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带着"边城"游茶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带着"边城"游茶峒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带着"边城"游茶峒》中国当代作家寇玉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带着"边城"游茶峒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座绕不开的城,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就是沈从文的《边城》,前者道尽了现实波折,后者写出了田园牧歌。

1943年,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首次出版,将一座自然古朴的边陲小镇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而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也如同一颗种子,在我的心田生根发芽,想要去造访这遗世一方的大同世界。

茶峒,原称茶峒镇,建于嘉庆八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故名“边城”。

七月得闲,我与友人一同造访茶峒。近年来,也曾慕名到过不少古镇,可惜大多数总是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如同复制粘贴的主题乐园,让人倍感意兴阑珊。原本担心此行同样会无功而返,茶峒却实实在在的给予了我们意料外的惊喜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故事开篇,便将茶峒的景物依次铺陈,娓娓道来。参照《边城》按图索骥,沈从文笔下那个鲜活的世界在茶峒悬停。古巷灰墙青砖、鳞次栉比的店铺、原木雕花的门窗;青石板路,砖瓦房屋,河水流淌起伏贯通古镇,又悠悠地驶向两岸。

边城茶峒成就了沈从文,而沈从文也为茶峒的多情山水增色添彩。钟灵毓秀的茶峒孕育出清水江一般清澈透净的翠翠和善良淳朴的小镇乡民,岁月从墙上剥落,江岸碧波里翠翠和滩送的身影似乎依旧清晰可见。

或许是时间格外偏爱茶峒,茶峒人的生活仍然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适淡然。白塔高耸入云,上了年纪的古老交通工具拉拉渡,随着潺潺流水缓缓摇曳,载着湘渝两岸间的风景与人情往返。人文与环境互为滋养孕育,亘固的“静”像是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将外界的纷乱杂沓区隔开来,只留下扉页一行书写边城纯粹美好的散文诗。

茶峒自灵秀的湘西世界而来,又在沈从文笔下走向更辽阔的天地。现今的湘西仍旧保存着诸多传承下来的民俗风情,吸引着许多想去寻找宁静和自我回归的灵魂去朝圣。世代的更迭,让记忆成为无法复刻和还原的瞬问集合,然而人类对于美的感受力却是永恒的,对于纯净的人性亦是热切向往。为了对抗流逝,人类又发明了文字,创造了音乐,于是我们学会了用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记录生命、慰藉时间。

白云苍狗,野马尘埃,但创作的力量可以对冲消亡,延续回忆,重塑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画面。

而今再读《边城》,文字引领我穿越回到那个充满诗意与哀愁的世界时,心绪早已不再像少年时的暴风雨大起大落。至于那个人明天会不会回来也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眼前所见,用心去感受每一刻的美好,在众多种人生里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1]

作者简介

张小芳,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供职于济源北斗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