鸭舌帽就像个机械修理工人。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恰当准确的例子讲述着西海固的方言俗语,在老先生的精彩分析中我们才知道土得掉渣的西海固方言原来如此有趣、如此美丽,让我们对脚下的这块土地有了新的看法。他的那句俗语“鸡的骨头羊的髓,黎明前的瞌睡,新媳妇的嘴。”又一次在耳畔响起。荣茂根老先生头发灰白、精瘦干练,上课时边讲边写,字体玲珑隽秀,动作飘逸灵动,随着粉笔的滑动,右手小拇指旁多出来的那根六指儿上下抖动像一只蝴蝶在煽动着翅膀,一节课下来留下整整一黑板漂亮的文字,堪称书法精品,不忍擦去。国语经老师和蔼可亲、亲切随和。他端着白瓷缸子一遍又一遍的给我们分析复杂句子的成分、纠正错误的读音,偶尔也会讲讲自己扛过枪但没有过江的军旅往事。南炬容老先生语速缓慢、一字一顿、有力瓷实。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引导我们感受到了明末清初的小说魅力,让我们对曹操的奸诈、孙悟空的能耐、鲁达的粗鲁、林黛玉的多愁多了一些立体的认识。还有名气远扬我们却无缘亲聆其教的丁文庆、袁伯诚、米正中等等。这些老先生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特殊的时代风云把他们从繁华的都市裹挟到偏远的西海固,他们的人生是灰暗不幸的、经历是曲折多难的,但他们毫不颓废怨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豁达的思想和饱满的热情治学科研、教书育人,创造了固原教育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一时期,承蒙他们的悉心教诲,幸哉乐哉;如今这些人大多数已经不幸辞世,惜哉痛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们始终缅怀三十年前的那段青葱岁月,追忆那个时期的师专巷子和巷子尽头的美丽校园,感念校园里的那些高尚无私、博学乐教的教育先贤。 [1]
作者简介
马克文,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