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掖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掖市,古稱甘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市境東臨武威市、金昌市,南界青海省海北州,西接酒泉市嘉峪關市與青海省海西州,北達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地處走廊南山和走廊北山之間,中間為河西走廊。黑河及其支流山丹河流貫境內。全市總面積36,552平方公里,人口121.98萬,市人民政府駐甘州區。張掖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朝河西四郡之一,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1]

歷史

張掖歷史文化悠久。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顓頊……西至於流沙」,「流沙」即位於張掖居延縣(《漢書·地理志》)。西周時周穆王(曾平定徐國/徐夷/徐宅/徐方/徐土(伯(平定前)/子(平定後)爵)的徐偃王(自稱,別稱徐駒王)造反)封長肱於黑水(今黑河)的西河,即鴻鷺的上游,叫做留胥國。西漢時期霍去病曾在此大破匈奴,後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為甘州。因水土宜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金張掖」。

南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党項族李元昊建立西夏,轄今張掖。元代張掖為甘肅行省省會。明代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清代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統軍駐地。

1949年設張掖專區,駐張掖縣,1950年撤銷。1955年復設張掖專區,駐酒泉縣。1956年,景泰、永登2縣劃歸定西專區;額濟納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8年,撤銷張掖縣,設立張掖市;撤銷金塔、酒泉2縣,合併設立酒泉市;撤銷玉門縣,併入玉門市。3市由張掖專署代管,專署駐張掖市。1961年將酒泉、玉門2市及敦煌、安西、肅北、阿克塞4縣劃歸酒泉專區;武威、永昌、民勤、天祝4縣劃歸武威專區;撤銷張掖市,復設張掖、臨澤、民樂3縣。1985年,張掖縣改為張掖市(縣級)。

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張掖為第二批國家38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2002年3月,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原縣級張掖市改設甘州區。

行政區劃

張掖市現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區縣,共有93個鄉鎮,904個行政村。總面積40874平方公里。居住着漢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個民族,126萬人口。聚居在祁連山北麓肅南縣境內的裕固族,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其民族風情獨特,是中國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3]

地理環境

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地處東經97°20′~102°12′,北緯37°28′~39°57′。東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關酒泉,南與青海省接壤,北和內蒙古毗鄰,東西跨度4°52′,長210~465公里,南北跨度2°29′,寬30~148公里,總面積39436.53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8.67%。

張掖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乾燥,年平均氣溫6℃,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張掖市走廊平原和北山山地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祁連山屬高寒半乾旱氣候,具有光能豐富、溫差大、夏季短而炎熱、冬季長而嚴寒,乾燥少雨,分布不均的特點。全市平均氣溫6~8℃,年降水量104~328毫米,年蒸發量1639~2341毫米,年日照時數3000~3600小時),無霜期112~145天。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乾旱、春寒、沙塵暴、乾熱風和霜凍等。乾旱少雨的氣候特徵以及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發展有一定影響,但是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則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綠洲景象。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瓜果飄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江南」這樣的佳句。

自然資源

張掖市資源豐富,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位居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中上游,河西走廊腹地,為新亞歐大陸橋溝通國內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全區有耕地400萬畝(含山丹軍馬場),有可墾荒地300多萬畝;有大小河流26條,年徑流量26.6億立方米,地下水的儲量十分豐富;有草原2600多萬畝;有森林5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2%;全年日照3000小時。

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有名,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4]。土特產品有圓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髮菜、絲路春酒等。

礦產資源

張掖市是全省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冶金輔料、化工原料等非金屬礦產的集中區。煤炭鎢鉬石膏凹凸棒石鉀鹽等礦種探明資源儲量較大。

張掖市具有豐富的礦產、土地、水利、光熱和勞動力資源,有30多種礦藏,其中煤、鐵、石灰石芒硝等儲量過億噸。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資源有累計儲量居全省之首。張掖全市發現並評價了岩金鉻鐵砂金芒硝螢石滑石石膏凹凸棒石鉀鹽蛭石重晶石石棉耐火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石英岩大理岩花崗岩、礦泉水等33種礦產資源。截止今日,已發現礦床及礦化點429處,其中具有成礦價值的158處。按規模劃分,有大型10處,中型10處,小型64處,礦點74處。按資源類別劃分,黑色金屬礦46處,有色金屬礦49處,貴金屬礦6處,煤礦29處,非金屬礦26處,礦泉水2處。

張掖市轄區內已初步探明資源量的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鎢鉬、芒硝、石膏、熔劑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花崗岩、大理岩、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礦等24種。全市鐵礦儲量8.93億噸,鎢遠景資源量50萬噸(金屬量),鉬遠景資源量102萬噸(金屬量),煤炭遠景儲量10.5億噸,芒硝資源儲量2581.3萬噸,原鹽資源儲量320萬噸,重晶石資源儲量1850萬噸,螢石礦資源儲量23萬噸,石灰石資源儲量4.62億噸,冶金用白雲岩資源儲量6031萬噸,石膏儲量2.32億噸,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礦資源儲量1137萬噸。

人口民族

張掖自古以來就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古代,除漢族以外,先後有西戎族、月氏族、烏孫族匈奴族羌族、吐蕃族、回鶻族、党項等14個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他們用智慧和勞動,與漢族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張掖悠久燦爛的文明[5]。當代張掖,分布有37個少數民族。據2000年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26959人,占張掖市人口的2.15%。其中,人口超過或接近百人的少數民族有裕固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彝族等8個民族。獨具特色的裕固族是張掖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其98%的人口都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地方特產

烏江大米:張掖黑河沿岸自古以來溪流密布、水量充足、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獨厚的水稻生長條件,尤其是張掖烏江堡一帶所產稻米以其個大體長,外形獨特、晶瑩剔透、品質優良、米香濃郁、入口精柔而名聞遐邇,歷史上曾列為貢品供應皇家御膳房。

金花寨小米:「金花寨」小米產於祁連山北麓,平均海拔2200米,晝夜溫差大,生長期平均日照時間達14小時,是種植小米的最佳區域。2011榮獲「甘肅省農產品金獎」。經清華大學分析中心檢測「金花寨」小米中含的硒是分別是同類小米的兩倍,一般小米中檢測不出的鍶達到了人體必需的標準。

臨澤小棗:甘肅種植棗樹歷史悠久,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梁州臨澤,房前屋後、路旁田埂,曠野荒灘種的都是棗樹,臨澤棗雖然不大,但其色澤、肉細、含糖量高、無蟲蛀而聞名遐邇,紅棗營養豐富,據測定:鮮棗含糖24%,蛋白質1.2%,脂肪0.2%,還含有鈣、磷、鐵等礦物質,紅棗除鮮食外,還可曬制干棗,加工製成蜜棗、熏棗,脆棗、酒棗等,紅棗還是重要的中藥。

紅棗枸杞汁、棗蜜獲「96香港國際名優特新產品技術博覽會最高金獎」和「中國科技精品博覽會金獎」,紅棗保健醋被衛生部命名為「綠色保健食品」。

祁連玉:祁連玉是對祁連山、阿爾金山山脈加里東期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的多種玉石的總稱,因產於祁連山而得名。其色彩典雅、造型獨特、質地細膩、意境無窮,是玉中佳品,深受玉石愛好者的青睞,被稱為中國五大玉種之一,自古就有「祁連美玉甲天下」之說。

風景名勝

西夏大佛寺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大佛寺臥佛身長35米,為中國室內臥佛之最,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三萬餘平方米。

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丹霞地處祁連山北麓,臨澤、肅南縣境內,分布面積約510平方公里,省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東距張掖市區30公里,北距臨澤縣城20公里。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2005年11月在中國地理雜誌社與全國34家大型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極具權威和導向性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圖說天下》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馬蹄寺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傳藏傳佛教勝地。距張掖市62公里,坐落在臨山薤谷馬蹄河的西北岸。馬蹄寺石窟群開鑿於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年的歷史。「三十三天」以7層21窟呈寶塔型開鑿於懸崖峭壁,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

焉支山森林公園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于山丹縣境內城南40公里處,是以自然風光為依託的遊覽區,景區占地面積10215畝。焉支山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4公里,平均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距縣城最近的原始森林。

張掖黑河國家濕地公園

占地面積61622畝,其中有濕地25995畝,地處張掖城區北郊,是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的複合體,分布的植物有45科124屬195種,有常見動物116種,是一片天然的生態園區,也是張掖城市的「加濕器」和「加氧器」。

文殊寺

坐落於祁連山主峰素珠鏈腳下的文殊山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北涼時期,石窟依山勢開鑿於文殊山前山和後山的崖壁上。寺廟建於唐貞觀盛世之際,距今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共計有大小寺院廟觀360多處,石窟70餘座,自古即被列為肅州八景之一,素有「小西天」之稱。

山丹大佛寺

位于山丹縣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又名土佛寺,始建於公元425年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寫「土佛」二字,制匾額懸掛山門。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為山丹大佛寺廟會,時適春夏之交,風和景明,遊人如織,車馬連屬,盛況非凡。

山丹軍馬場

山丹馬場位于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焉支山下大馬營草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茂盛,是天然屯兵養馬的好牧場。每年7月一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間。微風吹來,使人產生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是全國重要的影視基地和旅遊勝地。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24日,張掖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入圍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名單。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遊中國100城」。
2018年6月12日,農業農村部確定「2018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張掖市入選。
2018年12月,張掖市的最美丹霞.裕固風情游入選2018《魅力中國城》文化旅遊魅力榜年度魅力主題線路。

視頻

張掖市相關視頻

甘肅張掖,聞名世界的七彩丹霞,真的有那麼吸引人嗎?
壯麗的甘肅張掖七彩丹霞,盡情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甘肅張掖:用紅色資源,打造主題教育新高地!
前往絲綢之路重鎮甘肅張掖,這些只有航拍才能看到的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