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惟願鳳回頭(張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惟願鳳回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惟願鳳回頭》中國當代作家張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惟願鳳回頭

「我叫翠翠,很高興認識大家。」伴着清脆的噪音,一個身着寶藍色苗族服裝的圓臉姑娘出現在車門處,她是特地從鳳凰古城趕來接車的導遊。「翠翠!」大家不約而同直起身,回過頭,臉上露出驚奇的表情,幾天來在張家界爬山越嶺的疲意頓消。她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爽朗地笑起來:「不是《邊城》里的那個翠翠,在我們鳳凰古城,所有的女孩子都可以叫翠翠的。」

雖然大家的興致還未從張家界的奇山秀水裡擺脫出來,雖然這裡距離鳳凰古城還有200公里的路程,但一聲「翠翠」卻將所有人的心思一股腦兒帶去了那座大山深處的小城,那個沈從文筆下的詩意世界。

這是個開朗活潑的姑娘,雖自稱山里生山里長,卻絲毫沒有山里妹子的靦腆羞澀,甚至笑起來還帶些不羈的野氣。她繪聲繪色的講着鳳凰古城的特產、美食和美景,講沈從文的身世、文章,講黃永玉的畫作,熊希齡的善舉,聽着她娓娓道來中不時插入的調皮的諧語,我忽然想,如果《邊城》里的翠翠也如她這般潑辣爽直,是否也就不會有天寶和儺送兄弟倆一個溺亡,一個出走的悲劇了。她講得眉飛色舞,大家聽得興味盎然,當然中心話題少不了圍繞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沈從文給張兆和寫了1000多封情書,可最終真正讓張家三小姐動心的卻是一件信物,有誰知道是什麼嗎?」大家紛紛搖頭。她指指自己的脖頸和手腕,那是一條鳳凰吊墜的銀項鍊和幾隻鑲嵌鳳凰圖案的銀手鐲,鳳凰雕鏤的精細入微,栩栩如生,卻一律是回眸凝望的姿態,「是沈從文用我們鳳凰古城特產的一隻'鳳回頭』的銀手鐲,終於俘獲了張兆和的芳心,成就了世間一對佳偶良緣。」

抵達鳳凰古城時,天色向晚,我們在一家頗具民族風格的酒店裡稍加休整,匆匆吃過晚飯,便一起去觀夜景。此時的鳳凰古城已被霓虹燈裝點得五彩斑斕,遠遠望去,沱江兩岸已成光的世界,燈的海洋。不過這不是我想要的,現代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意願粉飾世界,不管你接不接受,適不適應,他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陶醉狂歡。從雕樑畫棟的虹橋上下來,背對着老街臨江開放的那些酒吧、迪廳里樂音沸天的喧囂聲浪,我站在江邊想透口氣。溫軟清涼的夜風不時從四圍的群山間吹來,悠悠拂面,人心漸漸變得透徹起來。看那江水幾乎與堤岸是平行的,這真是個大驚喜,水與人與街是如此迫近又如此親昵,岸邊的石階不時被浮漾過來的江水擁吻着,人走在江邊,稍不留神就會被江水舔濕腳踝。一個穿素淡藍裙的女孩禁不住江水的誘惑,乾脆脫了鞋提在手上,赤腳在水裡踱着,臉上是驚喜又訝然的表情,嘴微張着,露出淺淺的笑魘,我在一旁看得恍惚,活脫脫一個現實版的翠翠啊!給她一葉小舟一隻竹篙,是否也能載我渡河呢?

這個「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姑娘,是中國文學長河中一個清新耀目的存在,而翠翠的人物原型據說一多半來自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當年在中國公學任教的沈從文對他的學生張兆和一見鍾情,並以一天一封情書的痴心之舉展開熱烈追求,無奈張兆和始終不為所動,生性天真溫和的沈從文,骨子裡卻透着倔強,他不管不顧,大膽表白:我不僅愛你的靈魂,也要得到你的肉體。張兆和忍無可忍,拿着這些信去找校長胡適告狀,胡適卻想成人之美,「他頑固地愛着你」,「我頑固地不愛他」,看到張兆和態度堅決,胡適勸導沈從文:「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滿心絕望的沈從文只能做最後一搏,他讓家鄉鳳凰古城最好的銀匠打制了一隻拉絲工藝的「鳳回頭」手鐲,然後附了一封情書,上面僅有十個字:「婷婷人獨立,惟願鳳回頭」,一併寄給了張兆和,因張兆和膚色微黑,沈從文親昵地稱她「黑鳳凰」。這隻刻有「鳳回頭」圖案的銀手鐲,令張兆和十分喜愛,也終於讓她動了心,她給沈從文回信:山里伢子,來家裡喝杯甜酒吧。

碧綠的沱江像一條翡翠緞帶,從鳳凰城穿流而過,江上的橋便成了連接兩岸的紐帶。其中始建於唐代的跳岩雖不及其他大橋宏偉壯觀,卻以其古樸稚拙受到人們歡迎,來鳳凰古城,如果不去跳岩上走一走,會失掉多少情趣呢。儘管幾經沖毀,又多次修繕,那樸質的岩墩,厚實的木板積澱着千百年來的歲月風霜,見證着古城人民的世代嬗替,連沈從文在給張兆和的情書中也不禁要寫到: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着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後來做了沈夫人的張兆和跟隨沈從文回到了鳳凰古城,這橋便是他們愛情的見證,「二哥」沈從文牽着終於回頭的「黑鳳凰」張兆和的手一起走過這座橋,他們也用一生兌現了諾言,從青絲走到了白頭。

在距離老跳岩幾十米外的沱江下游還可以看見一道雙墩跳岩,一高一低,並排而立,每排66個岩墩,一字列於江面,這是為了與古跳岩相呼應,也是為了方便群眾新修建的。每個石墩不過盈尺,間距也就一小步,人們走在上面更像玩遊戲,這激發起大家的濃厚興趣。我跟隨人流踮着腳在跳岩上挪步,江水從岩石的空隙間擁擠穿過,激起簇簇水花,一開始還新鮮有趣,可走到河心處,望着湍流不息的江水,不免眼暈腿抖、心驚膽顫起來,這時退也不是,進也不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戰戰兢兢挪到對岸,早已嚇出一身冷汗,卻又覺出一種緊張刺激後的快樂。對比着兩個版本的跳岩,仿佛一新一舊兩段故事,一個青澀新鮮,一個滄桑古老,訴說着沱江的過去與現在。

踏上古舊的石板街,悠遠的歲月氣息撲面而來,兩邊商鋪里喧囂的市聲被隔在時間之外,我任由腳下赤赭色的石板和頭頂風霜侵蝕的屋瓦牽引着走進小巷深處,一座古樸的木板門前,這裡是沈家老宅,從文大師的故居。我一眼看見了木門旁邊的小書鋪,售賣的正是沈從文先生各種版本的著作。這些書雖大部分已讀過,但我還是挑選了《邊城》和《從文家書》買下,在大師家門前購書,極有紀念意義。《從文家書》是個意外之喜,其他地方很難買到,這是張兆和在沈從文去世後整理的兩人之間的通信,其中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占了大部分。「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的這份愛,張兆和沒有辜負,她用一生理解和支持着沈從文的創作,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走進頗具年代感的老宅,火磚砌牆,鏤花門窗,布局小巧雅致,古色古香,富含濃郁的湘西建築特色。徜徉在這座木結構的四合院裡,尋訪着大師足跡,感受着大師氣息,想那些靈秀文字,山水文章便是從這裡孕育,在這裡浸潤,不覺對這方土地心懷崇敬和仰慕。只有小學文化的沈從文從這裡的青山秀水中走出,帶着潛隱在看似平常的古宅之中的文化密碼,憑藉手中一支仙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使獨具魅力的鳳凰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如星光閃耀、熠熠生輝。

在古城的一個小廣場,那尊漢白玉的鳳凰雕塑頗引人注目,刻鏤細膩,生動傳神,依然是經典的「鳳回頭」造型,回看的眼眸顧盼生姿,脈脈含情。她是在守望另一場絕美的愛情?還是期待人們不忘古城,記得回頭……

當我們準備登車離開時,我忍不住又回頭環顧一眼古城,目光旋即被鳳凰城背後的大山吸引住了。那兩座酷似鳳凰造型的山峰,正展開雙翅,似乎隨時會扇動羽翼,凌空飛去。又覺得其實更像一雙如來佛手,世世代代護佑着古城、沱江還有這裡的人民。啊!美麗的鳳凰,多情的鳳凰,我一定還會再來![1]

作者簡介

張軍,筆名張筠、君竹,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