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綢( silk )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我國是世界蠶絲的發樣地,古稱「絲國」,養蠶、繅絲和織綢,是我國古代在纖維利用上的重大成就.對世界紡織生產作出了非凡貢獻:它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以外的又一項偉大發明,並被廣泛傳播到國外,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絲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公元3世紀中國絲綢出現在歐洲時,西方貴族無一不被它的美麗傾倒,驚呼道:「這簡直就是一個美麗的奇蹟。」

傳說

在中華神話傳說裡面,有一個動人的傳說,記錄着中國絲綢的誕生。四千七百年前的某天,黃帝軒轅氏的妻子一一嫘祖在外散步,一位仙女飄然而來,騰躍上樹,化為頭似馬面、身體細長的蟲,吐着閃亮的細絲,結成白色的果實。嫘祖命人爬上樹摘下這白色果子給她看看,不料那人把果子拋進了為嫘祖準備的熱水中。當嫘祖把它取出來時,卻撈出一縷纖細的絲,輕盈光滑,綿綿不絕。嫘祖覺得有趣,就將樹上的果子全採下帶回去,放在熱水中抽出絲來,又設法將這絲織成織品,製成衣服,穿在身上既美麗又舒服。黃帝知道這件事之後很高興,並將其白色果實命名為「繭」,結繭的蟲叫做「」。之後嫘祖開始想辦法「養蠶」,「繅絲」、「織綢」,絲綢便誕生了。而且不但神話傳說裡面有「嫘祖養蠶」,在中國史籍中也有記載。北宋劉恕的《通鑑外記》:「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羅泌也在他的《路史》中證實「嫘祖始養蠶」。那麼,是否真是嫘祖發明了絲綢呢?

起源

1958 年在蘇浙交界處,太湖之濱的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距今 4750 年前的桑蠶絲線、絲帶和平紋絹片.這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出土的最早絲綢實物。 19 77年在浙江省餘姚羅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上距今 7000 年前的蠶紋骨盅、紡輪和蠶蛾形器物。

1984 年在河南滎陽縣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又發現了距今 5500 年前的絲織品和麻織品,其中有平紋絲織品和淺絳色的羅織物,這是我國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出土的最早絲綢物證。

關於絲綢起源的過程及原因,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趙豐館長曾作過專門的探討。蠶一生卵、幼蟲、蛹、蛾四種狀態的神奇變化,特別是靜與動之間的轉化(包括眠與起)使人們聯想到人類自身的生死去向。卵是生命的源頭,孵化成幼蟲就如生命的誕生,蛹可看成是一種死,而蛹的化蛾飛翔就是死後靈魂的飛升。蠶賴以生存的桑也就顯得十分神聖,人們從桑樹中想象出一種神樹稱為扶桑,是太陽棲息的地方,桑林也就是與上天溝通的場合,以致求子、求雨等重大活動均在桑林進行。而服用由此得到的絲綢必然會利於人與上天的溝通,作繭自縛成為靈魂升天的必由之路。

相信隨着考古現場信息提取技術的提升,考古學家可以在更多的史前遺址中將化作無形的絲綢痕跡找出來,重新勾勒絲綢起源的分布。那將會是一個燦若繁星的景象,預示着絲綢作為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在接下來的五千年中逐漸衣被華夏,並沿着絲綢之路走出中國走向世界。[1]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涼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開闢也始於秦漢時期。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隨着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等。[2]

路線

最經典的陸上絲綢之路,向西經河西走廊,過西域三十六國,過康居、大宛、大夏,過安息、條支後至大秦,今天大概就是陝西、甘肅、新疆、中亞五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臘、意大利等國。

陸上絲綢之路在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支路,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闢)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武威(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闢)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闢)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闢。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3]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本形成,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