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帻,汉语二级字, 读作zé,部首为巾,总笔画数为11笔,古代的一种头巾。[1]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帻zé ⒈ 古代的头巾。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帻zé 〈名〉 (1) (形声。从巾,责声。本义:头巾) (2) 同本义(包裹着头,中间露出头发,帻前高后低,然后加冠) [turban] 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 蔡邕《独断》 文武官皆免冠著帻。——《晋书·舆服志》 (3) 又如:丧帻;帻梁(古代包头的头巾) (4) 犹冠。类似帽子的东西 [hat] 乃有秋花实,全如鸡帻丹。——宋· 梅尧臣《鸡冠》 (5) 又如:帻巾(头巾)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侧革切,音责。《说文》发有巾曰帻。《玉篇》覆髻也。《急就篇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嫧发也。《扬子·方言》覆结谓之帻巾。《广雅》承露帻,覆结也。《蔡邕·独断》帻,古者𤰞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羣臣皆随焉。然尚无巾,至王莽内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後汉·舆服志》古者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後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未冠童子帻无屋。《隋书·礼仪志》文者长耳,谓之介帻。武者短耳,谓之平上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