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希运禅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希运禅师
圖片來自六图网

希运禅师,诸佛与悉数众生,唯是专注,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跨过悉数定量名言踪影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沿,不可测度,惟此专注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原文

  闽中祖德,首推黄檗山的希运禅师。

  运禅师一生中的言行积德行善,通常令人心服口服,尤其是一些意味深长的行动,确实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比如一次在南泉普愿大师那里为去菜园摘菜。

  愿问:「干甚么去?」

  师答:「摘菜去。」

  愿问:「拿甚么摘?」

  师竖起手中刀。

  愿云:「祇解作宾,不解作主!」

  师把手中刀点三下。

  愿云:「咱们摘菜去!」

  这段故事中包含了些甚么呢?运禅师竖起手中刀,愿大师评云只作宾,不解作主;那便是法王子孙,当如大树,莫像缠藤,也便是要有独当一面的精力,切忌耐久倚人篱下。如是,运禅师以刀点三下,毅然地发表心志特别,选择不负师长的期望;至,此愿大师才放下心思,叫咱们摘菜去!

  又一次,师在盐官上殿礼佛时,恰是唐宣宗在寺内做沙弥,宣宗见了,提出质问道:

  「不着佛求,王着法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

  师闻,言趁热打铁地回答说: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

  宗听了,深感疑问,便追问道:

  「用礼何为?」

  师不答,举手掌了宣宗一记耳光。

  宣宗不解其意,反而责怪的说:

  「太粗生!」(按你太粗鲁了的意思)

  师心慈悲,有意给宣宗棒喝,便道:

  「这里是甚么地址,说粗说细的!」

  语毕,随后举手又打。

  迷惘宣宗契。

  这故事了解的指出了「常礼如是事!」正如古德所说的「圣谛亦不为!」

  时下末法,离佛更远,通常行者,重表面功利,贪于眼前名闻利养,弃真实如破履,管他落发儿孙所负多么工作,更任他来世披毛戴角,反正「死了死了」与「我」无交涉!

  这便是意外的一代又一代!

  信不?请看运禅师的另一个故事。

  有一天,有六位和尚来访,内五人忠实作礼,一人提起坐具,仅作一个圆相;师见状,举语堪察。

  师云:「我闻有一只猎犬甚恶!」

  僧曰:「寻灵羊声来!」

  师云:「灵羊无声到汝寻?」

  僧曰:「寻灵羊迹来!」

  师云:「灵羊无迹到汝寻?」

  僧曰:「寻灵羊踪来!」

  师云:「灵羊无踪到汝寻?」

  僧曰:「与么?则死灵羊也!」

  师便休去,明日升堂,旧事重提。

  师云:「昨日寻灵羊僧出来!」

  僧便出。

  师云:「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去,你怎说明呢?」

  僧无语。

  师云:「将谓是赋性衲僧!来只是个义学沙门!」

  语毕,着人把僧驱出山门。

  这便是禅师们所最仇视的「七纵八横」论辩,所谓七纵八横,便是谈生论死,说天道地,几乎无所不晓,而真的触及要害时,便不知所措了。

  在人生道途上,正本学上一个「谦」字的人就不多,假定,他稍具一些世智聪明的话,根柢就只知道一个自我的「我」字了;试想,一个只知有我,不   知有人的人,他的沉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基于此,古人有「谦善可行全国」的经验谈,在谦善的心境下,事实上处处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贱卖。

  其次,来看运禅师的思维理路,兹以他他老对斐公美所说的一些法要,以察其一生中言至道,是如何地发表了伟大和磅礡的气慨,又是如何地令人无异   议的诚意赏识。

  他说:

  「诸佛与悉数众生,唯是专注,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跨过悉数定量名言踪影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沿,不可测度,惟此专注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又说:

  「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如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蹂躏而行,沙亦不怒,瑰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悉数相,众生诸佛,更无不一样,但能无心,便是终究。」

  观今世道人心,谁像恒沙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分配,正本仔细一想,悉数声色,作为佛事,语默动态,犹若法理,则天然看穿放下,享于「自由自在」的常乐净境了,亦如运禅师所说:

  「妄本无体,是汝心所起!」

  又如经云:

  「心生则各种法生,心灭则各种法灭!」

  所以「心生灭法」,在禅师们的修学上是为要课,也便是禅思、禅疑、禅悟行动上的主题,舍此禅师们便无法「直了成佛」了!当然,也就无所谓「哲学思维」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