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裕恆 | |
---|---|
出生 | 江蘇宿遷 |
居住地 | 中國 |
公民權 | 漢族 |
教育程度 | 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職業 | 物理學家 |
活躍時期 | 1985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簡介
張裕恆,1938年1月29日(農曆)出生於江蘇宿遷,物理學家。 [1-2]
張裕恆 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38年生於江蘇省宿遷市。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65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主要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和低維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與他人合作,從實驗上證實了高溫超導體R-T曲線展寬的物理起源是磁通蠕動效應;通過對YBCO/PrBCO多層結構的觀測,對高溫超導材料的Hall效應出現負值的物理原因提出看法。合作研究了Bi系高溫超導材料晶體結構中的非公度調製,通過元素替代實驗,提出主要物理原因是Bi2O3層和鈣鈦礦層晶格失配,並對Bi系材料的相分離現象和元素替代效應等進行了較深入研究;通過適當摻雜和物理測量,判定Mn基氧化物中的載流子是晶格極化子而非磁極化子,並提出了這類材料中極化子導電向跳躍導電轉化的物理模型;通過摻Cr樣品物理測量,提出Mn基氧化物中的雙交換機制;提出用電子自旋共振來觀測巨磁電阻材料中相分離的方法。
主要成就
解決高溫超導在強電應用中的難題
發明多孔硅原位鐵鈍化製備新法
澄清了Mn氧化物導電機制
代表作品
《超導物理》
人物經歷
1938年2月28日(農曆正月二十九)出生於江蘇宿遷城富貴街,兄弟姐妹八人,他是老大。童年間,張裕恆的父親帶領全家四處漂泊。
1945年,他的父親在宿遷中學任教。一家人滿以為可過上和平的日子,但內戰爆發只得舉家遷到徐州。淮海戰役勝利後,張裕恆回到宿遷,就讀宿遷城中小學。
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初,就讀於江蘇省宿遷中學。
1953年9月至1954年1月,高一就讀於江蘇省宿遷中學。
1954年初,他轉到父親任教的安徽省懷遠中學。
1961年大學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
1965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物理所。
1965年-1971年,中科院物理所實習研究員。
1971年-1974年,長春半導體廠技術員。
1974年-1976年,安徽光機所受控站(現等離子體所) 實習研究員。
1976年,後到中國科技大學任教至今。
1976年-197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助教。
1978年-198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師。
1980年-198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
1986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博士導師。
1989年至1997年,擔任中科院結構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科技大學結構中心主任。
1992年,張裕恆院士編著《超導物理》一書,現已第三次再版。此書並被台灣儒林圖書公司用繁體字轉版。
2005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首席科學家。
科研成就
張裕恆多年來從事超導電性、巨磁電阻效應、低維物理研究,承擔國家超導攻關和攀登項目課題,是科大負責人;
主持中科院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發表SCI論文260篇(都是他和他的在讀研究生、在站博士後為第一作者),其中:
Phys.Rev.Lett.1篇、Appl.Phys.Lett.15篇、Phys.Rev.B59篇。檢索出論文被國際刊物他引1238次。
在高溫超導研究中,他的判斷實驗澄清國際上的爭論,解決了高溫超導在強電應用中的難題;解決了超導相變後負Hall係數長達九年之久的困惑;否定了國際上流行的關於高溫超導體非公度調製的起因,從實驗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型,並為國際同行接受。該工作被國內外同行評價為「是近年來在磁通動力學中的重大成果。」「對高溫超導研究學科領域的進展起了推動作用」。
在自旋電子學研究中,他們澄清了Mn氧化物導電機制:設計實驗發現Mn基氧化物中是晶格極化子,而在硫屬尖晶石中是磁極化子;提出和證實不同元素之間也存在雙交換作用。在多孔硅和低維材料研究中,發明了多孔硅的原位鐵鈍化水熱製備新方法,獲得發光強度強、不衰減、不藍移的多孔硅,國際上認為該工作「可能意味着科學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成果。」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 [1]
主要論著
1
《超導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3]
2
Hongyan Yu, Ming Zuo, Lei Zhang, Shun Tan, Changjin Zhang, and Yuheng Zhang, Superconducting fiber with transition temperature up to 7.43 K in Nb2PdxS5-y,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2987
3
Mingliang Tian, Wei Ning, Zhe Qu, Haifeng Du, Jian Wang, and Yuheng Zhang, Dual evidence of surface Dirac states in thin cylindrical topological insulator Bi2Te3 nanowires, Sci. Rep., 2013, 3, 1212
4
Wei Ning, Haifeng Du, Fengyu Kong, Jiyong Yang, Yuyan Han, Mingliang Tian, and Yuheng Zhang, One-dimensional weak antilocalization in single-crystal Bi2Te3 nanowires, Sci. Rep., 2013, 3, 1564
5
Haifeng Du, Wei Ning, Mingliang Tian, and Yuheng Zhang, Field-driven evolution of chiral spin textures in a thin helimagnet nanodisk, Phys. Rev. B, 2013, 87, 004400
6
Lei Zhang, Bosen Wang, Yuping Sun, Peng Tong, Jiyu Fan, Changjin Zhang, Li Pi, Yuheng Zhang, Critical behavior in the antiperovskite ferromagnet AlCMn3, Phys. Rev. B, 2012, 85, 104419
7
Xiangde Zhu, Hechang Lei, Cedomir Petrovic, Yuheng Zhang, Surface-induced magnetic fluctuations in a single-crystal NiBi3 superconductor, Phys. Rev. B, 2012, 86, 024527
8
Wenka Zhu, Li Pi, Shun Tan, Yuheng Zhang, Anisotropy and extremely high coercivity in weak ferromagnetic LuFeO3, Appl. Phys. Lett., 2012, 100, 052407
9
Wenka Zhu, Li Pi, Yuanjie Huang, Shun Tan, Yuheng Zhang, Electrically induced decrease of magnetization in Ca3Mn2O7, Appl. Phys. Lett., 2012, 101, 192407
10
Zhang Yuheng, Li Xinjian, Zheng Lei, and Chen Qianwang, NondegradingPhotoluminescene in Porous Silicon, Phys. Rev. Lett., 1998, 81, 1710 – 1713 [3]
社會任職
現任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固體所兼職研究員,中國高等技術中心特別成員(終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子學會超導電子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
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數理學部,材料學部評委、《低溫物理學報》常務副主編。 [1]
東北大學材料電磁過程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席 [7] ,中國電子學會超導電子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獲獎記錄
▪ 2009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 過渡族金屬氧(硫)化物的電磁行為研究 (獲獎)
▪ 2007 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 過渡族金屬氧化物自旋電子材料研究 (獲獎)
▪ 1993 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 高溫超導體微結構與超導電性的基礎研究 (獲獎)
▪ 1993 獲光華基金獎[1] (獲獎)
榮譽稱號
▪ 2003-12 獲中國科學院寶潔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 2002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2002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盃
▪ 1998 被評為中科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 1997 被評為中國科技大學優秀黨員
▪ 1996 當選安徽省十傑職工
▪ 1995 國務院授予張裕恆同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1994 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
▪ 1992 獲校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1991 被評為中國科學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者
▪ 1991 國務院給與政府特殊津貼
▪ 1991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於"七五"國家高溫超導攻關先進個人並當選校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