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收麦子(陶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故乡收麦子》是中国当代作家陶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收麦子
久居城市,但我还是比较关注农业。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对土地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没事时,我喜欢弄点土,种些生菜、青菜什么的,不管收成如何,只图劳动的过程。
麦子可以收了,这几天打开手机新闻,都是在抢收麦子的信息。可这几天一直在下雨,我着急,农民更着急,我知道下雨不能收麦子的后果。
现在回想从小在故乡收麦子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次掐着时间眼看到芒种的节气了,父亲就着急地从西屋的窗棂上取下来放了一整年的镰刀。
一年没派过用场,镰刀不免生了斑斑锈迹。每当父亲在压水井旁磨镰刀时,母亲总喜欢把厨屋里菜刀一道儿递给父亲,顺道也磨一磨。
满身锈迹的镰刀褪去一摊黄褐色的泥浆后,便开始往外闪出晃眼的寒光。父亲用大拇指在刀锋上轻轻刮两下,听着“噌噌”声,不用下地试,他就知道镰刀已经磨得够快了。
每年麦收时节我都会跟着父母亲去麦地里割麦。天还没大亮,父母领着我和姐姐,带上干粮,赶着牲口向麦地里进发。一路上都是下地收麦子的人。赶到地里时,太阳还没露出头,麦穗上的露水湿漉漉的,但不能等,要抢时间,父母亲只好带着露水收割,这时割下的麦子不能捆起来,只能放到拧好的腰把上摊开,在地上晾着,等中午前后露水干了再捆起来。
当太阳悄悄地露出脸来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已经割了好大一片麦子了,这时候麦穗上,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给这幅丰收的图画增添了更美妙奇幻的色彩。
吃过带上的早餐,太阳已经爬到了半空,太阳光像无数条毒蛇,火辣辣地啃噬着麦田里的人们。麦地里蒸腾着一股股热气,脚下的土地像烧热的土炕暖乎乎的。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滚动着豆子般大的汗珠,背上的汗水从汗衫里面渗了出来,贴在肌肤上有些难受,麦芒划伤的手背被汗水浸泡着更是钻心地疼。父亲和母亲顾不了这么多,放下手中的镰赶快将散开在地上已经晒干露水的麦子捆起来。
到了中午,抬眼向山野望去,满地都是密密麻麻的麦点,那景象多像大阅兵时列队等待检阅的仪仗队!场面蔚为壮观。这时候大人们总要下意识地抬起头来,朝天空四下里望望。他们无暇顾及风景,而是在观察天空有没有下雨的乌云。麦收时节天气常常会在午后变脸,大人们一旦发现有下雨的云朵,就会吆喝孩子们往一块儿抱麦点。一般每二十个麦点放成一攒,等孩子们把麦点抱在一起,大人们会在麦地里摞起三条腿的麦摞来,这种麦摞透风,又不容易被雨水淋着,摞在地里的麦子就干得快。
父母亲在地里挥舞着镰刀,我在地头牵着牲口放。镰刀的嚓嚓声,牲口吃草的刺刺声,铃儿的叮当声,麻雀的欢唱声,蝉儿的弹奏声合成了一曲悦耳动听的丰收交响乐。
收麦子是一项颇为繁琐的工作——镰刀将麦秸割断后,得想办法将麦粒给脱下来,麦粒脱下来还不算完,还得挥舞着木锨将里面混杂的麦糠给扬出去。这样一套程序走下来,麦子算是可以运回家了。可这样的麦子还不能立马入仓,要想入仓,还必须得趁着大晴天将麦子摊在场上晒上一两天,麦子晒的咬在嘴里咯嘣响才行。否则,天一潮麦子保准儿发霉。
麦子割完后,要运回家,装车也是技术活,因为麦子比较滑,装不好半路上会掉下来,重新装车,非常麻烦。架子车装得像个小山一样,在松软的麦地里举步维艰,把这一车
麦棵拉出麦地,拉到田间路上,一口气是很难完成的,一般都要在中间喘几口气再拉。这在那骄阳似火的夏日,真是过足了阳光的瘾,有时身上被晒出水泡。
麦子拉倒场里卸下,摊开,还要翻两边,才能碾压。翻场可是个技术活,又累手臂又累腰。压一遍翻一遍,几遍以后,看着棵上的麦穗里已经没有了麦粒,就可以拾掇场了。这又是一个大工程,最好几个人同上,用叉子一下一下的把压扁的麦棵挑起,使劲的晃动,让麦粒漏下去,然后,再把满场的麦棵一叉一叉的挑在一起,堆成一个特大的特高的麦垛,为的是尽量少占用卖场的面积。然后,用排叉的背推动地上厚厚的掺和着麦糠的麦粒,把它们聚集在场的中央,堆成一个小山,扫帚负责把场上的麦粒全部清扫到小麦山上,这时,人就可以松一口气了。
接下来的任务更是艰巨,需要扬场,这时最好有风,如果没有风,简直能把人急个半死。这也是一个技术活,不会干的,累死人不说,还打不出干净的麦粒………
后来,我当兵到来部队,收麦子的事离我越来越远,以至于从当兵后,再也没有下地收过麦子。
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家人就不用再受那手割麦子的苦累了。听父亲说家里的十多亩地的小麦,一个多小时就能收割完成。
如今,再也看不到昔日那忙碌夏收麦子的景象了,但过去芒种后,六月中旬前后收麦子的记忆犹新至今难忘,收麦子是农民生活中的大事,过往家家户户收麦时节,男女老少齐参战的景象,使人惊叹与感慨不已,如今机械化收割提高了劳动工作效益,改变了旧的收割模式,但却失去了昔日的那份热闹景象和人与人之间那份需要相助的纯真与联系,这也是我常常想起过去收麦子的原因,家乡是否还有人们之间出于真心的相互帮助与紧密联系,但愿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不能代替人们的相互关心支持与鼓励,人和人之间更加团结一心接触亲密,多些快乐和温馨。
远在异乡,尤其是在这样的麦收时节,每想想到父母的艰辛与操劳的情景,心中都有无言的痛。常于无限感慨、思恋之余,涌起莫大的欣慰与憧憬。愿摆脱了旧的劳作方式束缚的父母,永远健康幸福!愿生长于斯的故乡,愈发富裕美丽![1]
作者简介
陶军,河南洛阳人。