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紀念碑 (倫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戰爭紀念碑 |
---|
|
戰爭紀念碑(The Cenotaph,或譯和平紀念碑)是位于英國倫敦白廳的戰爭紀念碑。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勝利閲兵時豎立的臨時建築,但在全國民意支持下在1920年改爲永久性的建築,並成爲英國的主要國家級戰爭紀念碑。
紀念碑由埃德溫·魯琴斯設計,1919年至1920年之間由霍蘭·漢能·邱比玆公司(Holland, Hannen & Cubitts)以波特兰石建成,代替了也是魯琴斯設計的、原來在同一位置的木結構石膏質臨時紀念碑。在每年離11月11日國殤紀念日最近的星期日(國殤禮拜日),英國的全國性國殤紀念儀式即在此舉行。魯琴斯的紀念碑設計在世界各國廣泛使用: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百慕大和香港等地都有相同形制的戰爭紀念碑。
譯名
“Cenotaph”是“空冢”(空的墳墓)的意思,亦即此紀念碑雖非墳墓,但具有象徵墳墓的外形,代表了對戰爭中陣亡士兵的悼念。中文裏很少有直譯或音譯的用法,通常譯為“戰爭;紀念碑”、“和平紀念碑”,後者為香港中環的同型紀念碑所採用的中文名稱。
來历
戰爭紀念碑原為木結構、石膏質建築,由埃德溫·魯琴斯爵士設計,1919年建成[1]。此紀念碑是1919年7月19日舉行倫敦勝利閲兵(也稱作“和平日閲兵”)時建造的數座臨時建築之一:此次閲兵是爲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9年6月28日隨著凡爾賽和約簽訂而正式結束。作爲閲兵綫路上的數座臨時木質紀念建築之一,直到慶典舉行前兩星期才首次提議搭建這座建築。主持慶典的和平慶典委員會在討論之後,決定邀請魯琴斯來到唐寧街討論紀念碑的設計。首相大衛·勞萊·佐治在這次會談中提出建造一座靈柩台式的建築(類似在法國的巴黎勝利閲兵式中準備在凱旋門前豎立的建築),而魯琴斯則提議搭建“空冢”式樣的建築。
這座臨時紀念碑的輪廓和後來的石質永久性紀念碑相同,即逐層縮小的多層方塔,頂部則為棺槨式樣。臨時紀念碑的兩側以及空冢上放置月桂枝編就的花圈(後來的永久性紀念碑上則以石刻花圈代替)。紀念碑的位置則選為閲兵路綫上、外交部大樓與李士滿樓之間。紀念碑在閲兵前一天揭幕(《泰晤士報》報導說揭幕儀式“安靜”且“非正式”)。在閲兵式上,一些參加的指揮官向空冢敬禮:例如美軍司令约翰·潘兴、法軍司令福煦 、英軍司令黑格、贝蒂等。閲兵式后,紀念碑四周放滿了公衆放置的鮮花和花圈。這時,公衆意見開始要求將紀念碑保留下來,因此1919年7月30日戰時内閣決定建造永久性紀念碑代替木質的建築,並將其指定為英國的正式國家性戰爭紀念碑[2]。1919年10月23日決定公佈,並指明這座波特兰石質地的紀念碑將會“以永久性材料完全複製現有的臨時建築”。
設計
魯琴斯最早聽説“空冢”(cenotaph)是在為葛楚德·傑克爾設計名為“孟斯黛樹林”的房子的時候。他為花園設計了一條長椅,把一大塊榆木放置在石質底座上[3],魯琴斯和傑克爾的朋友、時任大英博物館圖書管理員的查理·李德爾(Charles Liddell)為其取名“西希斯蒙达之空冢”(Cenotaph of Sigismunda)[4]。
魯琴斯設計的戰爭紀念碑通體幾乎沒有表面裝飾,僅在兩側飾有石雕月桂花環、頂部有一個更小的花環。紀念碑兩側花環下方刻有“The Glorious Dead”字樣(意為“光榮殉難者”)。在花環上方則以羅馬數字刻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和結束之年:MCMXIV(1914)、MCMXIX (1919)。兩側的花環直徑5m ,頂端的花環直徑3.6m。
紀念碑高35英尺(11公尺),重120公噸(120,000公斤)。紀念碑兩側不是平行綫,如果延線往上延伸的話,其想象延伸線在離地980英尺(300公尺)処相交。紀念碑的橫向表面不是平面,而是同心球形的截斷表面,此想象球形的中心在地下900英尺(270公尺)処[5]。這些卷殺設計在臨時紀念碑中是沒有的,是魯琴斯在設計永久性建築時加入的改進。
設計紀念碑的建築師們放棄了設計費,因此紀念碑的建造費用為£7,325,就通貨膨脹調整后等於2010年價值的£255,332[6][7]。施工于1920年1月19日开始,原來懸挂在臨時紀念碑上的旗幟改送帝國戰爭博物館[6]。建築商為霍蘭·漢能·邱比玆公司(Holland, Hannen & Cubitts),採用波特兰石材料,1920年竣工[8][9]。
揭幕
紀念碑于1920年11月11日由英王喬治五世揭幕,這一天是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兩周年紀念日[10]。由於紀念碑所紀念的犧牲者不都是基督教徒,官方決定不對紀念碑作宗教奉獻儀式。揭幕儀式是更大的無名戰士安葬儀式的一部分:當天將無名戰士送往西敏寺安葬的送葬隊伍經過紀念碑,在此等候的國王在無名戰士的靈車上放置花圈,然後揭下紀念碑上覆蓋的多面大型米字旗[11]。
旗幟
紀念碑的兩面擺放各種代表英國的旗幟。魯琴斯的原意是這些旗幟也應該採用石雕,但此意見沒有受到採納(魯琴斯在他後來設計的洛赫黛爾戰爭紀念碑上採用了石雕旗幟)。從1919年開始,紀念碑上一面陳列的是聯合旗(英國國旗)、白船旗和紅船旗,另一面是聯合旗、白船旗和藍船旗。1943年4月1日起,紀念碑西側的白船旗由英國皇家空軍旗替代。現在,紀念碑上的旗幟分別代表了皇家海軍、英國陸軍、皇家空軍以及英國商船隊。藍船旗代表皇家海軍預備隊、皇家海軍輔助艦隊以及其他政府部隊,也可以代表各自治領軍隊。[6]
一開始,紀念碑上的旗幟每6-8星期會進行清洗,1922年到1923年之間此規則逐漸鬆弛,以致民衆致信媒體投訴后又恢復。最早的旗幟最多可用五次,每次連續陳列三個月。1939年開始每年替換旗幟10次,每面旗幟清洗兩次后廢棄。1924年開始,廢棄的旗幟送往帝國戰爭博物館,由博物館派送合適的組織。
後期歷史
白廳是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勝利日)倫敦的主要慶祝地點之一。然後在1946年6月8日舉行的倫敦勝利慶典中,遊行隊伍路經紀念碑。紀念碑設計時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英帝國陣亡軍人的,但後來也擴大涵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陣亡軍人。因此紀念碑兩側加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和結束年份:MCMXXXIX((1939)、MCMXLV(1945)。1946年11月11日(國殤禮拜日)由英王喬治六世再度揭幕。現在,紀念碑也紀念此後的戰爭中陣亡的英國軍人。紀念碑在1970年列爲一級登錄建築[12]
參考文獻
- ↑ Lancaster, G.B. The Glorious Dead. Ashburton Guardian XL (9146). 31 October 1919: 7 [3 July 2011].
- ↑ Allan Greenberg. Lutyens's Cenotaph.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JSTOR 990403.
- ↑ Massingham, Betty. Miss Jekyll: Portrait of a Great Gardener. London: Country Life. 1966: 140–142.
- ↑ Gliddon, Gerard; Skelton, Timothy John. Southampton and London: A Tale of Two Cenotaphs". Lutyens and the Great War. London: Frances Lincoln. 2008: 36–47. ISBN 978-0-7112-2878-8.
- ↑ Whitehall Cenotaph. MSN Encarta. Microsoft Corporation.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 ↑ 6.0 6.1 6.2 Flags on the Cenotaph (PDF). The Flag Institute. [3 July 2011].[失效連結]
- ↑ Inflation Calculator. Bank of England. [3 July 2011].
- ↑ BBC - Remembrance - Cenotaph. BBC. [3 July 2011].
- ↑ Holland and Hannen and Cubitts Ltd. Cubitts: its i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olland & Hannen and Cubitts Ltd. 1920: 10.
- ↑ The Unknown Warrior. BBC History. [3 July 2011].
- ↑ The Burial of the Unknown Warrior, Martin Hornby, The Western Front Association, 7 July 2008, retrieved 25 July 2011
- ↑ Template:NH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