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希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希平
[1]

徐希平,男,1958年12月生,四川廣安人,現任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古代文學碩士生研究生導師,中國杜甫研究學會理事、四川杜甫研究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教學和研究。

生平

<ref> 中文名 徐希平 出生日期 1956年8月 民 族 漢 出生地 安徽省明光市 國 籍 中國 職 業 教授 目 錄 1學習經歷 2工作經歷 3研究方向 4科研項目 5研究論文 6傳奇故事 1學習經歷編輯 1982年獲安徽醫科大學醫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醫科大學出國代培研究生;

1985~1986年在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公共衛生與保健學院學習;

1987~1988年在美國Tulane大學醫學院學習;

1988年獲日本筑波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88~1991年在美國Harvard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完成博士後培訓;

1993年獲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碩士學位。

2工作經歷編輯 1991~1993年任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流行病學副研究員;

1993~1996年任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

1996至今任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醫學院副教授、群體遺傳研究室主任。現兼任安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導)、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博導)。

此外擔任哈佛大學環境委員會中國委員會聯席主席、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項目專業評審委員會委員等。

曾任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健康研究顧問和世界銀行能源與健康顧問、中美生物醫學專家協會首任會長等。

現入選 「國家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1、2層次)和2000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徐希平系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國家特聘專家。

3研究方向編輯 1、遺傳流行病學:包括支氣管哮喘、高血壓、骨質疏鬆症、尼古丁依賴等慢性複雜疾病的病因學研究;

2、環境、職業與生殖健康流行病學:包括大氣污染、職業暴露(苯、重金屬、農藥、高溫、輪班等)對不良生殖生育結局(月經失調、早產、低出生體重等)的影響研究;

3、藥物基因組學:結合藥學、臨床流行病學、功能基因組學、生物技術及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群,針對複雜疾病的藥物療效、毒副作用與人群環境遺傳特徵之間的關係,為預測醫學和個體化醫學實踐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

4、中醫藥現代化(包括中醫表型與中藥療效、毒副作用的評價研究)等。

4科研項目編輯 徐希平教授長期致力於心腦血管疾病轉化醫學研究。曾獲十多項美國NIH 基金資助。美《科學》雜誌2000年公布NIH(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RO1)資助排名,居全美第四、哈佛第一。迄今已發表SCI學術論文270多篇,影響因子達1000多分,H指數51分。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安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分別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與國際規範接軌的實驗室,並建立了一批相關領域多學科合作的科研隊伍。

徐希平教授相關研究成果,2008、2010年相繼被《歐洲腦卒中防治指南》、《美國腦卒中二級防治指南》和《美國腦卒中一級防治指南》做為重要循證證據引用;2011年被納入了《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指導有關H型高血壓根據國人發病特點開展病因篩查與診斷、以及採用多效固定複方(依葉)藥物實施多重因素、聯合干預、窗口前移的心腦血管病防治對策。

5研究論文編輯 D.W. Dockery, C.A. Pope III, X. Xu, J.D. Spengler, J.H. Ware, M.E. Fay, B.G. Ferris, Jr., F.E. Speiz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3; 329: 1753-9.

X. Xu, N. Laird, D.W. Dockery, B. Rijcken, J. Schouten, S.T. Weiss. Age, Period, and Cohort Effects on Pulmonary Function in a 24-year Longitudi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5; 141: 554-66.

X. Xu, B. Rijcken, J.P. Schouten, S. Weiss. Airways Responsiveness and Development and Remission of Chronic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Adults. The Lancet 1997; 350:1431-1434.

J. Rogus, D.P. Harrington, E. Jorgenson, X. Xu. Effectiveness of Extreme Discordant Sib Pairs to Detect Oligogenic Disease Loci. Genet Epidemiol 1997; 14:879-884.

T. Niu, X. Xu, J. Rogus, Y. Zhou, C. Chen, J. Yang, Z. Fang, C. Schmitz, J. Zhao, V.S. Rao, K. Lindpaintner: Angiotensinogen Gene and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998; 101(1):188-94.

N.J. Schork, L.R. Cardon, X. Xu. The Future of Genetic Epidemiology. Trends in Genetics 1998; 14(7):266-272.

X. Xu, J. Yang, C. Chen, B. Wang, X. Zhang, Y. Jin, H. Xu, Z. Fang, X. Wang, S.T. Weiss.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 a Rural Chinese Communit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160:1928-1933.

T. Niu, C. Chen, H. Cordell, J. Yang, B. Wang, Z. Fang, N.J. Schork, C.J. Rosen, X. Xu. A Genome-Wide Scan for Loci Linked to Forearm Bone Mineral Density. Human Genetics 1999;104:226-233.

X. Wang, B. Wang, Y. Zhou, C. Chen, J. Yang, H. Xu, Z. Fang, Z. Jiang, X. Zhang, W. Liang, F. Zhang, S. Weiss, B. Zuckerman, X. Xu.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Blood Pressure in a Rural Chinese Communit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9; 149:412-420.

X. Xu, J. Rogus, H. Terwedow, J. Yang, Z.X. Wang, C.Z. Chen, T.H. Niu, B.Y. Wang, H.Q. Xu, S.T. Weiss, N. Schork, Z.A. Fang. An Extreme-Sib-Pair Genome Scan for Genes Regulating Blood Pressure. Am J Hum Genet 1999 Jun;64(6):1694-1701.

Xin Xu, J. Yang, J. Rogus, C. Chen, N. Schork, X. Xu. Mapping of a Blood Pressure QTL to Chromosome 15q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Hum. Mol. Genet. 1999 Dec;8(13):2551-5.

Xin Xu, M. Peng, Z. Fang, X. Xu. The direction of microsatellite mutations is dependent upon allele length. Nature Genetics 2000; 24(4):396-399.

Xu X, Weiss S, Xu X, Wei LJ. A unified Haseman-Elston method for testing linkage with quantitative traits.2000; Am. J. Hum. Genet., 67:1025-8.

X. Xu, T. Niu, C. Chen, B. Wang, Y. Jin, J. Yang, S.T. Weiss. Association of Airway Responsiveness with Asthma and Persistent Wheez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hest 2001; 119:691-700.

Xin Xu, Z. Fang, B. Wang, C. Chen, W. Guang, Y. Jin, J. Yang, S. Lewitzky, A., Aelony, A. Parker, J. Meyer, S. Weiss, and X. Xu. Genome-wide Search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Underlying Asthma Am J Hum Genet 2001; 69:1271-1277.

T. Niu, X. Xu.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Gene Polymorph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Drugs 2001 2002;62:977-93 .

T. Niu, X. Xu. Candidate Gene for Osteoporo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American J Pharmacogenomics. 2001;1 (1):11-9.

T. Niu, Z.S. Qin, X. Xu, J.S. Liu. Bayesian Haplotype Inference with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m J Hum Genet. 2002; 71:1242-1247.

Wang X, Zuckerman B, Pearson C, Kaufman G, Chen C, Wang G, Niu T, Wise P, Bauchner H, Xu X. Maternal Cigarette Smoking, Metabolic Gene Polymorphism, and Infant Birth Weight. JAMA, 2002; 287 (2) 195-202.

Y. Feng, T. Niu, X. Xu, C. Chen, Q. Li, R. Qian, and X. Xu.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of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2002; June; (51)1986-1988.

6傳奇故事編輯 家國情懷

「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是在一起的」

徐希平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1956年,徐希平出生在安徽明光市的一個普通人家。17歲,風華正茂,知識青年徐希平「上山下鄉」,做了名「赤腳醫生」。4年摔打,磨礪身心,他愈發感受到知識的重要。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入學的大學生和教育部選拔公派出國的留學生,徐希平在國外20多年的學習、研究生涯中,一直專攻中國農村地區的重大疾病防治。作為一名曾和農民朝夕相處的流行病學家,他深深懂得中國農村人口數量大,很多重大疾病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不同於大城市和西方國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比較嚴重,但相應的研究和對策卻十分匱乏。因此,病因學的研究一旦有所突破,每年就可能會有幾億人群受益。

2001年,在美國《科學》雜誌公布的NIH(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RO1)資助排名結果上,徐希平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當年共獲得8項NIH基金資助,研究經費高達420萬美元,居全美科研人員第四、所在哈佛大學第一。

創新矢志

「做抗擊中風的中國力量」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我國居民死亡第一位的疾病,農村高於城市,而且致殘率和復發率都很高。」

徐希平下定決心,挑戰這個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第一死亡殺手」。

1993年,哈佛大學與安徽醫科大學合作開展慢性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哈佛大學副教授、群體遺傳研究室主任徐希平又踏上了皖東熟悉的鄉間小道。

終於,團隊研究有了重大發現:高血壓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即H型高血壓)是腦卒中發生的兩個最重要危險因素,且兩者有協同作用。他欣喜異常,「我國高血壓人群75%以上為H型高血壓,若能提前有效控制H型高血壓,就可能更有效預防腦卒中,這對腦卒中高發大國的中國意義重大!」

研究團隊不負眾望:在綜合了全球過去40年開展的全部8項補充葉酸預防腦卒中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後發現,降低Hcy能減少18%腦卒中發生風險,在澱粉中未強化葉酸或者葉酸缺乏的國家和地區能減少25%。由於中國人群本身葉酸缺乏、H型高血壓發生率以及跟Hcy升高密切相關的MTHFR基因C677T位點的突變率顯著高於西方人群等特點,在中國人群降低Hcy減少腦卒中的療效更為明顯。

2007年,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並被美國「千名醫學家」推薦為「必讀」論文。2011年8月,《柳葉刀》刊登了一篇來自40多所歐美日俄澳大學的專家聯合署名的研究論文,在分析了273項合計近6萬人群的數據後,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國際高血壓聯盟主席、中國高血壓指南專家組組長劉力生教授評價,「依葉」上市後臨床研究為我國過去50年高血壓防治歷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創業維艱

「打造中國醫藥產業界的華為」

2008年,「奧薩」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的Ⅰ類新藥「依葉」新藥證書,成為過去5年來唯一一個被批准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心血管系統Ⅰ類新藥化藥;當年7月,「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複方創新藥物實驗中心」落戶「奧薩」;2008年,徐希平入選國家特聘專家;2009年入選首批廣東省領軍人才;2010年獲准成立博士後工作站;2011年,他又榮膺深圳頂級人才工程「孔雀計劃」……

從創新研發到產業化的過程中,這樣的挑戰一個接着一個,雖然險峻,但一旦突破,便迎來曙光一片。徐希平滿懷信心地期待,「10年內,我們要打造一個生物醫藥的華為。」<ref>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