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美人谷」土司官寨(張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探秘「美人谷」土司官寨》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探秘「美人谷」土司官寨
清晨醒來,窗口透射一絲微光。立刻翻身起床,背上相機,沿着獨木梯走下樓來,房東大媽正在擠牛奶,今天早上一定有奶茶喝……
連續幾年在有「美人谷」之稱的丹巴縣巴底鄉做田野考察,對這裡的河流山川、鄉風民俗有了不一樣的感情,許多時候認為自己已是當地人中的一員。此時我在巴底鄉的沈落村,之前也曾多次去到邛山村。美人谷的這兩個村落過去都是嘉絨藏族十八土司之一——巴底土司的轄地,至今兩村落仍保留着巴底土司官寨的滄桑殘影。
天空漸漸敞亮,沿着彎曲的小道,穿行在一幢幢獨立漂亮的藏式樓房間,朝着村邊的大金川河走去。清晨的山寨分外寧靜,偶爾傳來一聲狗吠和鳥雀的低鳴。一層薄霧飄浮在遠山近林,整個村寨猶如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大金川河奔騰不息,而曾經傲立其岸的官寨只余斷垣殘壁,荒草叢生。在官寨的大門前我久久佇立,思緒萬千,遙想當年那不可一世土司的威儀。
巴底又名布拉克底或巴拉斯底,「巴拉」山也,「斯底」嶺也,意為地在山之巔。巴底土司統治着大金川河流域的丹巴縣邛山、沈落以及今天小金縣的部分地區。
關於巴底土司,《丹巴縣誌》載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當地部落首領羅布木棱歸服王朝而封授巴旺安撫使,從五品,管轄番民八百五十戶。後長子承襲土司職,駐牧巴旺。次子旺查爾駐牧巴底為土舍,轄今巴底全境。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旺查爾之子阿多爾因隨征金川有功,晉升巴底宣慰使。巴底土司世系後再傳九代。上世紀50年代,丹巴解放,第九代土司尼瑪汪登參加人民政府工作,並於1955年2月17日,向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廢除治下的土司制度,土司世系中止。
巴底土司官寨有「夏宮」「冬宮」兩座,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夏宮位於海拔2500米的邛山村,是土司一年主要生活起居的地方。官寨高大雄偉, 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建築,裝飾奢華,石木雕工精湛。整個官寨占地約兩千多平方米,極富嘉絨藏族建築特色。主樓為碉房連建,呈凸狀,中間古碉高九層,兩邊副樓高六層。南設進出大門,東面排屋底層為差丁和傭人居住和關押人犯的牢房。中庭院壩分上下兩個,西面院壩地勢略高,上面有行刑台。東面的院壩地勢稍低,是農奴和差巴平時勞作之地。遺憾的是今天的夏宮除主體建築依然屹立外,周圍建築群基本上幾成廢墟,古碉的外牆基部分垮塌,大風中樓頂檐角僅餘的幾個銅鈴不時發出聲聲寂寥的嘆息。
「冬宮」坐落在沈落村,因緊靠大金川河,相較邛山村海拔低了不少,特別是溫暖的冬季,使之成為土司越冬的行宮。據村中老人介紹,「冬宮」和「夏宮」樣式相同,主樓略矮為7層,主樓背後還修建有3座高達十餘丈的碉樓。整個官寨和碉樓均取材於當地,完全用石塊和石片用粘土修築。「夏宮」因為深藏邛山的深處過去受到的破壞較小,而「冬宮」則因位於章谷鎮通往大金的道路旁,且修築在江邊岩包上,扼河岸交通之要衝,地勢險要,更顯得巍峨、壯觀,特別引人注目。歷史上曾多次遭到火燒、戰爭的破壞。但真正使官寨成為廢墟則是社會的變革……作為剝削階級的土司制度被廢除,在新的時代,末代巴底土司——官寨的主人則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融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官寨被荒棄,它的還稍有價值的木材、石條、石塊、石片……均成為了當地修建學校、鄉政府、寺廟以及所在村寨的糧倉等隨手可取的材料。如今,不僅3座碉樓不復存在,官寨也僅餘2層。沈落的老人們和現職「村官」們無不嘆息,他們說如果官寨還在,那我們村的旅遊就可以搞起來,村民們的生活就會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
我滿懷着對這個建築、對這裡的歷史、更對創造了這些歷史的人們的敬意,輕輕地走進「冬宮」的門廊。晨風捎來絲絲寒意,晨曦下,荒草叢生的院落處處透露死寂、蒼涼。院中不知道誰家的牛犢蜷縮在乾草堆旁,殘垣斷壁偶爾傳來鳥的低鳴。生怕驚擾棲息在這裡的鳥兒和牛犢,也怕自己的造訪帶給這個已經千瘡百孔的上上個世紀的建築新的損壞,我屏住呼吸,輕輕地舉起相機,不停對焦、按快門。右邊的門柱依稀可見雕刻紋圖繁複的祥雲和騰飛的龍,見證了當年土司的奢侈和修建官寨的工匠高超的技藝。可惜的是浮雕般凸出的部分,但是,儘管傷痕累累卻難掩圖案的精美。從木樓梯登上二樓,雕花的斗拱支撐着粗壯的木柱,沿着走廊轉了一圈,5·12地震使二樓部分頂層坍塌,更顯得破敗、荒涼……登臨到後面的岩包上,這裡曾經是碉樓的位置,在這裡,可以俯瞰金川河和整個村寨。
這是一次感情複雜的考察,腦海中不停地想象着廢墟之前的官寨,還有生活在官寨里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敬佩、崇拜、畏懼、蒼涼……滄海桑田,一切都掩埋在這廢墟中,只有大金川河的濤聲如舊,發出聲聲嘆息。
此刻,太陽噴薄而出。透過官寨殘壁上的窗洞,我看見朝暉中人們開始用清香的柏葉、金紅的喇嘛花瓣煨桑,房頂青煙裊裊升起,在空中匯聚成一片祥雲。
山寨已醒來,新的一天開始了。[1]
作者簡介
張朴,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文學作品散見於國內外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