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重轨,从大山里走向世界(林道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攀钢重轨,从大山里走向世界》是中国当代作家林道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攀钢重轨,从大山里走向世界
2020年冬,攀钢一只“金凤凰”飞出了大山……
广西防城港码头,一声鸣笛,一根50米长的攀钢钢轨被缓缓吊上油轮,标志着我国高铁“整体出口”的第一单——印尼雅万高铁出海的第一批钢轨即将从广西防城港码头启航,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进行长定尺钢轨出口的国家之一。
弄弄坪上起高炉
金沙江畔,在一块只有2.5平方公里呈23级梯级坡地的弄弄坪热土上,三座雄伟的高炉依次拔地而起……
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率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说的就是这里。
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江边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这里深处西南腹地,水、电、路不通。但,这里得天独厚,有蕴含丰富的钒钛磁铁矿、煤、水、阳光充裕等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业待兴、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军事冲突不断等局面,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和国老一代领导集体、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审时度势、英明决策下――开发建设大三线。这里俨然成了大三线建设主战场之一。
毛主席说:“攀枝花建设不成,我睡不好觉!……没有钱,就拿我的稿费去搞嘛。”
邓小平说:“这里得天独厚!”
这里,就是攀枝花市攀钢建设基地。攀枝花市,是当年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毛泽东主席以这里弄弄坪的江边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为依据,亲自为这座共和国新型城市之一命的名(这棵树就是攀枝花树,也叫木棉树),也成为了我国现有唯一一个带花的城市名。
60年代初,一声令下,一场声势浩大、涉及全国13个省、市的三线建设拉开帷幕,全国万千儿女抛家舍子来到这里支援三线建设。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毛泽东的“三˙四”批示拉开了大规模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序幕。攀枝花市也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在攀枝花市东区金沙江畔弄弄坪一个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依次竖起了三座雄伟的高炉及其配套厂矿设施,后来,被专家、学者美誉为象牙微雕钢城。
当年,建设者们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肩挑背扛,修铁路,架桥梁,打隧道,加班加点抢修成昆线铁路交通大动脉。在大山深处一片荒芜之地开发建设钢铁企业。
天当被,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住的是干打垒,吃的是干菜、海带。天气热得像划根火柴就可把空气点燃。由于天气干热,流鼻血是常有的事。这是当年建设者们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面对恶劣天气、艰苦条件,建设者们没有一句怨言,喊出“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豪言壮语,这是怎样一种家国情怀啊!
以中国共产党渡口市煤炭指挥部委员会副书记,渡口市煤炭指挥部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攀枝花市宝鼎矿区第一任党委书记亓伟及房桂芝等为代表的开发建设者们,他们为三线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以攀钢江耀华等为代表的科技攻关人才,呕心沥血,一步步攻克雾化提钒、钢轨技术难关,取得突破性进展。以108名闯将为代表的建设者们舍身忘死、不畏艰险的艰辛付出,终于迎来了胜利曙光!
――1970年7月1日,出铁!
――1970年7月1日,成昆线通车!
让历史永远铭记这一伟大时刻!这是共和国的钢铁脊梁,圆了一代人的钢铁强国梦。
艰难的起飞
攀钢,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伴随科技起舞,在攻坚克难道路上起飞翱翔……
“呆矿!”这是外国专家对攀西大裂谷蕴含丰富的钒钛磁铁矿判定。国外技术也全面封锁。
攀钢人不信邪,上天既然眷顾了这里,就一定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次次实验,一次次科技攻关,一批批人艰辛付出,攀钢终于取得了利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在世界上首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新工艺、新技术,基本打通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总流程,逐步实现了铁、钒、钛的规模化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破了外国专家当初判定为“呆矿”的神话。
至1974年,攀钢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初具规模,结束了我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改革开放拉开帷幕,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乘改革春风,攀钢发展步入快车道,一期工程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以时任攀钢总经理赵忠玉为代表的攀钢领导集体率先向国际银团融资开发建设,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赵忠玉说:建成了,喝五粮液;搞砸了,就喝卤水。
1989年9月,以攀钢四号高炉为代表的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流出了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攀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为攀钢建设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攀钢一举甩掉了戴在头上多年的“钢坯”公司帽子。建成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化工艺全连铸热轧和冷轧板材生产线以及钛白粉、海绵钛、钒氮合金等钒钛系列生产线相继投产,满足了国内外大批钢材、型材、钢轨、钒钛需求。
三期工程以及二基地开发建设建成投产后,为攀钢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攀钢,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重轨生产基地,我国重要的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特殊军工钢生产基地。此外,攀钢特色非钢产业百花齐放,工程技术、现代服务、医疗康养、辅助制造等产业竞相发展。现代物联(CIII)、产业链金融(DIII)、产业链贸易(GIII)等新型产业正逐步成长为行业领跑者,形成了现代化金融与现代物联“双轮驱动”发展新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攀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品从单一到全面开花,从国外技术封锁到自主研发、全面引领,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引领行业技术前沿。重轨等产品从大山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
是攀钢的伟大胜利!
从辉煌走向辉煌
21世纪的今天,站在时代潮流之颠,攀钢成为了勇敢的时代弄潮儿。
千年前,一条横贯亚非欧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商贾云集;千年后的今天,一条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陆海新丝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催热海外铁路建设热潮,让攀钢钢轨大放异彩。
中国不能生产高速轨,曾是国人之痛。
1997年,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因国产道岔轨无法满足火车高速运行带来的冲击和震荡,不得不以1万元一吨的高价从法国进口。1999年,攀钢率先在国内开发出高速道岔轨。尝到甜头的攀钢再次投入科研力量,陆续开发出了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的高速轨,终结了中国不能生产高速铁路钢轨的历史。
本着“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原则,攀钢成功研发出了强度高、耐磨损、寿命长的含钒钢轨,并以中国“五个第一”的优异品质,即:第一“长”、第一“高”、第一“快”、第一“重”、第一“硬”,引领中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发展。据统计,在中国已投运的高速铁路中,超过七成的钢轨来自攀钢。不仅如此,攀钢钢轨还远销美国、巴西、印度、沙特、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等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钢轨出口免验的钢轨生产企业,攀钢创下了钢轨产销全国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二的奇迹,拥有“利用轧制余热生产高强度钢轨的热处理方法和装置”、“特种断面翼轨的生产线及其制造方法”等100余项国内外专利技术。钢轨全长波动控制技术全球首创,攀钢钢轨全长规格尺寸国内领先,规格的波动优于世界一流的新日铁钢轨,完全满足试验时速486.1公里的高速铁路铺设要求,用实力为攀钢钢轨烙上了民族品牌标签——“中国制造”。
历经50多年的发展,攀钢拥有世界一流的万能生产线,全球独一无二的在线和离线淬火技术,能够生产世界最高要求和最严标准的钢轨系列产品。
昔日丝绸古道,马帮铃声渐行渐远。今日的丝绸之路,一条条公路、铁路穿越大漠伸向远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攀钢钢轨正借力“一带一路”东风,顺势而为,铺向世界各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