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托葉 |
托葉着生在葉柄與莖的連接處,分居兩側。其形態和功能也因不同植物而異。如豌豆的托葉大而綠,可進行光合作用[註 1];洋槐、酸棗的托葉變成刺;蓼的托葉包圍在莖節的基部,形成托葉鞘;更多的植物的托葉在生長過程中脫落。[1]
形態
托葉常成對着生於葉柄基部兩側,為葉柄基部的附屬物。托葉的形狀和作用多樣,隨植物的種類而異。有的托葉細小而呈線狀,如梨、桑;有的大而呈葉狀,如豌豆、貼梗海棠;有的變成卷鬚,如菝葜;有的與葉柄癒合成翅狀,如月季、薔薇、金櫻子;有的其形狀和大小和葉片幾乎一樣,只是托葉的腋內無腋芽,如茜草;有的呈刺狀,如刺槐;有的兩片托葉邊緣合生呈鞘狀,包圍着莖節的基部,稱托葉鞘(ocrea),為何首烏、虎杖等蓼科植物的主要鑑別特徵。
特點
植物不僅葉片變化多,托葉也變,有時變得太離譜了,簡直令人莫名其妙。例如百合科中的菝葜屬,有約300種,我國有60種。絕大多數種的葉子有一奇異現象,即在葉柄兩側有卷鬚。植物學家認為這卷鬚是由兩個托葉(一般托葉生在葉柄靠下兩側)變態形成的。由於菝葜屬大多數種的莖是攀援狀的,它的卷鬚好像葡萄一樣,可以借之攀援在其他植物上而使莖上升,牢固直立。這也是適應生存空間的一種變態。
菝葜屬植物在我國的長江以南廣大地區較多,北部地區少。在北京遠郊山區,如密雲、昌平、懷柔等縣曾見一種草菝葜,又名牛尾菜,它的葉柄中部以下有明顯的卷鬚。
簡介
托葉是葉柄基部、兩側或腋部所着生的細小綠色或膜質片狀物。托葉通常先於葉片長出,並於早期起着保護幼葉和芽的作用。托葉一般較細小,形狀、大小因植物種類不同差異甚大。
在有些植物中,托葉的存在是短暫的,隨着葉片的生長,托葉很快就脫落,僅留下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着生托葉的痕跡(托葉痕),稱為托葉早落,如石楠的托葉。
有些植物的托葉能伴隨葉片在整個生長季節中存在,稱為托葉宿存,如茜草、龍芽草葉柄基部有一對葉片狀的托葉始終存在。
離生托葉:托葉與葉柄分離,如蘋果。
注釋
- ↑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涉及光吸收、電子傳遞、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應步驟,對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