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提基鱷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圖片來自luoow

提基鱷屬學名Tikisuchus)是副鳄形类勞氏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提基組(Tik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提基鱷是第一個發現於南亞的勞氏鱷科動物。

在1970年代,美國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在印度挖掘化石,但在研究這些化石前死去。

在1987年,印度古生物學家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羅默提基鱷T. romeri),屬名是以化石發現處為名,種名則是紀念發現化石的阿爾弗雷德·羅默。正模標本(編號ISI R 305)是目前的唯一標本,包含頭顱骨與一些身體骨頭,是個幼年個體,目前由印度統計研究院擁有、保存[1]

敘述

與其他勞氏鱷科相比,提基鱷的頭顱骨相當大。頭顱骨的長度,相當於頸部到臀部長度的40%。頭顱骨高,口鼻部狹窄,頭部後段寬。提基鱷的牙齒大而彎曲,邊緣呈鋸齒狀。如同其他勞氏鱷科,提基鱷的背部有多排骨質鱗甲(皮內成骨)。提基鱷的鱗甲呈矩形狀,緊密地排列、或互相交疊;其他勞氏鱷科的鱗甲呈葉狀。

古生物學

提基鱷化石發現處的提基組,是個化石豐富、高度多樣性的地層,曾挖出許多四足類的化石,包含:植龍目古喙龍离片椎目寬額螈喙頭龍目Paradapedon。提基組的動物相組成,類似德國的Keuper地層,兩者都屬於相近年代。

提基組也有發現獸腳類恐龍的化石。提基龍、早期獸腳類恐龍都是提基組的大型陸地掠食動物,兩者可能會爭奪相同食物來源。牠們可能會以當地的喙頭龍類三稜龍類堅蜥類犬齒獸類為獵食目標。

在薩克·查特吉等人的命名研究裡,認為提基鱷、早期獸腳類恐龍的競爭程度低,因為該地在卡尼階曾有豐富的食物來源,掠食動物之間的競爭狀況較少,可達成生態上的平衡。薩克·查特吉等人提出,該地層過去的氣候濕潤,有季節性的雨季、旱季,是個熱帶性氣候。但在卡尼階末期,該地區的森林環境發生變動,牽動生態系統。許多食物來源消失,導致早期獸腳類恐龍、勞氏鱷類開始競爭獵物。薩克·查特吉等人指出,早期獸腳類恐龍是動作靈活的掠食動物,而勞氏鱷類是動作緩慢的伏擊動物。在生態系統變動後,早期獸腳類恐龍逐漸成為優勢掠食動物,成為三疊紀晚期的陸地大型肉食性動物,而勞氏鱷類則在競爭中居於弱勢。

在2010年的早期恐龍演化研究中,則提出在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後,大型早期主龍類副鳄形类滅絕,恐龍才成為陸地優勢動物,而非在三疊紀晚期逐漸崛起[2]

參考文獻

  1. Chatterjee, S.; and Majumdar, P.K. Tikisuchus romeri, a new rauisuchid reptile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Ind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87, 61 (4): 787–793. 
  2. Brutasse, S.L.; Nesbitt, S.J.; Irmis, R.B.; Butler, R.J.; Benton, M.J.; and Norell, M.A. The origin and early radiation of dinosaur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0, 101 (1-2): 68–100. doi:10.1016/j.earscirev.201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