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掃葉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掃葉樓

掃葉樓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公園中,是明末清初畫家、詩人龔賢的故居,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掃葉樓始建於1664年,明清式樣,磚木結構,覆小瓦,二層,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70平方米,樓前翠竹婆娑,綠樹掩映,平台遠望,樓後庭院內假山層疊,與善慶寺前石階結合一體。善慶寺亦明清式樣,建築面積929.7平方米,占地面積1430平方米。1979年重新修復掃葉樓時將樓後庭院與善慶寺連成一體,成為一組結構完整、景致優雅的古建築群 掃葉樓系明未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龔賢晚年居所,因其自寫掃葉僧狀小像故名。龔賢,字半千,號半畝居人等。清軍攻占南京後,龔賢悲憤出走,漂泊海安、揚州等地十餘載。晚年回歸南京購清涼山荒地半畝,建屋四椽,號「半畝園」,栽花種竹,深居簡出,不事權貴,以賣字畫教學為生,悠閒自得,著有詩集《草香堂集》和《課徒畫稿》。清咸豐年間,樓毀於兵火,光緒十五年(1889)奉敕重建,1901年與1914年兩度重修 掃葉樓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1979年10月修復,並將樓後善慶寺與樓側茶社以花牆圍之,構成一組古建築群。2000年初在「龔賢故居」的基礎上設置龔賢紀念館。紀念館的門楣上有當代著名書畫鑑定家徐邦達題寫的館名,一樓為展示廳,集中展示當代著名書畫家林散之、蕭嫻、陳大羽、費新我等書寫的與清涼山有關的詩篇以及龔賢的詩句。樓上為陳列室,陳列櫃中展示的是龔賢書畫精品及詩文研究成果。樓後兩個展廳不定期舉辦當代名家的書畫藝術展覽

中文名 :掃葉樓

位 於: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公園

始建於 :1664年

建築面積 :約400平方米

層 高 :三層

結 構 :磚木結構,覆小瓦

簡介

掃葉樓始建於1664年,明清式樣,磚木結構,覆小瓦,三層,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70平方米,樓前翠竹婆娑,綠樹掩映,平台遠望,樓後庭院內假山層疊,與善慶寺前石階結合一體。善慶寺亦明清式樣,建築面積329.7平方米,占地面積630平方米。1989年重新修復掃葉樓時將樓後庭院與善慶寺連成一體,成為一組結構完整、景致優雅的古建築群。 龔賢,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和詩人,山水畫造詣卓越,被推為「金陵八家」之首,著有詩歌《草香堂集》等;晚年定居此處,並以屋旁餘地半畝建園,栽花種竹,名「半畝園」,曾自寫小照,着僧服,作掃落葉狀,因名所居為掃葉樓。此樓前後三進,陳列着龔賢作品的摹品和複製品、當代書法家所書龔賢的詩作及一些畫展作品,樓前可見嵌在壁間的由林散之所書的「龔賢故居」刻石,院落簡樸大方,處處體現着主人與世相忘,潛心書畫的書香氛圍,置身閣樓佇聽風雨聲,你會有一徑風聲飛落葉,六朝山色擁重樓的震顫。當年,龔賢曾這樣介紹過自己的居所:清涼山上有台,亦名清涼台。登台而觀,大江橫於前,鍾阜枕於後,左有莫愁,勺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他的許多畫和詩,就是在此孕育、構思和創作的。

掃葉樓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1979年10月修復,並將樓後善慶寺與樓側茶社以花牆圍之,構成一組古建築群。2000年初在「龔賢故居」的基礎上設置龔賢紀念館。紀念館的門楣上有當代著名書畫鑑定家徐邦達題寫的館名,一樓為展示廳,集中展示當代著名書畫家林散之、蕭嫻、陳大羽、費新我等書寫的與清涼山有關的詩篇以及龔賢的詩句。樓上為陳列室,陳列櫃中展示的是龔賢書畫精品及詩文研究成果。樓後兩個展廳不定期舉辦當代名家的書畫藝術展覽。 掃葉樓1957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女詩人畫家康雪蓮曾題詩: 八家墨客留心跡,半畝園牆結傲霜; 縱有西風頻掃葉,敢教香草護清涼![1]

人物簡介 龔賢(1618—1689),字半千,號野遺,如柴丈人、半畝居人。清涼山下人等都是他的號,江蘇崑山人,是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書法家、詩詞人,八股大家,被譽為「金陵八大家(龔賢、吳宏、高岑、樊圻、葉欣、鄒吉吉、胡 、謝蓀)」之首。龔賢7歲開始學畫,他所處的時期正是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銳。18歲時,來到南京參加詩社活動批判當時社會,後為了謀生,到了揚州,接着又到海安。1664年,龔賢回到南京,在清涼山下築「半畝園」,深居簡出,不事權貴,過着清苦的隱居生活。他以作畫為主,他的作品主要描繪南京地區的真山真水。晚年時的龔賢生活更加窘迫,主要以賣字、收學生,開講堂教書法為主。1687年,龔賢結識了著名的戲劇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對龔賢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很大。1689年,龔賢重病時於遭當地豪門權貴的迫害,他曾求助於孔尚任,然而還未等到孔尚任的幫助,72歲的龔賢在饑寒交迫中病故了。龔賢死後,孔尚任為其料理了後事,葬回崑山故居。

墨韻無窮的龔賢

「金陵八家」中首屈一指的是龔賢,江蘇崑山人,   金陵八家作品   生於萬曆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其早年正逢明王朝社會動亂頻繁,內外交困的時期。此時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所以其早年在外漂泊,居無定所。直至晚年,社會趨於穩定,龔賢開始在南京的清涼山隱居,專心於繪事,並開始賣畫為生。龔賢最擅長的是山水畫,他師從宋元諸家,並且能脫古人的窠臼,提倡寫生,多遊歷見聞,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氣,並一改自董其昌以來的陳腐之氣,山水又重歸描繪真實的山川秀潤的道路。他的作品內容也多取材於南京當地的風光或是遊歷所見,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實景致。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溪山無盡圖》跋文中曾說到,「非遍游五嶽,行萬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充分闡明了他「造化為師」的藝術創作理念。 他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長處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對墨色的把握,已臻化境。他用墨色的變化來表現遠近、明暗之分,充分體現了事物的自然神態。他的這種技法主要來自於宋人的「積墨法」,並將其發揮到極致,第一遍以細點鋪墊,第二遍再補點,細密繁厚而不失靈動,墨色渾厚而不呆滯;然後第三遍開始皴擦,也是以細點和短皴為主,過後待將干未乾時再以濃點和淡點覆之,先後反覆達六七遍之多(《柴丈畫說》)。山石的畫法就是先勾出輪廓然後干皴干點,之後加以濕皴濕點,反覆之後山石的形態顯得渾厚華滋,質感細密,層次豐富。樹木的畫法也是用墨層層烘染,顯得枝葉繁茂,這樣樹木的遠近疏密逼真,鬱鬱蒼蒼,具有蒼茫感。他的這類作品通常顯得墨色淋漓,後世多統稱這一類的龔賢作品為「黑龔」,這類作品在龔賢的作品中比較常見,傳世量較大,市場流通多,占了很大比重。例如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夏山過雨圖》就是龔賢作品的典型代表,明顯的細碎點皴加上層層暈染,形成了清新靜謐的氣質,具有一種靜謐之美,絲毫感覺不到人間煙火氣。而所謂的「白龔」是指以干筆淡墨勾描皴點,另加上星星點點的濃色,通幅明秀,較之於前者的墨色渾厚淋漓顯得更加明快動人。如藏的《木葉丹黃圖》。

《登掃葉樓記》

自予歸江寧[2],愛其山川奇勝,間嘗與客登石頭[3],歷鍾阜[4],泛舟於後湖[5],南極芙蓉、天闕諸峰,而北攀 燕子磯[6],以俯觀江流之猛壯。以為江寧奇勝,盡於是矣。或有邀予登覽者,輒厭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掃葉樓,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7],金壇王中子訪予於家[8],語及,因相攜以往。是樓起於岑山之巔[9],土石秀潔,而旁多大樹,山風西來,落木齊下[10],堆黃疊青,艷若綺繡。及其上登,則近接城市,遠挹江島[11],煙村雲舍,沙鳥風帆,幽曠瑰奇,畢呈於幾席。雖鄉之所謂奇勝[12],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鶩遠而遺近。蓋遠則其至必難,視之先重,雖無得而不暇知矣[13];近則其至必易,視之先輕,雖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見,每自謂差遠流俗[14],顧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15],至厭倦思欲遠遊,則其生平行事之類乎是者,可勝計哉!雖然,得 王君而予不終誤矣,此古人之所以貴益友與。 注釋:

[1]掃葉樓:在今南京市 清涼山,清初,明朝遺老龔賢自號掃葉僧居此,因得名,後曾改為僧院,現為清涼山名勝之一。 [2]江寧,即今南京市。 [3]石頭,即 石頭山。清涼山一名石頭山。 [4]鍾阜:即 鐘山,又名 紫金山,在南京城東。 [5]後湖:南京玄武湖一名湖,在南京城東北 玄武門外。 [6] 燕子磯:在南京東北郊長江邊,磯頭屹立江岸,三面懸絕,宛如飛燕。登磯俯視,勢及險峻。 [7]辛酉: 嘉慶六年(1801)。 [8]金壇:縣名,在江蘇省西南部。 [9]岑山:小山。 [10]落木:落葉。 [11]挹(yì邑):牽孔,引伸為接連。 [12]鄉:向,先前。 [13]不暇知:顧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4]差遠流俗:尚能遠商流俗。差:尚。 [15]顧:卻,反而。 此文寫近接鬧市的掃葉樓,筆墨秀潔,以 白描的手法描繪了 登樓所見的「奇勝」之景。後文嘆流俗之貴遠賤近,對人有一定啟發性。但總的說來,中期 桐城派作家的「記」體散文,不如戴、方、劉那樣富有切實的社會內容,因而讀後多少給人以空泛之感,此文也有這種不足。

參考資料

  1. 掃葉樓一覽,西祠胡同,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