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恐爪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恐爪龙属
图片来自itsfun

恐爪龙属名:Deinonychus)是驰龙科恐龙的一,身长约2.5-4公尺,生活于下白垩纪阿普第阶中期至阿尔布阶早期,距今约1亿1500万至1亿800万年前。

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δεινος”(意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为“爪”),因为它的后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镰刀状的趾爪,在行走时第二趾可能会缩起,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认为恐爪龙会用其镰刀爪来割伤猎物,但近年就伶盗龙重建模型的测试显示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划。

恐爪龙的正模标本(编号YPM 5205)有个大幅弯曲的第二趾爪,奥斯特伦姆研究鳄鱼鸟类的趾爪,发现主龙类的趾爪具有角质鞘,所以趾爪的实际体积较大。奥斯特伦姆估计这个第二趾爪有13公分长。

模式种平衡恐爪龙D. antirrhopus),种名antirrhopus意为“平衡”,取自于奥斯特伦姆对于尾巴功能的假设。就像其他的驰龙科,恐爪龙的尾巴有者一连串的长骨突与骨化肌腱。这种结构使恐爪龙的尾巴硬挺,可提供更好的平衡及转弯能力。但是一个蒙古伶盗龙的标本(编号IGM 100/986),尾巴是往后弯曲、呈S状,而且关节未脱落。这个发现显示尾巴可以侧弯,并有一定的灵活性。

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在1960年代末期的恐爪龙研究有突破性的影响,引发恐龙究竟是否为恒温动物的争论,这个改变称为恐龙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一般大众认为恐龙是巨大、行动缓慢的爬行动物。奥斯特伦姆根据恐爪龙的小型体型、类似鸵鸟的二足步态、与地面平行的尾巴,以及大型、镰刀状的第二趾爪,提出恐爪龙是灵活、行动敏捷的猎食动物[1]

恐爪龙的化石大多数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怀俄明州的Cloverly组,以及奥克拉荷马州鹿角组。而在马利兰州大西洋沿岸平原波多马克组发现的牙齿,也可能属于恐爪龙。在Cloverly组及鹿角组发现的恐爪龙化石与鸟脚下目腱龙的化石位置接近。根据与腱龙化石一同被发现的牙齿标本,显示这些恐爪龙正在猎食这只腱龙,或是恐爪龙正在食用腱龙的尸体。另外恐爪龙因侏罗纪公园的缘故,其体型被误会是迅猛龙的体型

描述

根据恐爪龙的最大型标本,恐爪龙的体型可达3.5公尺,头颅骨最大可达41公分长,臀部高度为0.87公尺,而体重可达90公斤。而恐爪龙属中最大的个体(不一定属于平衡恐爪龙),YPM 5210 更是可以达到长4公尺,重120公斤。它的头颅骨有强壮的颌部,有约60根弯曲、刀刃形的牙齿。奥斯特伦姆最初将恐爪龙的不完全颅骨,重建成三角形、宽广的头部,类似异特龙

在发现更多、更完整的恐爪龙与其近亲的化石后,显示恐爪龙的上腭部较呈拱形,口鼻部较狭窄,颧骨宽广,使头部看起来较为立体,与奥斯特伦姆的重建不同。恐爪龙颅骨与伶盗龙不同,头顶较坚固,类似驰龙;伶盗龙的鼻部上侧往下凹,这点与恐爪龙不同。头颅骨及下颌都有洞孔,可减轻头部重量,而恐爪龙的眶前孔是特别的大。按头颅骨来推算,眼睛主要是向两侧的。

就像其他的驰龙科,恐爪龙有大型手掌与三根手指。第一指最短,而第二指最长。每只后肢的第二趾都有镰刀状的趾爪,长度约12公分,有可能是作为捕猎动物。它可以先向前戳刺,并向下割来撕破猎物。相对于恐爪龙的体型,这些趾爪来的相当地大。恐爪龙的身体是靠尾椎人字骨,在高速转向时来维持稳定及平衡。

发现与命名

恐爪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怀俄明州的Cloverly组,以及奥克拉荷马州鹿角组。Cloverly组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第阶晚期至阿尔布阶早期,距今约1亿1500万到1亿800万年前。

此外,马里兰州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带的波多马克组,发现了一些可能属于恐爪龙的牙齿,年代为阿普第阶[2]

恐爪龙的第一副化石,是在1931年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所带领的队伍在蒙大拿州南部的Cloverly组发现。布郎当时主要是想发掘并处理腱龙的遗骸,但在他交予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1931年报告中,指出发现了一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发现位置接近腱龙化石,但因陷在石灰岩而难以作清洁处理[3]。他非正式地将之命名为"Daptosaurus",并准备描述及展示其骨骼,但他却没有完成[4]。另外,布朗将一个恐爪龙的牙齿,与另一种较小型兽脚类恐龙的骨骸混淆在一起,并非正式命名为"Megadontosaurus"。

约30年后,从1964年8月开始,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率领一个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的挖掘团队,在其后的两年内发现了超过1000个骨头,来自于至少三个个体。因为很难判断这些化石的正确位置,所以恐爪龙的正模标本(编号YPM 5205)只限于完整的左足部,与部分的右足部,但都确定属于同一个体。其他标本则在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区分、标示成50个不同的项目。

在接下来几年,奥斯特伦姆及格兰特·迈耶(Grant E. Meyer)研究这些新发现化石,以及布朗所命名的"Daptosaurus"化石,发现它们是同种生物,并在1969年将这些化石命名为平衡恐爪龙Deinonychus antirrhopus)。种名antirrhopus意为“平衡”,指的是它们坚挺尾巴的可能用途。同年,奥斯特伦姆公布更广泛的恐爪龙专题论文[5]

奥斯特伦姆同时重新检验布朗所命名的"Megadontosauru",他发现那只牙齿是属于恐爪龙,而骨骼则是来自另一类动物。他在1970年,将骨骼部分命名为小猎龙

虽然在1969年发现大量的恐爪龙化石,但许多重要部位的骨头并没有发现,剩下的难以确认。这些化石包含少数眼眶后颅骨,没有股骨、没有荐骨、没有叉骨胸骨、也没有脊椎,以及一个被奥斯特伦姆认为是鸟喙骨的小型碎片。奥斯特伦姆将恐爪龙重建成具有独特的骨盆,耻骨呈梯形且平坦,与坐骨长度一样。

参考文献

  1. Ostrom, J. H.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Cloverly Formation(Lower Cretaceous) of the Bighorn Basin area, Wyoming and Montana. Bulletin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70, 35: 1–234. 
  2. (英文)Lipka, T. R. The Affinities of the Enigmatic Theropods of the Arundel Clay Facies (Aptian), Potomac Formation, Atlantic Coastal Plain of Maryland. (编) Lucas, S.G., Kirkland, J.I. and Estep, J.W. Lower and Middle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4. Albuquerque: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1998: 229–234. OCLC 40283894. 
  3. (英文)Grellet-Tinner, G.; and Makovicky, P. A possible egg of the dromaeosaur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phylogenetic and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 705–719. 
  4. (英文)Norell, M. A.; Gaffney, E. S.; and Dingus, L. Discovering Dinosaurs in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Knopf. 1995: 126–130. ISBN 0-679-43386-4. 
  5. (英文)Ostrom, J. H. Osteology of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an unusual theropo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Montana.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 1969, 30: 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