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弗里德里希·席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弗里德里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出生于德国(当时为神圣罗马帝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诗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意志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1]

席勒在一个非常虔诚基督的家庭长大,他年轻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圣经,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影响。[2]

在席勒生命的最后17年(1788-1805 年),他与已经著名且有影响力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建立了富有成效但复杂的友谊。

1802年,对于他的成就,席勒被授于贵族的头衔萨克森-魏玛公爵。

1805年,因肺结核去世,享年45 岁。[3]

早年生活和事业

席勒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

弗里德里希出生时,他的父亲卡斯帕·席勒因随军队离开他们了。在战争期间卡斯帕·席勒很少回家,但他确实偶尔会去探望家人。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偶尔会在他驻扎的地方拜访他。

1763年,战争结束时,席勒的父亲成为一名征兵官,驻扎在施韦比施格明德。一家人跟著他搬家。由于生活成本高——尤其是房租——全家搬到了附近的洛奇镇。

1766 年,全家人离开 Lorch 前往符腾堡公爵的主要住所路德维希堡。席勒的父亲已经三年没有领到工资了,全家人一直靠积蓄生活,但再也负担不起了。因此,卡斯帕·席勒 (Kaspar Schiller) 被派往路德维希堡的驻军。

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

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斯图加特卡尔学院),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4]

1780 年,他在斯图加特获得了一个团医生的职位,这是他不喜欢的工作。为了出席的首次演出《强盗》在曼海姆,席勒未经许可离开他的军医团。结果,他被捕,被判处 14 天监禁,并被卡尔欧根禁止出版任何进一步的作品。

1782年,逃离斯图加特,经法兰克福曼海姆、莱比锡]]和德累斯顿到达魏玛

一夜成名

在学校,席勒写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强盗》,戏剧化了两个贵族兄弟之间的冲突:长辈卡尔摩尔带领一群叛逆的学生进入波西米亚森林,在那里他们变成了罗宾汉般的土匪,而弗兰茨摩尔,弟弟计划继承父亲的巨额遗产。该剧对社会腐败的批判和对原革命共和主义理想的肯定,让原本的观众大吃一惊。席勒一夜成名。

后来席勒因这部剧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会员。https://cn.wikichali.com/706451-schiller-GZFOCW

该剧的灵感来自莱瑟维茨早先扮演塔兰托的朱利叶斯,年轻的席勒的最爱。

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

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

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

《阴谋与爱情》悲剧(1784年)

《欢乐颂》(1785年)

《唐·卡洛斯》诗剧(1787年)等。

1787年1789年,席勒在耶拿定居,他被任命为文史哲教授,在那里,他只写历史著作。

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

《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

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

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后来的职业生涯

1799年,与家人从耶拿返回魏玛。并与歌德结交成为好友。歌德说服他重返剧本创作。

他和歌德创办了魏玛剧院,成为德国领先的剧院。他们的合作促成了德国戏剧的复兴。

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

《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

《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

《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

《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

《威廉·退尔》(1803)等。

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哲学论著

席勒撰写了许多关于伦理学和美学的哲学论文。

他综合了伊曼纽尔·康德的思想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的思想。

他详细阐述了Christoph Martin Wieland的die schöne Seele(美丽的灵魂)的概念,一个人的情感受到理性的教育,因此Pflicht und Neigung(责任和倾向)不再相互冲突;因此,对于席勒来说,美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而且还是一种道德体验:善就是美。

道德与美学之间的联系也出现在席勒的有争议的诗中,“Die Götter Griechenlandes ”(希腊诸神)。现代学者认为席勒诗歌中的“众神”代表道德和美学价值,席勒将其与异教和魔法自然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席勒的审美学说显示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学者们普遍认为,将席勒视为自由主义者是有道理的,并且他经常被引用为世界主义思想家。

席勒的哲学著作特别关注人类自由问题,这一关注也指导了他的历史研究,例如三十年战争和荷兰起义,然后发现它也融入了他的戏剧:华伦斯坦三部曲涉及三十年战争,而唐卡洛斯处理荷兰反抗西班牙的起义。

席勒写了两篇关于崇高(das Erhabene)问题的重要论文,题为“ Vom Erhabene ”和“ Über das Erhabene ”;这些文章涉及人类自由的一个方面——抗拒动物本能的能力,例如自我保护的动力,例如,当有人愿意为概念理想牺牲自己时。[5]

婚姻家庭

1790年2月22日,席勒与夏洛特·冯·伦格菲尔德(Charlotte von Lengefeld,1766–1826 年)结婚。

两个儿子(Karl Friedrich Ludwig 和 Ernst Friedrich Wilhelm)和两个女儿(Karoline Luise Henriette 和 Luise Henriette Emilie)于1793年至1804年间出生。

席勒最后一个在世的后代是 Emilie 男爵Alexander von Gleichen-Rußwurm 的孙子,1947年在德国巴登去世。

荣誉

1934年,耶拿大学(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立于1558年)改名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以纪念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耶拿大学的光学专业历史悠久富有盛名[6]

1859年,纽约市德裔美国人社区向中央公园捐赠了席勒的青铜雕塑,这是中央公园安装的第一座雕塑。

1891年,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席勒公园以席勒的名字命名,自捐赠以来一直以他的肖像雕像为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响应反德运动,公园更名为华盛顿公园情绪,但几年后又变回来了。它是德国村南区社区的主要公园。

1908年,受底特律德裔美国人社区委托,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的贝尔岛上有一座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雕像。这座雕像耗资12,000美元;设计师是赫尔曼·马岑

1964年,以他的肖像 发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0马克钞票上。

2008年9月,席勒被电视频道Arte的观众票选为仅次于威廉·莎士比亚的欧洲第二大剧作家。

2019年11月10日,谷歌用谷歌涂鸦庆祝了他 260岁生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