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里德里希·席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弗里德里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出生於德國(當時為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的小城馬爾赫爾的貧窮市民家庭,詩人、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認為德意志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1]

席勒在一個非常虔誠基督的家庭長大,他年輕時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聖經,這對他後來的戲劇創作產生了影響。[2]

在席勒生命的最後17年(1788-1805 年),他與已經著名且有影響力的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建立了富有成效但複雜的友誼。

1802年,對於他的成就,席勒被授于貴族的頭銜薩克森-魏瑪公爵。

1805年,因肺結核去世,享年45 歲。[3]

早年生活和事業

席勒的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席勒童年時代就對詩歌、戲劇有濃厚的興趣。

弗里德里希出生時,他的父親卡斯帕·席勒因隨軍隊離開他們了。在戰爭期間卡斯帕·席勒很少回家,但他確實偶爾會去探望家人。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偶爾會在他駐紮的地方拜訪他。

1763年,戰爭結束時,席勒的父親成為一名徵兵官,駐紮在施韋比施格明德。一家人跟著他搬家。由於生活成本高——尤其是房租——全家搬到了附近的洛奇鎮。

1766 年,全家人離開 Lorch 前往符騰堡公爵的主要住所路德維希堡。席勒的父親已經三年沒有領到工資了,全家人一直靠積蓄生活,但再也負擔不起了。因此,卡斯帕·席勒 (Kaspar Schiller) 被派往路德維希堡的駐軍。

1768年,席勒進入拉丁語學校學習。

1773年,被公爵強制選入他所創辦的軍事學校(斯圖加特卡爾學院),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在軍事學校上學期間,席勒結識了心理學教師阿爾貝,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這促使席勒堅定的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4]

1780 年,他在斯圖加特獲得了一個團醫生的職位,這是他不喜歡的工作。為了出席的首次演出《強盜》在曼海姆,席勒未經許可離開他的軍醫團。結果,他被捕,被判處 14 天監禁,並被卡爾歐根禁止出版任何進一步的作品。

1782年,逃離斯圖加特,經法蘭克福曼海姆、萊比錫]]和德累斯頓到達魏瑪

一夜成名

在學校,席勒寫了他的第一部劇本《強盜》,戲劇化了兩個貴族兄弟之間的衝突:長輩卡爾摩爾帶領一群叛逆的學生進入波西米亞森林,在那裡他們變成了羅賓漢般的土匪,而弗蘭茨摩爾,弟弟計劃繼承父親的巨額遺產。該劇對社會腐敗的批判和對原革命共和主義理想的肯定,讓原本的觀眾大吃一驚。席勒一夜成名。

後來席勒因這部劇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會員。https://cn.wikichali.com/706451-schiller-GZFOCW

該劇的靈感來自萊瑟維茨早先扮演塔蘭託的朱利葉斯,年輕的席勒的最愛。

第一個旺盛的創作期

取得成功之後,席勒進入了生命中的第一個旺盛的創作期。

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繼完成了

《陰謀與愛情》悲劇(1784年)

《歡樂頌》(1785年)

《唐·卡洛斯》詩劇(1787年)等。

1787年1789年,席勒在耶拿定居,他被任命為文史哲教授,在那裡,他只寫歷史著作。

青年時代創作的高峰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青年時代創作的高峰。此劇揭露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與宮廷中爾虞我詐的行徑。

《陰謀與愛情》無論在結構上還是題材上都是德國市民悲劇的典範。

席勒摒棄了創作《強盜》時慣用的長篇大論,而是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諷刺。

來自市民階層的人物路易絲與宰相的對話:「我可以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買賣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遞交一份申請,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對待無禮的客人,我就會把他攆出大門!」直接質問德國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具有烏托邦色彩。

後來的職業生涯

1799年,與家人從耶拿返回魏瑪。並與歌德結交成為好友。歌德說服他重返劇本創作。

他和歌德創辦了魏瑪劇院,成為德國領先的劇院。他們的合作促成了德國戲劇的複興。

這一時期席勒的著名劇作包括:

《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年)

《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年)

《奧爾良的姑娘》(1802年)

《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

《威廉·退爾》(1803)等。

這一時期席勒創作的特點是以歷史題材為主,善於營造悲壯、雄渾的風格,主題也貼近宏大的社會變革題材。

哲學論著

席勒撰寫了許多關於倫理學和美學的哲學論文。

他綜合了伊曼紐爾·康德的思想和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卡爾·萊昂哈德·萊因霍爾德]]的思想。

他詳細闡述了Christoph Martin Wieland的die schöne Seele(美麗的靈魂)的概念,一個人的情感受到理性的教育,因此Pflicht und Neigung(責任和傾向)不再相互衝突;因此,對於席勒來說,美不僅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且還是一種道德體驗:善就是美。

道德與美學之間的聯繫也出現在席勒的有爭議的詩中,“Die Götter Griechenlandes ”(希臘諸神)。現代學者認為席勒詩歌中的“眾神”代表道德和美學價值,席勒將其與異教和魔法自然的觀念聯繫在一起。在這方面,席勒的審美學說顯示了基督教神學的影響。

學者們普遍認為,將席勒視為自由主義者是有道理的,並且他經常被引用為世界主義思想家。

席勒的哲學著作特別關注人類自由問題,這一關注也指導了他的歷史研究,例如三十年戰爭和荷蘭起義,然後發現它也融入了他的戲劇:華倫斯坦三部曲涉及三十年戰爭,而唐卡洛斯處理荷蘭反抗西班牙的起義。

席勒寫了兩篇關於崇高(das Erhabene)問題的重要論文,題為“ Vom Erhabene ”和“ Über das Erhabene ”;這些文章涉及人類自由的一個方面——抗拒動物本能的能力,例如自我保護的動力,例如,當有人願意為概念理想犧牲自己時。[5]

婚姻家庭

1790年2月22日,席勒與夏洛特·馮·倫格菲爾德(Charlotte von Lengefeld,1766–1826 年)結婚。

兩個兒子(Karl Friedrich Ludwig 和 Ernst Friedrich Wilhelm)和兩個女兒(Karoline Luise Henriette 和 Luise Henriette Emilie)於1793年至1804年間出生。

席勒最後一個在世的後代是 Emilie 男爵Alexander von Gleichen-Rußwurm 的孫子,1947年在德國巴登去世。

榮譽

1934年,耶拿大學(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立於1558年)改名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學以紀念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耶拿大學的光學專業歷史悠久富有盛名[6]

1859年,紐約市德裔美國人社區向中央公園捐贈了席勒的青銅雕塑,這是中央公園安裝的第一座雕塑。

1891年,亥俄州哥倫布市的席勒公園以席勒的名字命名,自捐贈以來一直以他的肖像雕像為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響應反德運動,公園更名為華盛頓公園情緒,但幾年後又變回來了。它是德國村南區社區的主要公園。

1908年,受底特律德裔美國人社區委託,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的貝爾島上有一座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雕像。這座雕像耗資12,000美元;設計師是赫爾曼·馬岑

1964年,以他的肖像 發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0馬克鈔票上。

2008年9月,席勒被電視頻道Arte的觀眾票選為僅次於威廉·莎士比亞的歐洲第二大劇作家。

2019年11月10日,谷歌用谷歌塗鴉慶祝了他 260歲生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