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裕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裕恒
张裕恒
出生 江苏宿迁
居住地 中国
公民权 汉族
教育程度 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职业 物理学家
活跃时期 1985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介

张裕恒,1938年1月29日(农历)出生于江苏宿迁,物理学家。 [1-2] 张裕恒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38年生于江苏省宿迁市。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主要从事超导电性、巨磁电阻效应和低维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与他人合作,从实验上证实了高温超导体R-T曲线展宽的物理起源是磁通蠕动效应;通过对YBCO/PrBCO多层结构的观测,对高温超导材料的Hall效应出现负值的物理原因提出看法。合作研究了Bi系高温超导材料晶体结构中的非公度调制,通过元素替代实验,提出主要物理原因是Bi2O3层和钙钛矿层晶格失配,并对Bi系材料的相分离现象和元素替代效应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通过适当掺杂和物理测量,判定Mn基氧化物中的载流子是晶格极化子而非磁极化子,并提出了这类材料中极化子导电向跳跃导电转化的物理模型;通过掺Cr样品物理测量,提出Mn基氧化物中的双交换机制;提出用电子自旋共振来观测巨磁电阻材料中相分离的方法。

主要成就

解决高温超导在强电应用中的难题
发明多孔硅原位铁钝化制备新法
澄清了Mn氧化物导电机制

代表作品

《超导物理》

人物经历

1938年2月28日(农历正月二十九)出生于江苏宿迁城富贵街,兄弟姐妹八人,他是老大。童年间,张裕恒的父亲带领全家四处漂泊。
1945年,他的父亲在宿迁中学任教。一家人满以为可过上和平的日子,但内战爆发只得举家迁到徐州。淮海战役胜利后,张裕恒回到宿迁,就读宿迁城中小学。
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初,就读于江苏省宿迁中学。
1953年9月至1954年1月,高一就读于江苏省宿迁中学。
1954年初,他转到父亲任教的安徽省怀远中学。
1961年大学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1965年-1971年,中科院物理所实习研究员。
1971年-1974年,长春半导体厂技术员。
1974年-1976年,安徽光机所受控站(现等离子体所) 实习研究员。
1976年,后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1976年-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教。
1978年-198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师。
1980年-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博士导师。
1989年至1997年,担任中科院结构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结构中心主任。
1992年,张裕恒院士编著《超导物理》一书,现已第三次再版。此书并被台湾儒林图书公司用繁体字转版。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首席科学家。

科研成就

张裕恒多年来从事超导电性、巨磁电阻效应、低维物理研究,承担国家超导攻关和攀登项目课题,是科大负责人;
主持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发表SCI论文260篇(都是他和他的在读研究生、在站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其中:
Phys.Rev.Lett.1篇、Appl.Phys.Lett.15篇、Phys.Rev.B59篇。检索出论文被国际刊物他引1238次。
在高温超导研究中,他的判断实验澄清国际上的争论,解决了高温超导在强电应用中的难题;解决了超导相变后负Hall系数长达九年之久的困惑;否定了国际上流行的关于高温超导体非公度调制的起因,从实验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并为国际同行接受。该工作被国内外同行评价为“是近年来在磁通动力学中的重大成果。”“对高温超导研究学科领域的进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自旋电子学研究中,他们澄清了Mn氧化物导电机制:设计实验发现Mn基氧化物中是晶格极化子,而在硫属尖晶石中是磁极化子;提出和证实不同元素之间也存在双交换作用。在多孔硅和低维材料研究中,发明了多孔硅的原位铁钝化水热制备新方法,获得发光强度强、不衰减、不蓝移的多孔硅,国际上认为该工作“可能意味着科学和技术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1]

主要论著

1 《超导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
2 Hongyan Yu, Ming Zuo, Lei Zhang, Shun Tan, Changjin Zhang, and Yuheng Zhang, Superconducting fiber with transition temperature up to 7.43 K in Nb2PdxS5-y,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2987
3 Mingliang Tian, Wei Ning, Zhe Qu, Haifeng Du, Jian Wang, and Yuheng Zhang, Dual evidence of surface Dirac states in thin cylindrical topological insulator Bi2Te3 nanowires, Sci. Rep., 2013, 3, 1212
4 Wei Ning, Haifeng Du, Fengyu Kong, Jiyong Yang, Yuyan Han, Mingliang Tian, and Yuheng Zhang, One-dimensional weak antilocalization in single-crystal Bi2Te3 nanowires, Sci. Rep., 2013, 3, 1564
5 Haifeng Du, Wei Ning, Mingliang Tian, and Yuheng Zhang, Field-driven evolution of chiral spin textures in a thin helimagnet nanodisk, Phys. Rev. B, 2013, 87, 004400
6 Lei Zhang, Bosen Wang, Yuping Sun, Peng Tong, Jiyu Fan, Changjin Zhang, Li Pi, Yuheng Zhang, Critical behavior in the antiperovskite ferromagnet AlCMn3, Phys. Rev. B, 2012, 85, 104419
7 Xiangde Zhu, Hechang Lei, Cedomir Petrovic, Yuheng Zhang, Surface-induced magnetic fluctuations in a single-crystal NiBi3 superconductor, Phys. Rev. B, 2012, 86, 024527
8 Wenka Zhu, Li Pi, Shun Tan, Yuheng Zhang, Anisotropy and extremely high coercivity in weak ferromagnetic LuFeO3, Appl. Phys. Lett., 2012, 100, 052407
9 Wenka Zhu, Li Pi, Yuanjie Huang, Shun Tan, Yuheng Zhang, Electrically induced decrease of magnetization in Ca3Mn2O7, Appl. Phys. Lett., 2012, 101, 192407
10 Zhang Yuheng, Li Xinjian, Zheng Lei, and Chen Qianwang, NondegradingPhotoluminescene in Porous Silicon, Phys. Rev. Lett., 1998, 81, 1710 – 1713 [3]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固体所兼职研究员,中国高等技术中心特别成员(终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
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理学部,材料学部评委、《低温物理学报》常务副主编。 [1]
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7] ,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获奖记录

▪ 2009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过渡族金属氧(硫)化物的电磁行为研究 (获奖)
▪ 2007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自旋电子材料研究 (获奖)
▪ 1993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 高温超导体微结构与超导电性的基础研究 (获奖)
▪ 1993 获光华基金奖[1] (获奖)

荣誉称号

▪ 2003-12 获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 2002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杯
▪ 1998 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 1997 被评为中国科技大学优秀党员
▪ 1996 当选安徽省十杰职工
▪ 1995 国务院授予张裕恒同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1994 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 1992 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1991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
▪ 1991 国务院给与政府特殊津贴
▪ 1991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于"七五"国家高温超导攻关先进个人并当选校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