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感化,汉语词语,拼音是gǎnhuà,意思是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
出处
1、《后汉书·陈禅传》:“禅於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2、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四》:“王紫微广之曰:‘仰以事君……俯以临民,必先诰诫号令,感化人情,而使下见信。’”
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果然是个不孝之子,也应该设法感化他。”
5、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
解释
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1]
参考文献
- ↑ 感化一个人是什么意思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