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香落里,尘外读好诗(宋广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幽居香落里,尘外读好诗》是中国当代作家宋广勤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幽居香落里,尘外读好诗
赏菊
菊花岂在室中黄,野地轻开满径香。
来客心怀呈远意,迎其风骨入诗囊。
点评:
这首诗的首句“菊花岂在室中黄”,即岀语不凡,令人耳目一新。大家知道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遇冷而开,不惧风霜,“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如果把菊花种在温室里,娇生惯养,岂不有违菊花的“本意”?我们常常看到在古典诗词中写篱边之菊,园中之菊的佳句比比皆是,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有“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还有“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等,而写野外之菊的好诗并不多见,兰心老师恰恰欣赏的是野外之菊,写的很有特色。你看,作者领着我们来到野外,但见“野地轻开满径香”,一下子视野就廓大起来,遍地的菊花正如空谷幽兰般静静的开放,菊花的清香之气,荡漾在空中,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作者远道而来,难道仅仅是只为欣赏这里的菊花吗?第三句给出了答案:“来客心怀呈远意”,“呈”是呈上,恭谨,仰慕的意思,“远”,在此可理解为作者的凌云壮志,对菊花的钦佩之情,赞美之意。第四句道出了作者赏菊的目的:“ 迎其风骨入诗囊”。这一句卒章见志,豪迈古朴。足见作者怀襟,笔力雄健。
在此诗中,作者构思巧妙,不慕室中之菊,偏爱野外之菊,态度明朗,意象鲜明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气韵生动,不愧是一首佳作。但我认为还有个别之处,需要与作者商榷:其中第二句中的“满”字,与本句中的“轻”字,虽都是形容词,但并不十分匹配,“轻开”可理解为悄无声息地开放或刚刚开放,而用“满”字来形容菊花之香远,似乎有些过了,尝试改用“一径”如何,这样是否可以收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呢?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见解,不一定正确,只是提个参考意见吧。
忆 小 荷
小荷有意送花香,不解风情断续章。
负得美人孤赏月,梦寻追忆水中央。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喜爱荷花,单从对荷花的称谓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古人对荷花的称谓有:藕花、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等,咏莲花的诗文佳作古今也不在少数。今有焦作诗人李四新老师的《忆小荷》写得也很有特色。现尝试评析如下:
首句“小荷有意送花香”,即别开生面,很有意味。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冲击力,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来个且听下回分解:读者正期待着下文,然而小荷却“不解风情断续章”,犹如一盆冷水灌顶,“有意”很快变成了”无情”。读者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啊!正是由于小荷的不解风情,才引起下文:“负得美人孤赏月”。此句中的美人似指钟情的少男(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美人,玉人多指女性,也可以指男性),他在荷塘边(从末句中推测得知)徘徊,伫立,无语,虽花好月圆,然伊人不至,斯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个中滋味难以向外人道,一个“孤”字胜过千言万语,足见作者笔力老道。结句“梦寻追忆水中央”,更似神来之笔,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水中央”的意象取自《诗经. 蒹葭》和歌曲《荷塘月色》,其意象之鲜明,意境之优美,可以想像水中央的“伊人”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美若天仙,引得斯人魂牵梦萦,挥之不去。“梦寻追忆”四字,力透纸背,“忆”是“追忆”,而且是“梦寻追忆”强化了诗的主题。
总之,小诗写得温婉雅致,语句清新且构思精巧,叙事一波三折,心中有波澜,妙笔自生花。说到不足之处,我想提个建议,首句中的“有意”二字,不若改成”款款”二字。理由是“有意”似有绑架之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换成“款款”就不同了。“款款”是指徐缓貌,又指和悦貌。假如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小荷如莲花仙子,“素手把芙蓉”,仙袂飘飘,笑语盈盈,款款而来,这样的场景,该是多么美啊!当然诗无达诂,解读诗词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说谁对谁错。在此发表己见,为了抛砖引玉吧。
2021年3月1日写于沈丘县实验中学 [1]
作者简介
宋广勤,网名浪迹江湖,1963年生,河南沈丘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