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忆端午(李小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忆端午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忆端午》中国当代作家李小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忆端午

杨柳如烟,银粽飘香。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香包挂满了大街小巷。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欢声笑语荡漾着无限的节日的喜庆和幸福……看着孩子们胸前的荷包和腕上的五彩线,我这才恍然大悟:又是一年端午到。

端午,是中华民族继春节、元宵、清明之后的又一传统佳节。在这一天,老百姓往往会插艾叶、戴香包、喝雄黄酒、吃粽子、登山、赛龙舟等,以示庆祝,祈福消灾。孩子们也会在这一天绾上五彩线,戴上香包,好吃好玩,快乐无比。看着在大人们身旁跑前窜后的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没曾想在一晃荡间,已过而立。在暗自慨叹时光如梭的同时,悠悠思绪回到了记忆的从前。

……

那时,在偏僻贫困的西北小村,不比繁华城镇的人们有香粽美酒可尝,体验颗颗珍珠般或琼浆玉液似的美感;更不比江南水乡有龙舟可赛,亲身感受百舸争流的壮观。但我们自有我们的端午习俗。

其实,临近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因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丰衣足食始终是每一个人的梦寐。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这一天不仅有好吃的,更有好玩的,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过上一天。家家户户首当其冲的是煮一盆甜醅子(学名醪糟),因为它需要两到三天发酵,掐指算来恰到端午那天揭开盆盖,沁人心脾的醅香扑鼻而来,全家人尤其是家庭主妇的脸上便会乐开灿烂的花朵。当然,煮甜醅子也是一项手艺活。妇女们往往要选好上等的燕麦,撮干净麦毛,下锅煮熟,再晾上满满一案板,看上去就像一群袖珍版的婴儿,白白胖胖,可爱极了。等晾得温度差不多了,在拌上酒曲并慢慢搅匀,一层层放进黑瓦盆当中,最顶层扇上又绿又大的核桃叶。为了保温尽快发酵,往往还要在盆口上方敷上几件衣服,放在家居土炕的旮旯里。剩下的就是等待甜甜的醅香慢慢地溢出来……然后用美味可口的甜醅子招待亲戚,或邻里相送,那是一种何等的尊敬与荣耀。其次就是烙“五毒饼”(俗名固角儿)。记得母亲会提前备好姜黄,发好白面。在端午前一天的晚上,母亲会将和好的面擀成小圆饼,再在一面轻轻地抹上姜黄,然后用铁夹、顶针、菜刀等或夹、或压、或切,务弄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在油锅里烙出来煞是好看,真让人馋涎欲滴。除了这些,人们往往还要提前一天上街采购一些菜蔬果品,香蜡纸表、或割二尺花线等的,让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过得尽可能的丰富隆重

似乎只是两个翻身的功夫,各种鸟儿的啁啾已打破了黎明的沉寂,外面天就麻麻亮了。我们不等大人催促,就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等洗刷完毕,母亲早已将折来的带露的柳条插在了门楣上了,将拔来的新艾晾在屋檐下了。父亲吆喝三叔,带着圆饼、干果、香蜡等去山神庙上香去了,早早地争取烧上第一柱香,图个吉利。无比幸福的是我们吃喝完母亲烙的酥软的韭饼和鲜嫩的鸡蛋汤,我和弟弟绾上五彩线,戴上母亲亲手绣的荷包,再背上三四个“五毒饼”,牵着黑驴子,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们赶上一群驴儿牛儿羊儿向村子对面的那坡屲奔去——我们要去旋山了。要知道在我们当地,旋山可是端午节一项盛大的活动,尽管我没做过研究,至今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有说有笑,不大一会儿功夫,我们就爬到了半山腰。在大孩子的组织下,我们拿着鞭子将牲畜围拢在中间,排成长长的队伍直向“高高山”顶进发。转眼就到了。我们按照习俗,将成群结队的牲畜赶上围着隆起的“高高山”尖尖一路吆喝着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完了再将驴儿羊儿们四散打开,让他们在广袤的“背后屲”自由自在地吃草,嬉戏或追欢。因为我们村是个当地的大村子,其时会有四邻五村的人们赶着牲畜来旋山。整个那坡屲山顶充满了喧闹声、喊叫声、和骡马牛羊的鸣叫声,热闹极了。

是的,对孩子们来说,最热闹的莫过于旋山。但最有趣的一定要数滚“五毒饼”吧。孩子们会将自己背的“五毒饼”毫不吝啬地掏出来,垫上干粮袋,一字儿摆在山尖上——人们管它叫“祭奠”,即祭天、祭地、祭山。其实,小孩子们根本不懂得是什么意思,只是习惯使然,在骨子里充满着对广袤无垠的天和地无限的敬畏之情。大约等上三到五分钟,就各自把各自的捡起来。然后掐上指甲盖大小的三块,分别向高处、地处和山尖上抛去,当然还要趴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上几个响头,以表示对天、地和山的顶礼膜拜吧。然后,肚饥的孩子就立即自顾自地吃起来。而大多数孩子会交换位置,你趴在山顶拿上我们的大饼滚,我在半山腰跪在地上等待。在众人的吆喝声中,黄艳艳的“五毒饼”立即飞奔而下。有的酥软,没几下就撞得七零八落了。孩子们就会四散开来,欢呼雀跃,满地寻觅;有的硬朗,跳得老高,像是一个小小的五彩飞盘,起伏跌宕,直向山下飞去,孩子们围追堵截,荡起一串串快乐的笑声……

当然,也有忘了带饼子的调皮鬼。看着别人滚饼子,也会乘乱捡些便宜,以便充饥。但在这样的场合是没有几个孩子去介意的。或者,他们就乘人不备,偷偷从大部队中溜走,冲着山脚下跑去……

日上三竿了,山神庙里已经香客寥寥了。但架子上的香蜡还烟雾缭绕,火光微明。几个调皮鬼活像一群土头灰脑的土拨鼠,蹑手蹑脚打开门锁,钻进庙门,哪管他青面獠牙的山神和手持大刀的罗汉。看着供桌上的献饼、苹果、水果糖、瓜子等,吃的吃、抢的抢、装的装,身手之快,无以形容。等供桌上被洗劫一空,他们才会欣喜若狂,夺门而出。更加胆大的,说不定还要顺带揪两根山神的胡子呢,上得山来,再在伙伴面前大肆炫耀一番。据大人们说神仙只会救灾救难,惩罚恶人,而不会惩罚几个放羊的毛头小子的,因而使得放羊娃们如此肆无忌惮。但我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偷佛食的事我是断不敢的。因为在平时,一听人说起牛鬼蛇神什么的,浑身就发怵,好像牛鬼蛇神就在自己身边。当然,也就所幸只能在别的孩子手里混一点残羹冷炙、听一听天上人间的传奇罢了。

而当这时,牛羊似乎和我们无关,只是悠闲地吃草。偶尔也抬头看一下天,随便地叫一两声。或者相互啃啃肩膀,痛快地打两个响鼻,以示友好。孩子们自有各自的乐处:有的斗蛐蛐抓蝴蝶,有的逮蚂蚱喂蚂蚁,有的摆扑克摊子打“升级”或“三五反”,更有甚者帮发情的驴子或骡子拉拢关系,东奔西跑,以成云雨之美,真是搞笑极了。

眨眼的功夫,已是日上中天。牛羊驴子们低着头,聚在一起,甩动着尾巴使劲驱赶着纷飞的蚊蝇。孩子们也热了、累了,东倒西歪。他们或发着鼾声,或眯缝着眼睛,不记其数地数着天上飞过的鸟儿、飘过的云朵……

远处,村子里陆陆续续升起了袅袅炊烟。鸡鸣,狗吠。大人们呼儿唤女。孩子们驱赶着牲畜,驴儿的“吭吭”声、羊儿的“咩咩”声、牛儿的“哞哞”声、骡儿的“突突”声浑然天成,俨然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他们吆三喝四,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向山下飞去……

不过,也有遇上大雨天的时候。每当这时,我们就只能呆在家中,透过窗户,看着雨中青青的远山,和山脚下居住的勤快的单身小伙六六冒雨插在“高高山”尖上的飘摇的垂柳枝,望柳兴叹,让这一天遗憾地溜走了。

然而,时间如流,沧海桑田。甚至不管后来我们都知道这一天还与一位伟大的诗人有关。但插柳拔艾、旋“高高山”、滚“五毒饼”、偷吃佛食等温馨幸福、热闹有趣甚至惊险刺激的童年美好记忆将永远藏在心间,而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褪去像“五彩绳”那样绚丽的色泽。[1]

作者简介

李小强,陇西某学校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