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端午(李小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端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憶端午》中國當代作家李小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憶端午

楊柳如煙,銀粽飄香。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香包掛滿了大街小巷。人們忙碌的身影和歡聲笑語蕩漾着無限的節日的喜慶和幸福……看着孩子們胸前的荷包和腕上的五彩線,我這才恍然大悟:又是一年端午到。

端午,是中華民族繼春節、元宵、清明之後的又一傳統佳節。在這一天,老百姓往往會插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吃粽子、登山、賽龍舟等,以示慶祝,祈福消災。孩子們也會在這一天綰上五彩線,戴上香包,好吃好玩,快樂無比。看着在大人們身旁跑前竄後的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沒曾想在一晃蕩間,已過而立。在暗自慨嘆時光如梭的同時,悠悠思緒回到了記憶的從前。

……

那時,在偏僻貧困的西北小村,不比繁華城鎮的人們有香粽美酒可嘗,體驗顆顆珍珠般或瓊漿玉液似的美感;更不比江南水鄉有龍舟可賽,親身感受百舸爭流的壯觀。但我們自有我們的端午習俗。

其實,臨近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開始忙碌了。因為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豐衣足食始終是每一個人的夢寐。孩子們當然也不例外——這一天不僅有好吃的,更有好玩的,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過上一天。家家戶戶首當其衝的是煮一盆甜醅子(學名醪糟),因為它需要兩到三天發酵,掐指算來恰到端午那天揭開盆蓋,沁人心脾的醅香撲鼻而來,全家人尤其是家庭主婦的臉上便會樂開燦爛的花朵。當然,煮甜醅子也是一項手藝活。婦女們往往要選好上等的燕麥,撮乾淨麥毛,下鍋煮熟,再晾上滿滿一案板,看上去就像一群袖珍版的嬰兒,白白胖胖,可愛極了。等晾得溫度差不多了,在拌上酒麴並慢慢攪勻,一層層放進黑瓦盆當中,最頂層扇上又綠又大的核桃葉。為了保溫儘快發酵,往往還要在盆口上方敷上幾件衣服,放在家居土炕的旮旯里。剩下的就是等待甜甜的醅香慢慢地溢出來……然後用美味可口的甜醅子招待親戚,或鄰里相送,那是一種何等的尊敬與榮耀。其次就是烙「五毒餅」(俗名固角兒)。記得母親會提前備好薑黃,發好白面。在端午前一天的晚上,母親會將和好的面擀成小圓餅,再在一面輕輕地抹上薑黃,然後用鐵夾、頂針、菜刀等或夾、或壓、或切,務弄出各式各樣的花紋,在油鍋里烙出來煞是好看,真讓人饞涎欲滴。除了這些,人們往往還要提前一天上街採購一些菜蔬果品,香蠟紙表、或割二尺花線等的,讓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過得儘可能的豐富隆重

似乎只是兩個翻身的功夫,各種鳥兒的啁啾已打破了黎明的沉寂,外面天就麻麻亮了。我們不等大人催促,就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等洗刷完畢,母親早已將折來的帶露的柳條插在了門楣上了,將拔來的新艾晾在屋檐下了。父親吆喝三叔,帶着圓餅、乾果、香蠟等去山神廟上香去了,早早地爭取燒上第一柱香,圖個吉利。無比幸福的是我們吃喝完母親烙的酥軟的韭餅和鮮嫩的雞蛋湯,我和弟弟綰上五彩線,戴上母親親手繡的荷包,再背上三四個「五毒餅」,牽着黑驢子,和村子裡的小夥伴們趕上一群驢兒牛兒羊兒向村子對面的那坡屲奔去——我們要去旋山了。要知道在我們當地,旋山可是端午節一項盛大的活動,儘管我沒做過研究,至今都不知道他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有說有笑,不大一會兒功夫,我們就爬到了半山腰。在大孩子的組織下,我們拿着鞭子將牲畜圍攏在中間,排成長長的隊伍直向「高高山」頂進發。轉眼就到了。我們按照習俗,將成群結隊的牲畜趕上圍着隆起的「高高山」尖尖一路吆喝着左轉三圈,再右轉三圈。完了再將驢兒羊兒們四散打開,讓他們在廣袤的「背後屲」自由自在地吃草,嬉戲或追歡。因為我們村是個當地的大村子,其時會有四鄰五村的人們趕着牲畜來旋山。整個那坡屲山頂充滿了喧鬧聲、喊叫聲、和騾馬牛羊的鳴叫聲,熱鬧極了。

是的,對孩子們來說,最熱鬧的莫過於旋山。但最有趣的一定要數滾「五毒餅」吧。孩子們會將自己背的「五毒餅」毫不吝嗇地掏出來,墊上乾糧袋,一字兒擺在山尖上——人們管它叫「祭奠」,即祭天、祭地、祭山。其實,小孩子們根本不懂得是什麼意思,只是習慣使然,在骨子裡充滿着對廣袤無垠的天和地無限的敬畏之情。大約等上三到五分鐘,就各自把各自的撿起來。然後掐上指甲蓋大小的三塊,分別向高處、地處和山尖上拋去,當然還要趴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上幾個響頭,以表示對天、地和山的頂禮膜拜吧。然後,肚飢的孩子就立即自顧自地吃起來。而大多數孩子會交換位置,你趴在山頂拿上我們的大餅滾,我在半山腰跪在地上等待。在眾人的吆喝聲中,黃艷艷的「五毒餅」立即飛奔而下。有的酥軟,沒幾下就撞得七零八落了。孩子們就會四散開來,歡呼雀躍,滿地尋覓;有的硬朗,跳得老高,像是一個小小的五彩飛盤,起伏跌宕,直向山下飛去,孩子們圍追堵截,盪起一串串快樂的笑聲……

當然,也有忘了帶餅子的調皮鬼。看着別人滾餅子,也會乘亂撿些便宜,以便充飢。但在這樣的場合是沒有幾個孩子去介意的。或者,他們就乘人不備,偷偷從大部隊中溜走,衝着山腳下跑去……

日上三竿了,山神廟裡已經香客寥寥了。但架子上的香蠟還煙霧繚繞,火光微明。幾個調皮鬼活像一群土頭灰腦的土撥鼠,躡手躡腳打開門鎖,鑽進廟門,哪管他青面獠牙的山神和手持大刀的羅漢。看着供桌上的獻餅、蘋果、水果糖、瓜子等,吃的吃、搶的搶、裝的裝,身手之快,無以形容。等供桌上被洗劫一空,他們才會欣喜若狂,奪門而出。更加膽大的,說不定還要順帶揪兩根山神的鬍子呢,上得山來,再在夥伴面前大肆炫耀一番。據大人們說神仙只會救災救難,懲罰惡人,而不會懲罰幾個放羊的毛頭小子的,因而使得放羊娃們如此肆無忌憚。但我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偷佛食的事我是斷不敢的。因為在平時,一聽人說起牛鬼蛇神什麼的,渾身就發怵,好像牛鬼蛇神就在自己身邊。當然,也就所幸只能在別的孩子手裡混一點殘羹冷炙、聽一聽天上人間的傳奇罷了。

而當這時,牛羊似乎和我們無關,只是悠閒地吃草。偶爾也抬頭看一下天,隨便地叫一兩聲。或者相互啃啃肩膀,痛快地打兩個響鼻,以示友好。孩子們自有各自的樂處:有的鬥蛐蛐抓蝴蝶,有的逮螞蚱餵螞蟻,有的擺撲克攤子打「升級」或「三五反」,更有甚者幫發情的驢子或騾子拉攏關係,東奔西跑,以成雲雨之美,真是搞笑極了。

眨眼的功夫,已是日上中天。牛羊驢子們低着頭,聚在一起,甩動着尾巴使勁驅趕着紛飛的蚊蠅。孩子們也熱了、累了,東倒西歪。他們或發着鼾聲,或眯縫着眼睛,不記其數地數着天上飛過的鳥兒、飄過的雲朵……

遠處,村子裡陸陸續續升起了裊裊炊煙。雞鳴,狗吠。大人們呼兒喚女。孩子們驅趕着牲畜,驢兒的「吭吭」聲、羊兒的「咩咩」聲、牛兒的「哞哞」聲、騾兒的「突突」聲渾然天成,儼然一曲優美的田園牧歌。他們吆三喝四,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向山下飛去……

不過,也有遇上大雨天的時候。每當這時,我們就只能呆在家中,透過窗戶,看着雨中青青的遠山,和山腳下居住的勤快的單身小伙六六冒雨插在「高高山」尖上的飄搖的垂柳枝,望柳興嘆,讓這一天遺憾地溜走了。

然而,時間如流,滄海桑田。甚至不管後來我們都知道這一天還與一位偉大的詩人有關。但插柳拔艾、旋「高高山」、滾「五毒餅」、偷吃佛食等溫馨幸福、熱鬧有趣甚至驚險刺激的童年美好記憶將永遠藏在心間,而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褪去像「五彩繩」那樣絢麗的色澤。[1]

作者簡介

李小強,隴西某學校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